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代表委員談環保:從“環保風暴”到“綠色GDP”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0日 07:39 來源:
    專題:2006年全國兩會

  人民日報消息:曲修霞(全國人大代表、河北唐山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正高級工程師)

  陳瑞清(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汪紀戎(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婦聯副主席)

  關注理由

  去年以來,沒有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總值140億美元的30家特大項目被叫停,10個投資約290億元的違法建設項目被查處,11家布設在江河水邊的問題嚴重企業被掛牌督辦等等,“環保風暴”持續不斷。

  “環保風暴”及其針對的重大污染事件和嚴峻的環保形勢,引起與會代表委員的高度關注。他們呼籲,環保工作應建立長效機制,讓短期的“環保風暴”轉變為“綠色GDP”的考核指標,更加注重防患于未然,而不是事後追懲。

  懲戒:

  “環保風暴”刮過要有效

  環保部門敢碰硬敢打“老虎”了

  曲修霞:“環保風暴”頻頻颳起,一些大型項目被叫停,説明環保部門敢碰硬了,不再只打“蒼蠅”,也敢打“老虎”了。這表明黨和政府對環保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堅決支持。在當前環保形勢仍很嚴峻的情況下,希望“環保風暴”來得更猛烈一些,徹底改變某些人“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錯誤想法,讓環境保護的觀念深入人心。

  陳瑞清:刮“環保風暴”,是因為違反環保規定的企業實在太多了。事實上,應該叫停的企業、項目遠遠比公佈的多。對嚴重違反環保法規、不搞環評、污染嚴重的企業,就要限期治理或停産整頓,不能熟視無睹。

  汪紀戎:“環保風暴”刮過要有效果。目前,媒體對環保工作的宣傳、對違法事件曝光的強度加大了,在輿論上有助於整治污染環境的執法行為。有政策、媒體和公眾的支持,曾一度孤軍奮戰的環保部門逐漸增強了執法力度,對懲治違法行為有了更多的信心和決心。

  蔓延:

  環境保護形勢仍然嚴峻

  大企業、上市公司也在違法之列

  汪紀戎:“環保風暴”的背後,是嚴峻的環保形勢。國家明令淘汰的各類污染環境、危害健康的企業屢禁不止、打而不死。更嚴重的是,不執行環境影響評價、違法違規建設、超標偷排污染物等行為,已從小企業蔓延到大企業,甚至上市公司。

  陳瑞清:在大量破壞環境的項目背後,存在著違法審批現象。一些地方的環境管理部門為了狹隘的地方利益,對環境污染問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縱容了很多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利益的行為。

  曲修霞:我國現行的環境保護管理手段和措施薄弱也是重要原因。由於環保執法部門只有“檢查、罰款和建議的權力”,以及“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現實,致使許多企業寧可選擇違法排污。這方面需要重新梳理,加大工作力度。

  治本:

  建長效機制防患于未然

  建議設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

  陳瑞清:“環保風暴”固然有益,但畢竟是事後追懲。要保護環境,還應建立長效機制,從源頭治理上下功夫,在預防上做文章。我認為應當建立綠色GDP考核機制、資源高效利用機制、資源開發補償機制、生態補償機制、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將環保納入政府績效評估和幹部政績考核體系,建立公眾參與制度。其中,公眾參與制度和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尤其重要,但目前尚屬空白。

  曲修霞:我今年就提交了“關於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修改以及未來環境與資源保護立法中增設環境公益訴訟條款的立法建議”。環境公益訴訟,是指法律保證公民就其受害的環境破壞行為,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這一制度可以鼓勵公眾拿起法律武器,向侵害公眾環境權益的違法審批行為説“不”。

  汪紀戎:目前的《環境保護法》是16年前頒布實施的,需要修改完善,增加國家環境政策和各級政府部門環境決策行為、程序方面的內容,建立政府環境責任追究和法律監督機制,增加環境信息公開的內容,確立公眾參與環境監督等。真正建立環保的長效機制,防患于未然。(記者/王淑軍 趙婀娜 羅彥)

責編:曉星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