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28日 14:25 來源:
在各地相繼通過的地方發展規劃中,工業增加值、第三産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總額、外貿出口總額、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位金額……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老面孔”正在逐漸退出政府的指標體系,被節能、科技、社會發展等方面的新指標取而代之。(2月27日《新華網》)
由於過去各地考核指標是以GDP增長為主要依據,導致一些地方喜歡做“加法”,即想的、做的都是上項目、增加産值,而不顧能源消耗與環境污染等。自中央“十一五”規劃建議提出:“十一五”時期單位GDP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期末降低20%目標,於是各地方規劃時也把單位GDP能源消耗作為“共同選項”。一些省市還制定了具體措施,提出了降低水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的指標。如北京提出“十一五”期間水耗要降低20%,其中2006年降低5%。山西省提出萬元地區生産總值平均耗水量年均下降8.3%,5年降低35%;萬元地區生産總值污染物排放總量年均下降10%,5年共降40%左右。由於考核指標的變化,上海、江蘇、山東、廣東等地,亦將“十一五”期間GDP增長速度紛紛調低。與同時將循環經濟、綠色GDP等指標納入對地方成績的考核之中。在經濟逐漸步入快速增長期的中西部省份,也不再“唯項目論”、不再走“先污染、後治理”老路。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強烈信號使部分省市還提出要建立節能降耗統計發佈制度。正如有關專家所説:GDP不是壞東西,考核調整的“用心”在於引導幹部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取消GDP指標的直接考核,並不是否定GDP,而是把它放到合適的位置上。
眾所週知:科學的考核制度有利於激發幹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創造一個注重實績、平等競爭的良好環境,有利於提高幹部隊伍的整體素質,並逐步形成一種優勝劣汰的人才競爭機制。嚴格地説:GDP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能夠反映完整的經濟狀況,能夠幫助領導者判斷經濟是在萎縮還是在膨脹,是需要刺激還是需要控制,是處於嚴重衰退還是處於通脹威脅之中。我國自從1985年建立起相應的核算制度以來,GDP核算已經成為我國宏觀經濟管理部門了解經濟運行狀況的重要手段,以及制定經濟發展戰略、中長期規劃、年度計劃和各種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依據。在國際社會中,一個國家的GDP與該國承擔的國際義務、享受的優惠待遇等密切相關。比如説,聯合國會費的確定是根據各國的GDP與人均GDP等數據計算而成。但GDP也有它的不足之處,如不能準確地反映一個國家財富的變化,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場經濟活動,不能全面地反映人們的福利狀況,不能反映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等。甚至一些地方領導片面追求 GDP,滋生了“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等腐敗現象。
科學考核方法應該是:既注重發展速度,又注重發展質量;既考評經濟發展,又考評社會進步;既強調收入增加,又強調環境改善。但一段時期以來,在一些地方和個別幹部中,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只是停留在了口頭上和文件中,還存在著崇拜GDP,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問題。要從根本上杜絕此類現象,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就必須從改進發展指標體系和考評各地發展水平、工作業績的方法入手。目前關鍵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研究、設計一套將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科技進步、人民福祉等結合起來的指標體系,形成正確的考核制度和用人導向。
科學考核,不以GDP論英雄,其目的是要樹立起科學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引導各級領導幹部要把群眾滿意作為最大的政績,真心誠意為老百姓辦實事,千方百計為老百姓解難事。在謀求地方經濟發展時,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既要為在位時的繁榮負責,更要為離任後的後勁盡責;既要做看得見、摸得著的為民利民實事、好事,更要做一時看不見但事關長遠、事關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大事、難事、基礎性的事,決不把遺憾留給歷史和人民。(作者:劉純銀)
責編: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