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保衛年味”與“維護民味”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1月28日 12:30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春節前夕,一個“保衛春節宣言”“保衛年味”的聲音在網上在媒體傳來,令人格外注目。2005年12月13日晚,河南民俗學家高有鵬在河南大學作了一場題為《保衛春節宣言》的報告,把“保衛春節”“保衛年味”視作“保衛中國傳統文化最優秀的部分”,“視作中國人濃濃的親情”,並説,“保衛春節”、“保衛年味”是“人性的回歸,體現了人本思想”。(見《央視國際》2006年1月26日)

  筆者看到,隨著“保衛春節”“保衛年味”的口號傳來,似乎觸及主流媒體的“神經”,紛紛發表時評,各抒己見。一些時評觀點之新穎令人擊節,一些時評提出問題之尖銳令人反思。比如,《保護傳統節日重在揚其精神》;比如,《年畫再入尋常百姓家》;比如,《春節恐歸,過節不回家》;比如,《真的“需要保衛春節嗎”》。同樣引人注目的是,圍繞“保衛年味”,一些史學家、風俗學家、政治家、雜文家,乃至平民百姓都有見仁見智,熱烈參與討論。人們看到,儘管對“保衛春節”“保衛年味”,有爭論、有不同意見,甚至出現相反意見,無疑已印證一點:公眾對“保衛春節”“保衛年味”表示了相當關注。

  “保衛年味”儘管可以有多種解釋、多種論證,乃至多種視角,但有一條卻是共同的:年味之所以成味,不是少數人,一部分人之味,也不是一年兩年十年八年之味,而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約定俗成。因此,年味形成主體是人民大眾的。比如,闔家團聚這一年味,彰顯了中華民族的親情,使人們從團聚中享受天倫之樂,促進和睦和諧;除舊迎新這一年味,更使人們對新的一年新的生活寄予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奮鬥目標,就有了動力。從這個角度而言,年味也在折射出加油鼓勁之味。

  “保衛年味”説到底就是維護“民味”。謂之“民味”,就是大眾之味,即人民大眾所思所想所盼,人民大眾所幹所舉所行。同樣是過年,恐怕新中國成立前後,老百姓的感覺不一樣,也就是年味不一樣。1月25日的《南方日報》刊出了《83歲老翁寫下66年“春節日記”》的報道,稱瀋陽鐵嶺83歲李連舉老人將其度過的66個春節以日記的形式記了下來。1941年的春節,李老這樣寫道:“1月26日,今天是舊曆除夕,按民俗我們孩子要給長輩拜年。我雖然是國高學生,對長輩照例要行叩頭禮。更高興的是,我家從村裏託人買了幾斤粳米,在除夕這天早晨偷偷吃的。”李老人這樣解釋,“為防止日本人和警察發現,剩下的一點兒也得藏起來,母親為了這頓飯,提心吊膽了好幾天”。可見,在日本侵略者鐵蹄之下國人即使是過年也是提心吊膽“偷偷吃”,與時下物質充裕豐衣足食國泰民安環境相比,可謂天壤之別。因此,老百姓對年味的感受截然不同。只有使人民群眾設身處地感受到祥和,感受到幸福開心,年味才真正有味。否則,年味只是苦味,辛辣之味。舊社會,那“過年如過關”就是人們不堪回首之感慨。

  “維護民味”,就要想群眾過年所想,幫群眾過節所需,悉心創造一個歡樂祥和的過年環境。而一些地方展現在公眾面前的年味似乎變調了。比如,在一些地方官員、一些行業大腕把過年當成顯露揮霍,當成斂財的“佳時”。近日媒體就透露,河南信陽一家建築安裝公司老闆張經理告訴記者,“過年,各方都要打點,給有關領導和實權人物拜年送禮必不可少,估計30萬元打不住,這是一個方面的投資”。而他認為,“前幾年這麼做了,效果都不錯”。其實,像張經理這樣的“年味”,許多地方不難看到、品味到。而與此同時,由於方方面面的原因,人們也看到,逢年過節,從鄉村到城鎮街道,大小賭博幾乎成了惟一“娛樂項目”(見四川在線2006年1月26日)媒體曝光的節前農民工工資問題、社會保障問題、乘車返鄉問題總會年復一年地展現在社會面前。而這些都無一例外地涉及民眾的利益。因此,“保衛年味”既需史學家、民俗家、時評家從理論、歷史、文化方面給予大聲疾呼,正確引導;而更需要各地官員按照中央的要求,腳踏實地維護群眾利益。比如,幫助困難戶排憂解難,使節日物質生活方面有保障;引導鄉村開展健康的文體活動,使節日有氣氛;官員過“廉節”,與民同樂,幫助平民百姓,促進社會和諧等等。一句話,使春節“民味”濃些再濃些,這既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也是以人為本的實際體現。這樣做了,可能會比發出“春節保衛戰”之類的口號更為實際,也更得人心。(作者:亦菲)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點擊原帖 發表高見>>

  進入論壇 建言立論>>

責編:王茜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