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1月25日 07:10 來源:
CCTV.com消息(媒體廣場):
人民日報──過年到底過什麼
春節馬上就要到了,用咱老百姓的話説又要過大年了。現在,恐怕家家都在忙著置辦年貨、貼春聯、福字,而過年到底過什麼?怎樣過才好?也成為這兩天媒體討論的熱門話題,今天的聚焦我們就説説過年的話題。
人民日報的讀者論壇專欄,就説了早些年生活物質匱乏,過年毫無疑問就是過吃喝,想方設法弄點魚肉,全家美餐一頓就算過年了。後來吃穿東西開始多了,覺得光吃喝沒年味兒,就劈劈啪啪放鞭炮,倒是蠻有喜慶的景象。有的地方鞭炮禁放了,覺得過年越發沒意思,就開始到處旅遊玩耍,這年過得總還算快樂。沒想到人的想法相同,你也旅遊我也旅遊,旅遊景點看人比觀景多,……總之,這過年的方式全嘗試了,有些人對過年的興致也就淡了。那麼,除了重復傳統的過法,是不是可以考慮考慮,換種別的方法過年呢?
人民日報海外版──春節的味道變淡了嗎?
已有4000多年曆史的春節,味道真的漸漸變淡了嗎?
年味引發的爭執:人民日報海外版説,國內過年方式的確在發生變化。除夕晚上一家人在廚房裏忙進忙出的場景現在很難看到,人們大多選擇在外面訂年夜飯。而像全家出去旅遊等過年的形式也早已不新鮮。可能正是這些與年有關的“符號”變少了,才讓人們感到年味變淡
變與不變的辯證:實際上,許多中國人厭倦的是多年來不變的春節形式,更進一步講,人們需要更豐富的春節內容和形式。
但春節的文化內涵卻沒有改變。
這一點無需證明,只要看看年關將近,火車站、飛機場等等回家的人流,就知道:春節,仍然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中國商報──我們拿什麼“保衛春節”
其實春節無論到什麼時候都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現在的問題是春節和其他傳統節日,如何才能回歸他們本來的意義,那是讓人快樂、讓人們徹底輕鬆娛樂的感覺。
中國商報説,有許多人正在為過春節而煩惱。有人憂慮沒有盡頭的應酬;有人煩惱需要掏的壓歲錢太多;有人感到無聊,不知道假期幹什麼好……
報紙認為,這主要是因為人們當前的生活與傳統的脫節。
由於少了文化內涵,許多人只好追求形式上的狂歡,就是大吃大喝、無度消費、打麻將、發壓歲錢。真正的感情交流反而漸行漸遠。缺失了原本的溫馨和親情。
中國婦女報──春節不僅僅需要“保衛”
中國婦女報也説,我們不缺少節日,真正缺少的是過節的先進合理的方式。
報紙提出了一個觀點:過一種節日其實就是體驗一種文化,人最容易在本民族節日的文化熏陶下對本民族産生認同感和自豪感,如果本民族的節日文化衰落,那麼年輕人的民族自豪感就會受到影響,整個民族的凝聚力也會因此而下降。
因此,報紙認為,關注弘揚春節等中國傳統文化遺産,是關係著中國未來發展的大問題。
人民日報海外版──年文化
由此帶來一個怎樣加深對傳統節日的理解和認同的問題。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了我國著名作家馮驥才文章,解讀了什麼是“年文化”。來看看,報紙整版圖文並茂。當中是一個剪紙的福字,翻譯成文字就是“福在眼前年年有餘”。
文章説,衣食住行,言語行為,生活的一切,都有年的內容、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且不説鞭炮、春聯、福字、年畫、吊錢、年糕、糖瓜、元宵、空竹、燈謎、花會、祭福、拜年、壓歲錢、聚寶盆等等這些年的專有物事;打個比方,單説餃子,原本是日常食品,到了年節,卻非比尋常。從包餃子“捏小人嘴”到吃“團圓餃子”,都深深浸入了年的理想與年的心理。
年是自然的,年文化是人為的,它經過了精心的安排。比方,年前一切籌備的目的都是為了家庭,人也往家裏奔,過年大團圓的闔家飯是年的最高潮;過了年,拜年從家庭內部開始,到親戚,再到朋友,逐步走向社會;到了正月十五鬧元宵,就純屬社會活動了。這年的行為趨勢,則是以家庭為核心,反映了對家庭幸福的企望與尊愛。
責編:柳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