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1月26日 07:16 來源:
新京報消息:禁放了十餘年的鞭炮,今年春節將在北京城合法地響起。
任何一種文化現象,在歷史的長河裏必然會發生變異,因為這種文化現象所生存的土壤不斷發生變化。作為中華民族很重要的一項傳統民俗,春節燃放鞭炮已經延續了上千年,為什麼只有在近二十年來在許多城市受到限制或禁止?原因就是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千年來最大的變化。
在中國長達幾千年的農業社會裏,大多數人是聚族而居,人們生活在典型的熟人社會裏,公共事務容易取得一致性。費孝通先生分析過農村的長老統治,來源於一種教化上的權力。生活在這樣的文化中,人們很容易對習慣、傳統有一種自然的尊重。比如説,並非所有的人喜歡放鞭炮,但既然是老祖宗傳下來的一種渲染烘托家族興旺、社會和睦的風俗,很少會有人想到它有什麼不合適。再加上農業社會中人口不如現在稠密,村落和村落之間保持相當的空間上的距離,燃放鞭炮帶來的消極影響比今天小得多。
中國改革開放前近三十年的城市,其結構和管理模式實質上也是一種放大了的村落。拿北京這個超大城市作例子,改革開放前大多數居民要麼生活在親如一家、大夥兒熟悉得不得了的大雜院或四合院,要麼生活在自成系統、彼此是上下級或是同事的單位大院。農業社會中那種長幼、尊卑、親疏的關係同樣存在於這樣的大雜院、單位大院。現代意義的社區並不多見,公共事務當然也容易取得一致性,彼此在社會生活中的容忍度也很高。
今天的城市,社區的居民結構不僅和傳統農業社會相比,即使和幾十年前的大雜院、單位大院相比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員流動頻率增加,不同特質的文化碰撞力度也增加,居民對公共事務更容易産生歧見,再加上燃放鞭炮的安全隱患增加,過春節放鞭炮已不如過去那樣,有其當然的合理性。因為燃放鞭炮並不像關起門來吃年夜飯那樣,是純粹的私人事務,因為它對環境會帶來影響而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質。一個小區內肯定有相當一部分人討厭放鞭炮,考慮到接受外來文化影響程度更深的年輕居民比例不斷增加,這種討厭可能會表現得更強烈。
這次“禁改限”,把制定燃放鞭炮的具體規矩,很大一部分交給社區的全體居民,這是政府管理社會越來越成熟的一種表現,也就是説更尊重居民的自治權利,更相信居民的自治能力。但在一個居民區裏,所有的居民對一項公共事務完全取得一致意見是不可能的,人活在群體中,必須對他不習慣的一些東西給予必要的容忍。但這種容忍是有限度的,居民對自己的權利作出部分的犧牲,也必須通過合法的程序。比如説一個居民小區能否燃放鞭炮,什麼時候燃放,在哪燃放,必須尊重大多數意見。那麼,大多數意見通過什麼來表達呢?當然是這些居民的自治機構。
因此,一個小區燃放鞭炮的許多具體事宜,由居委會來規定,是可以理解並被接受的。但現在的問題是,這些居委會的民意基礎到底有多強,自治的水平到底有多高?在一個彼此熟悉的大雜院和單位大院裏,居委會成員多半是熱心而有威望的退休老人,他們的工作容易得到支持和理解。而現在的居民小區裏,居民的身份、文化背景差異甚大,自治的難度增加,傳統的居委會的人員結構、運作模式已顯得過時。
燃放鞭炮看起來是個小問題,但也是個考驗社區自治的一個大問題。一個社區,建立的居委會有多大的民意基礎,它在保障居民權利、尊重大多數居民意見等方面,是否有經協調和合理的程序達到一種相對平衡狀態的能力,通過燃放鞭炮或其他一些小事,也許能真實地反映出來。
責編:劉彥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