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春節怕回家?──都市“恐歸族”心態掃描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1月26日 08:34 來源:

  新華社廣州1月25日電(記者 陳冀)“過年回家嗎?”這句話是春節前使用頻率最高的問候語。俗話説:“父母在,不遠遊。”春節將至,不少人開始張羅著訂票回家,歸心似箭已令過節的氣氛驟然升溫。然而,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遷,春節回家並非是每個外鄉人唯一的選擇。現代人對於回家過年有著迥異的感受,有的熱切期盼,有的卻充滿恐懼或煩惱。都市“恐歸族”的形成讓中國傳統民俗多了些別樣意味。

  春節“恐歸”為哪般

  如今與人談論過年回家的味道真有些不同,記者留心周圍人群發現,“恐歸族”真不少。經過一番深入探訪,“恐歸”心態大多有以下情形。

  繁文縟節不勝其煩。“過年訪親探友比上班還累!”家在河北的劉穎一提起春節回家就雙眉緊皺。“家裏七大姑八大姨,探訪的任務讓我把時間排得滿滿的,有時光吃一頓飯都要分成上下場。結果每次春節過完才發現,本來是回家陪父母的,可跟老爸老媽話都沒説上幾句。”記者問:“何必搞得這麼累?”劉穎説:“親戚朋友去了一家不去另一家,別人就會認為你瞧不上他了,會得罪人的。要不一家都不去,要不家家必去。”

  衣錦還鄉情結難改。中國人異鄉闖蕩總會有能夠衣錦還鄉的情結,這種情結往往會成為其奮鬥的動力,可在還鄉途上也會成為一種負擔。陳良程來廣東奮鬥10年了,在單位奔了個處級,一家三口也過得富足。可他已有十年沒回老家了,藏在他心中的一種不能言説的理由就是──“嫌自己官當得不夠大、錢掙得不夠多,所以怕承受不了鄉親們那種眼神。今年索性不回了!”

  人生未定無顏省親。一到春節,28歲的小李又犯愁了,因為還是不能給爸媽帶回一個準兒媳,家人在遭受多次失望“打擊”後,隨之而來的是喋喋不休地輪番説教,甚至還會被強迫去相親。看到自己兒時的夥伴們大多都為人父母了,小李心裏多少也會感到有些失落。“想起這些煩心事,就不想回家了!”

  派發紅包囊中羞澀。對於經濟實力不強的年輕人來説,最不願回家的原因,恐怕就是口袋不夠鼓。中國不同地區派發紅包的風俗不同,有的是工作了的要給沒工作的,有的是結婚了要給沒結婚的。數目可以不等,可總不能“拿不出手”。周洋洋的老家在貴陽,按照當地的風俗,今年她參加工作了就要派紅包給其他小孩。可她掐指一算,她至少得準備5000元的紅包,“這簡直是大出血啊!”

  終日奔忙難得偷閒。李江南小兩口這個春節準備躲到廣西柳州度假,為了求個清靜,特意避開旅遊熱線。搞銷售工作的小李平時工作壓力較大,與客戶打交道的各種應酬較多。小李説:一年365天,好不容易熬到春節長假,何必為了回趟老家在“千金難求一票”的春運中找累受呢!

  生活慣性不願打亂。習慣了在大都市裏的快節奏,一旦回到遠在農村的故里,猛然間失去熟悉環境的心理寄託,總有一種無所適從的感覺。家在陜西的孫真彬就有著這種強烈的感受,他告訴記者:“在廣東生活時間長了,平時像剎不住車的跑車,對老家農村慢節奏的生活真有些不習慣,家鄉同齡人那種安逸舒適的生活方式多少會讓我有些意志薄弱。

  “恐歸”會背上情債

  回家過年是中國傳統的習俗,它不僅是親情團聚與人際溝通,更是父母的期盼。“恐歸族”雖説獲得了過年的自由,卻要當心背上情債。

  楊先生十分感慨地告訴記者,2005年春節,他夫人帶著孩子出國旅遊,直至大年初一自己才從繁忙的公務中鬆口氣。百無聊賴中突然想起還是回老家看看母親。於是從廣州驅車三小時趕到陽江。可是一推門,母親的孤獨伴著心酸撲面而來:房裏黑漆漆的沒有開燈,母親一人坐在空蕩蕩的屋子裏發呆。“讓母親孤孤單單地過春節實在是做兒女的不孝!”

  也有社會學家認為,不能輕易地把“恐歸”算做不孝。很多歸鄉過年者,由於空間發生變化,心裏都不同程度地産生震蕩。“恐歸族”屬於敏感人群,對外界變化反應敏銳而其適應能力偏差,對他們應給予足夠的理解。老家的人們應當給身在異鄉的“恐歸族”足夠的理解,不要讓其過於為難,畢竟,過年不僅僅是為了團圓。

  “恐歸”回歸到“盼歸”

  從盼歸到恐歸,隨著社會變遷,中國人對待傳統民俗的心態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其間有人們對傳統最原始心態的保留,也有新新人類對於現實壓力的拋棄。中山大學中文系葉春生教授認為:“從積極的意義上講,這些心態刷新著中國人傳統節日的年味。”

  葉春生指出,社會的飛速發展使中國人的春節演變出豐富多彩的形式,而這又是催生“恐歸一族”的重要社會條件。“試想,如果過年的方式只能回家,那麼‘恐歸族’又何能成為‘留守族’‘遠遊族’‘狂歡族’呢?”

  廣州大學民俗學家馬潔針表示,春節團聚的主要目的是探訪家人、相互交流、增進感情,形式並不重要,關鍵是實質性的內涵。如果條件不允許團聚,也可以通過電話、信件、留言等方式來實現願望。

  “其實,倒不是回家真有多麼不開心,只是春節牽連了太多的繁文縟節和既定程序,讓簡簡單單的回家過年憑空多了許多負累,身心俱疲讓團聚的歡樂大打折扣。”廣州石化公司的閔強説出了“恐歸族”的心裏話。

  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傳統民俗能捨棄一些禮節,多一些真心的團聚,“恐歸族”將會由“恐歸”回歸到“盼歸”。

責編:劉彥妤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