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科技興農、勇於創新的好黨員──王樂義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1月20日 10:46 來源:CCTV.com
    專題:王樂義:科技興農 勇於創新

  王樂義──全國優秀共産黨員、全國十大勞動模範、壽光市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一個新時代的農村致富&&人、一個與袁隆平齊名的“中國冬暖式大棚之父”,一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人,一個社會主義的時代先鋒。讀其事跡,覽其人生,聞其言行,讓人深深感悟到:他是一個科技興農、勇於創新的好黨員。

  三元朱人説,信邪致不了富,咱就信樂義帶來的新技術

  作為一名農村老黨員,王樂義雖然只有小學文化,但卻認準了要通過新技術去改變傳統的蔬菜生産方式,提高蔬菜種植業的生産力水平。在冬暖式蔬菜大棚成功後,他不忘繼續創新,使三元朱村的蔬菜生産技術始終保持著領先水平。

  王樂義搞冬暖式蔬菜大棚,要從1988年冬天談起。那年臘月,堂兄給他送來幾根頂花帶刺的黃瓜。寒冬臘月裏的這幾根水靈的黃瓜讓王樂義眼睛一亮。當打聽到這黃瓜産自遼寧瓦房店後,王樂義剛過完年就帶著村裏的7位黨員骨幹到瓦房店拜師學藝去了。

  回到三元朱村,王樂義就準備領著鄉親們大幹一場。但用煤爐升溫,投入大,效益差。他苦苦思索大棚革新的辦法,參照從外地學來的經驗,王樂義對本村大棚分別在方向、墻體厚度、塑料薄膜的傾斜度、大棚骨架材料、塑料薄膜的種類五個方面進行了改進,研製成功了我國北方深冬不需加溫的蔬菜大棚技術。

  但聽説王樂義要搞的是過冬不用生爐子的大棚,鄉親們説啥也不相信。他再三發動,竟沒有一個村民響應。當時建一個大棚得投入六七千元,這在當時可是筆大數目,萬一弄砸了可就翻不過身來了。但王樂義瞅準了冬暖式大棚是蔬菜生産的發展方向,鐵了心要讓鄉親們掌握大棚蔬菜新技術,於是他把目光轉向全村17名黨員幹部,可有些黨員幹部也害怕冒風險,擔心賠本,王樂義開導他們:“咱們都在黨旗下宣過誓,是黨員就得比群眾覺悟高,就得為群眾&&,這個風險咱不擔誰擔?”結果,在三元朱村的田頭建起了第一批17個大棚。

  1990年春節前夕,大棚到了收穫時節,17個黨員幹部戶均收入2萬多元,個個成了先富典型。17個大棚,像17面高揚的旗幟,使三元朱人看到了方向和希望。第二年,支部未做任何發動,村民爭先恐後建起180多個大棚,戶均1畝多,畝均效益3萬多元。

  冬暖式大棚試驗成功後,王樂義又帶領村“兩委”大搞科技開發,使大棚菜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投資100萬元建起了集科研推廣、物資服務、科普培訓于一體的科技大樓,開始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無公害蔬菜生産達到國家標準;大棚種植各類瓜果都獲得成功,畝收入達10萬元以上;試驗成功了集大棚灌溉、電動卷簾、微機控制等於一體的高標準大棚,其設計達到國際水平,比國外同標準大棚節約資金達4萬美元;大面積開發綠色食品蔬菜,引進了國內外26類150多個名優新品種,試驗推廣了20多項新技術,使大棚産量翻了一番,效益增長了近一倍……

  “在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共産黨員只有掌握髮展農村經濟的科學技術,才能成為先進生産力的代表,才能真正把群眾的事辦好”

  1990年以來,王樂義年年被評為省市縣優秀共産黨員,並被選為黨的十五大代表。但他更多的榮譽在科技方面,先後被評為“全國農業科技推廣先進工作者”、“山東省科技明星”、“山東省優秀拔尖人才”等,還被晉陞為高級農藝師,被授予“山東農村科技大王”稱號。同時,王樂義還被十幾個省的地、市、縣聘為科技顧問。

  王樂義一直勇立於農業科技的最前沿,特別善於博采各種最新技術成果,並將這些成果與農民的生産緊密結合起來,使之成為廣大農民的基本“農活”。他經常對支部一班人説,在新形勢下,共産黨員只有掌握髮展農村經濟的科學技術,才能成為先進生産力的代表,才能真正把群眾的事辦好。”

  這就是王樂義──一個科技興農、勇於創新的好黨員。

  CCTV.com記者肖闊北京報道

責編:朱亞菲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