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約會新7天]第152期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06日 17:01 來源:CCTV.com
    進入[約會新7天]>>

  CCTV.com消息(約會新7天):

  觀眾朋友,新年好。歡迎與新聞頻道約會新的7天,我是紫凝。度過了熱鬧喜慶的7天春節長假,我們又要收拾起節日的心情,開始新一年緊張忙碌地工作和學習。2月9日,《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將在央視一套播出,2月10日,新聞頻道也將在晚上8點播出。

  主持人敬一丹:這是我第四次主持感動中國,其實第一次主持感動中國的時候,我並沒有想到這個節目會在觀眾中有這麼大的影響力。那麼一年又一年,現在已經到了第四次了,我覺得每年一到這個季節我們都會沉浸在這個感動之中。

  主持人白岩松:其實我跟大家一樣也在期待每一年的感動。不僅僅是去發現它,而是期待它,並期望所有的人去善待它,因為感動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甚至在生命的歷程當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製片人朱波:它已經遠遠超出了一個電視節目的範疇,而成為一次深入人心的,在全國尋找感動的一次活動,比如我們了解到的,在全國各省,幾乎每一個省,每一個重要的城市都在舉辦類似于“感動河北”“感動河南”“感動福建”等等這樣感動各地的活動,全社會在尋找感動,在發現感動。

  《感動中國》是中央電視臺全力打造的一個表現人物高尚人格,極具震撼力的特別節目。“總有一種力量,震撼著我們的心靈”,是《2005感動中國》的傳播口號。在節目中我們將看到一群平凡而又高尚的人,雖然他們的身份、背景、經歷不同,但在過去的一年中,他們的所作所為感動了公眾,感動了中國。

  製片人朱波:人選上應該説秉承以往的我們一貫的原則,挑選的是能夠真正能打動人心,具有非常震撼人格力量的一些人物。

  主持人白岩松:他們有的是非常非常普通的,就是一個村子裏的赤腳女醫生,有的就是在大山的羊腸小道上十四五天孤獨的以馬為伴的郵遞員,/他可能就是一個非常非常普通的你想不到的身邊的一個人,我覺得在2005年十個最後獲獎者當中,來自鄉土的、平民的感動我們人物比例大範圍增加。

  製片人朱波:在形式上,我們今年有一個比較大一點的變化,是我們將以往三年感動中國的獲獎者邀請到我們的演播現場,由他們作為頒獎嘉賓來頒獎。這個也是給予以往人物崇高的榮譽,同時他們的事跡一直在激勵很多的人,很多的事。

  説到《感動中國》,我們不能不提頒獎詞。頒獎詞不僅對獲獎者作出了準確的評價,更是以其獨特的語言魅力昇華了獲獎者高尚的人格,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策劃劉凱:頒獎詞的寫作必須要達到兩個內容。一點是準確,一點是優美,所謂的準確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事實內容, /我們要做到的是讓他身邊的人,/ 讀了這個頒獎詞之後,會感覺到很準確,沒有誤差。第二方面就是情感的準確,頒獎詞是要飽含情感的,/一種精神內核都在頒獎詞裏體現出來。/第二點就是要做到文字優美。/這種優美是要在語言使用規範基礎上的優美。

  獲獎者採訪:

  叢飛:希望(感動中國)能評更多的典型更多的有愛心的人物,不要每年只評十個,要多評一些,因為默默無聞(奉獻的)人還有很多。

  魏青剛:沒想到做這麼一點點的小事情會引起這麼大的反響,更沒有想到有這麼多的觀眾,對我這麼關心和支持。

  邰麗華:我們始終抱著一顆感恩的心,來感謝曾經幫助我們和關心我們的社會各界的朋友和殘疾朋友們。

  陳健:既然人民給了我這個榮譽,我感到十分的高興和自豪。

  馬友順:從今以後,我必須把馬班郵路走好,繼續為人民服好務。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舉動,震撼了我們的心靈,也感動了中國。在2005年,還有一位平凡的人,也做了一件令自己終生無憾的事,這個人就是廈門大學的研究生楊德超。在姐姐離家三年多之後,深受良心譴責的楊德超開始在網上尋找姐姐。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找到了歷經苦難的姐姐,全家終於團圓了。然而這件事卻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明天播出的《實話實説》就將帶您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策劃吳洪林:這個節目其實我們關注挺長時間的,從他開始找姐姐到他找到姐姐。尤其他自己的這種懺悔,包括姐姐的不幸,姐姐的最後離家出走,然後他寫那封信的時候,我也感覺到他對自己的絕望,對親情的那種絕望,我覺得那封信寫的是特別的飽滿,對自己的批判,對父母的批評吧,我覺這種懺悔的力量,也是特別的吸引我對這個問題關注的重要原因。

  楊德超:我當時發到這個信的時候,應該説我已經做好了心理的準備,我這個事鬧著我自己影響很不好,或者身敗名裂。

  主持人:那你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為什麼把一個家裏的事情非要有網上的形式貼出來呢?那麼多人看到。

  楊德超:當時我覺得這個事在心裏藏的那麼久已經無法掩飾了,我姐姐又是一個那麼好的人,她是一個非常有自尊的人,她是一個非常有愛心的人,這樣的人卻要面臨這樣的心靈的考驗,這個責任我必須的承擔。

  主持人:我理解這個信的目的有兩個,第一個首先是想通過網上求助尋找姐姐;第二個是你的一種懺悔的表現。

  楊德超:可以這樣説,因為寫這封信,當時我並沒有想到要發到網上,當時就是想寫給父親的,到後面,信寫到後面的,把姐姐找回的信念就非常堅定了,不管一切方法,不管通過任 何途徑,一定要把她找回來,叫她回到這個世界上。

  策劃吳洪林:我們和其它的節目不一樣,因為其它的節目是有很多的影像資料,包括採訪一些當地人,我們(節目)沒有,我們是讓他自己來講述他姐姐的經歷,包括他當時對父母的憤怒和不理解,包括一些對自己的懺悔,當你在現場,聽到他一個人靜靜的坐在那裏,把事情一五一十説出來的時候,那時候特別的安靜,現場都特別的安靜,你聽到他那時對自己恨的痛心疾首,對自己悔恨的痛心疾首,你會感到他的疼痛,那種撕心裂肺的疼痛。

  主持人:當時你甚至會擔心她是不是已經去世了是嗎?

  楊德超:這個想法不是自那天就開始,很早以前就那麼想,每次一回家,我都跟家人談姐姐,家裏人猜測姐姐很可能出事了,因為她那時候出門的時候身上就200塊錢,又沒有帶任何衣服。

  主持人:但是這個刺其實一直在的是嗎?你們只是不談她,回避。

  楊德超:其實我父親也會想她,他想她的時候晚上會哭的,我媽媽也會想她,但是我們不會經常去提,我們都希望,我們甚至希望,更期望她不在這個人世了,

  主持人:在網上求助以後多長時間,姐姐找到了?

  楊德超:整整四個月。

  策劃吳洪林:我真希望看了這期節目以後,所有的人都不要回去的太晚了,都不要回來的太晚了,都不要回歸的太晚了,這是我的一個願望。

  楊德超一家終於幸福地團圓了,可是有一些家庭,卻因為家長與孩子之間日益突出的矛盾,産生了幸福危機。近期的《紀事》欄目將推出教育系列節目《交換》,在這個系列中,《郭家有兒初長成》就全程記錄了一個家庭,父親與孩子通過一週的角色互換,相互體驗對方的思想和情緒,最終能夠相互理解,消除了隔閡和衝突。

  好了,今天的節目就到這裡,希望大家在新年裏繼續關注我們的節目,別忘了我們的約會,下周見!

責編:扈航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