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工作並參保的外地城鎮人口退休後能拿到與北京人一樣多的養老金嗎?就此,記者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得到的回答是:在北京工作的外地城鎮人口,在北京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繳費年限累計滿15年(在外地的繳費年限不計入),到退休年齡後在北京辦理退休手續,即可按北京當時的政策規定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並隨著北京的養老金標準浮動。同樣,滿足上述條件的人員,在北京參加醫保的繳費年限男性滿25年,女性滿20年,退休後在領取養老金的同時享受與北京退休人員一樣的醫保待遇。(《北京晨報》2月8日)
在京工作的外來人口退休時可以與北京人享受同樣的養老保險與醫療保險待遇!當我從媒體上看到這個消息時,精神不禁為之一振。但是細讀報道,筆者認為,該政策規定留有缺憾與不公。
同等退休待遇只針對城鎮戶口外來人員,享受同等退休待遇的範圍明顯狹窄,這對外來農業戶口人員是一種不公平。
其實,外來人員中並不只有城鎮戶口人員,還包括大量農業戶口人員,他們同樣為首都北京的建設、發展做出了貢獻。而且據筆者所知,農民工佔了北京外來人口的大頭,何況,養老保險並非城鎮人口的專利,中央有關部委一直積極倡導農民工參加養老保險與醫療保險,包括北京在內的很多地區也已經在這樣做,農民工買保險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了。現在北京勞動保障部門在外來人員退休政策的問題上人為地把外來人口劃分等級,打上身份烙印。
筆者認為,該新聞個案中再次扯出了戶口與身份的話題。曾有報道説,公安部正在抓緊研究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擬取消農業、非農業戶口的界限,探索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管理制度。而且有的地方已經開始著手取消戶口差別登記,淡化戶口痕跡、身份觀念。但是我們同時看到,因戶口差別、身份差別導致公民享受不平等權利的問題仍然客觀存在,如城鄉公民同工不同酬、同傷同死不同賠,城市居民歧視外來人員等等。現在北京把外來人員分門別類,這是戶口壁壘的另一個層面的寫照。
責編: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