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29日 15:26 來源:
為解決農民“看病難”問題,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後王紅漫帶領她的課題組進行了長達4年的農村調查,走訪了近20個省區,累計行程2.5萬公里。近日公佈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顯示,從2003年開始推行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存在參保人數少、農民得到的實際補償可能等於零,甚至是負數,結果大大弱化了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對農民的吸引力。與其面面俱到,不如突出重點。(12月28日《新京報》)
中老年也許還記得: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在整個經濟發展水平相當低的情況下,通過有效的制度安排,用佔GDP百分之三左右的衛生投入,大體上滿足了幾乎所有社會成員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國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國民綜合健康指標達到了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成績十分顯著,被一些國際機構評價為發展中國家醫療衛生工作的典範。計劃經濟時期,我國之所以能夠在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在干預重點選擇方面以及在費用保障機制發展方面取得突出成效,政府的主導作用是決定性因素。醫療衛生的投入以政府為主,醫療衛生資源在不同衛生領域以及不同群體間的分配由政府統一規劃,具體服務的組織與管理也由政府按照嚴格的計劃實施。從而保證了全國絕大多數居民都能夠得到最低限度的醫療衛生服務,確保了我國人民健康水平的迅速提高。這些成績的取得,説明我國當時的選擇符合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基本要求和規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醫療衛生體制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進展,但暴露的問題更為嚴重。如從總體上講,正如最近媒體上報道所説,有90%以上的人民群眾對醫療衛生狀況不滿(特別是對“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極為不滿)(11月7日《國家信息中心》)。當前人民群眾究竟不滿意什麼?是不滿意“改革”,還是不滿意“不改革”;是不滿意“改革不到位”,還是不滿意“假借改革搞別的名堂”?前不久,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常修澤通過調查研究總結為四個方面:即對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一直延續到今天的種種弊端不滿意;對當前黨內和社會上的腐敗勢力滲透到醫療衛生領域所形成的腐敗風氣不滿意;對經濟改革中的利益失衡和醫療衛生改革中的某些偏差不滿意;對改革中一些新的正當的舉措不滿意。由於眾多群眾不意意,就説明我國醫療衛生改革還存在許多缺陷或不足。
儘管我國目前有不少縣市實行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參保群眾生病時能減免或報銷一部分醫藥費。但目前參保人數還很低,如王紅漫調查的有一個5219人的村莊,2001年的參保人數是200人,2003年才達到560人。造成參保人數如此少的原因,經濟狀況和觀念問題是一重要因素,當地農民人均年收入1250元,參保的家庭均經濟條件稍好,具有初中以上學歷。另一重要原因是減免或報銷醫藥費是有限的,這一地區最高才20元,農民最怕得大病,但合作醫療給大病的補貼也就是20%。王紅漫調查發現,大多數地區報銷額度為30-60元,西部地區甚至只有10元,大病報銷額度每年能達到4萬-6萬元。但現實門診報銷的情況是,很多藥品在合作醫療定點機構的實際價格在扣除報銷額度之後,仍然高於一般藥店的價格。也就説:農民得到的實際補償可能等於零,甚至是負數,這也難怪群眾不滿意。
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的總體規劃是,2006年,試點覆蓋面要擴大到全國縣(市、區)總數的40%,2010年實現基本覆蓋農村居民的目標。如何讓群眾對農村合作醫療滿意,關鍵是政府及有關職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正如有關專家建議:對公共衛生領域,政府應該用“看得見的手”來加強管理,對醫療服務領域應該放心由市場主導。但願在不久的將來,群眾不再為“看病難、看病貴”發愁,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也能令廣大群眾滿意。(作者:劉純銀)
責編: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