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焦點訪談]>>
| |
| |
CCTV.com消息(焦點訪談):今天上午,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在北京隆重開幕。這是新世紀我國的第一次科學技術盛會和我國經濟發展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在關鍵時期、重要時刻,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決策,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
有關人士認為,創新型國家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第一,要依靠創新支撐經濟的發展;第二,使創新成為社會普遍行為;第三,能夠形成有利於創新的制度基礎。
目前,我國水資源、能源短缺等問題日趨嚴重。特定的國情,特定的需求,決定中國必須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發展道路。但是,轉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對此,有關人士認為,要採取增加投入、建立健全協調統籌機制,使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
| |
| |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已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生物、納米、航天等重要領域的研發能力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今天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是黨中央、國務院繼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1995年全國科技大會之後召開的第三次全國科技大會。這次大會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將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奮鬥目標,圍繞這一目標,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將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詳細內容
演播室主持人 方靜:你好觀眾朋友,歡迎收看《焦點訪談》。
今天上午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這是新世紀我國的第一次科學技術盛會和我國經濟發展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在關鍵時期重要時刻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決策,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那麼什麼是創新型國家?為什麼在這個時期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這一目標呢?
解説:
今天的北京晴空萬里,在90天前的2005年10月11日,北京的天空和今天一樣湛藍,在那天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公報第一次提出要建設創新型國家。今天在全國科技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在報告中明確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鬥。創新,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新的動員令。
梅永紅 國家科技部辦公廳副主任:創新型國家它是一個發展目標,這個目標可以從定性和定量兩個層面來理解。從定性方面説,我們要依靠創新支撐經濟的發展。第二,使得創新成為社會普遍行為,能夠形成一個有利於創新的社會基礎。第三點就是在創新的制度層面上,我們能夠形成一個有利於創新的制度基礎。
解説:
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上眾多國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點上,努力需求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道路,有些國家主要依靠自身豐富的資源,有些國家依靠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和技術,還有一些國家把科技創新作為基本戰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形成日益強大的競爭優勢,通常人們把第三類國家稱為創新型國家。
記者:創新型國家和自主創新是一種什麼樣關係呢?
梅永紅:我理解創新型國家是一個目標,我們希望通過15年的努力,到2020年進入到創新型國家的行列,而自主創新本質上是一種路徑。
解説:
今天在全國科技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第一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走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這一國家戰略。剛剛聽完報告的奇瑞的老總對自主創新的這幾個字,有著更深的體會。
尹同耀 奇瑞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今天上午剛剛參加完科學技術大會的開幕式,聽取了總書記關於建立創新型國家這個報告,很感動。奇瑞公司作為一個比較年輕的汽車企業參加這樣的大會是對我們企業,也是對整個中國汽車人這種鼓勵和鞭策。奇瑞公司作為國家的節能環保汽車的研發中心,我們在這裡面就要更加承擔我們這種歷史的責任。
解説:
自主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的筋骨,要在2020年,把我國建成一個創新型國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必由之路。
記者:我們現在為什麼要提出走創新型國家這樣一條道路呢?
王一鳴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我們改革開放以來,27年了。我們GDP增長率很高,9.4%。我們經濟發展這種速度,那都是世界為之讚嘆的,對不對?但是我們反思一下,我們的成本,我們的代價很大。所謂成本很大就是我們依靠了大規模的資源投入,資本的投入,土地的投入,所以我們的代價我們相當程度上也是以環境的損耗為代價的。
解説:
目前我國水資源安全問題自趨嚴峻,人均水資源僅相當於世界人均水量的1/4,能源短缺問題也很嚴重,人均能源資源佔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僅為1/10,目前石油供應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40%。
王一鳴:那麼我們現在GDP的總量越來越大,我們的目標還要翻兩番,那麼翻兩番,如果你的技術沒有進步,你還是按照你的這種傳統的工業化模式,意味著你的資源消耗要翻兩番,你的環境損耗要翻兩番,沒法承受了。我們現在去年煤炭産量21億噸,如果我們GDP翻兩番,能源結構不變,能源效率不變,我們煤炭也去翻兩番,你試試看,我們這樣環境能承受嗎?所以我們説,我們傳統工業化道路已經走到盡頭,必須走新興工業化道路。
解説:
特定的國情,特定的需求決定著中國不可能選擇資源型或依附型的發展模式,而必須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發展道路。
張建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我們不能按照人家走過的路一步一步地走,我們必鬚根據中國的國情進行大踏步地跨越式地走,這個走它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建立在我們有了一定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要採取一些更加大膽的步子來走。
解説:
要轉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根本轉變,建設創新型國家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解決。
記者:那麼我們要走這樣一條創新型國家的道路,那我們現在最重要的要解決哪些問題呢?
王元 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就是要為創新增加投入,這個方面我覺得有幾個方面,一方面就是中央財政,要持續增加科技的投入。另外一方面,要通過這種投入機制的變化使得這種財政資金的投入能夠動員更多的企業和社會其它資源的投入。第二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在整個國家宏觀管理機制方面要建立一個更加協調統籌的這樣一種計劃和預算的這樣一種體制,使得我們在資源的配製方面能夠集中精力在一些領域實現突破。第三個就是要組織一些重大的專項活動,如此通過這樣一系列科技的攻關,來真正能夠推動我們國家的國民經濟社會的發展。第四個就是關於國家創新體制的建設,而國家創新體制建設,一個根本的問題那麼就是要真正使企業能夠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解説:
目前我國企業整體上自主創新能力嚴重不足,一方面企業創新投入低,我國大中型企業研究和開發的投入在2003年只有0.75%,而發達國家達到2.5%以上。另一方面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低。2003年,我國大中型企業只有25%的企業有研發機構,43%的企業開展研發活動,而在發達國家80%的科研在大企業中完成。
王一鳴:我們面臨很多的問題,比如我們説看國際競爭格局來看,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跨國公司,它在全球競爭格局當中佔據主導地位,而我們面臨什麼問題?我們的企業還沒有成為這種自主創新的主體。
解説:
建設創新型國家,企業應該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是當今世界上技術水平最高的水電工程。在過去13年的建設中,三峽工程走出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企業發展道路。使我國的大型機電裝備、研究設計和製造能力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具有世界一流水平。
李永安 中國三峽總公司總經理:以前我們在水電建設當中也搞了一些引進,但當時我們只注重採購設備,而忽視了核心技術,所以走了一個重復引進的路子,核心的技術受制於人,關鍵設備仍然依賴進口,所以我們國內的製造企業和國外的製造企業存在比較大的一個差距。在三峽工程的引進裏面實現了一個重大的轉變,就是通過技貿結合,聯合設計,合作生産,技術轉讓這樣一個方式,以三峽工程作為載體,構建了一個競爭的平臺,使我們的哈爾濱電機廠和東方電機廠在技術引進當中,學到了真正核心的技術,在比較短的時間裏面,實現了一個30年的跨越。現在我們國內的企業完全有能力設計、製造、安裝70萬千瓦的特大型機組的能力。
解説:
面向未來,我們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建國50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學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梅永紅:我們國家在經過50多年的努力,我們國家的科學技術發展已經形成了相當豐厚的積累,我們有世界上不多的完備的學科體系。另外還有我們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科技人力資源,包括研究開發人員,這都是居於世界前列的,再比如説我們國家的經濟高速成長,這種高速成長一方面為我們投入科學技術提供了一個豐厚的經濟基礎。另外一方面經濟高速增長所帶來的需求也為科技創新提供了一個不竭的動力。
解説:
目前我國已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生物、納米、航天等重要領域的研究開發能力已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同時在一些重要領域也有了新的突破,CPU芯片和計算機操作系統是信息産業的兩大核心技術,多年來一直被國外公司所壟斷。1999年北大眾志改寫了中國計算機無芯的歷史。到2005年,北大眾志生産的CPU芯片及其網絡計算機已經賣出了15000多套,成功地運用於政府部門、學校和企業。
程旭 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主任:通過得到用戶比較滿意的反饋,更加堅定了我們走自主創新的道路,也更加堅定了我們把高科技變成産業化,真正地為百姓服務的這樣的信心。
解説:
站在21世紀新的起點上,面對世界,我國正處在一個十分重要的關口。在這樣一個重要關口,黨中央國務院提出走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把握全局,放眼世界,面向未來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演播室主持人: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今天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是黨中央國務院繼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1995年全國科技大會之後召開的第三次全國科技大會。
每一次的全國科技大會都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一次大會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將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奮鬥目標,圍繞這一目標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將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好,感謝您收看這期的《焦點訪談》,再見。
責編:陳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