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青年報]建設新農村錢從改造低産田中來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18日 07:21 來源:

  中國青年報消息:

  徐祥臨

  建設新農村需要大量資金。這些資金從哪來?我認為,在本質上是由億萬農民創造的。這決不只是一種空洞的理論推斷。當我們把億萬農民在建設新農村中付出的艱辛勞動看成資金的本源時,我們也就發現了建設資金源泉。

  比如説,我國目前有12億畝左右的中低産田,平均糧食單産大約在500斤。通過農田水利建設,大部分中低産田是可以改造成單産達800斤以上的高産穩産田的。即通過改造,中低産田的産量可以提高60%以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論是增加農産品産量,還是增加土地供應量,都意味著資金的增加。只要我們能夠用貨幣表示農民的這一巨大勞動成果的價值,鉅額的建設資金也就形成了。資金的定義就是財富的市場價值的貨幣表現。相反,如果農民不在中低産田的改造上付出勞動,任憑勞動力閒置,那麼就是有再多的資金送到農村,中低産田也變不成高産、穩産田。

  下面,以1億畝耕地資源為單位,來測算一下農民改造中低産田創造的資金總量。在新農村建設之前,單産500斤/畝的1億畝中低産田的常年平均總産量大體上是500億斤。假設不進行農田基本建設單産就不能提高,而且這500億斤糧食是國家穩定市場所必須的,那麼國家就不能指望這1億畝耕地資源為社會提供比以前更多的建設資金。顯然,為了實現發展目標,不能停滯不前。於是,我們在這1億畝耕地資源上設定了兩個具體的發展目標:一是比現在多提供30%即生産出總量為650億斤的糧食,以滿足日益增加的農産品市場需求;二是提供一部分耕地用於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在新農村建設中,若農民通過農田水利建設使單産提高到800斤/畝,兩個目標便順利地實現了。從第一個目標看,農民把8125萬畝改造成高産穩産田後就生産出了650億斤糧食,滿足了市場對糧食的需求;若進一步改造,這些耕地還可以滿足更大的農産品市場需求;從第二個目標看,農業可以提供1875萬畝土地資源用於非農産業的發展。顯然,這樣的發展目標完全是由農民通過農田水利建設的辛勤勞動實現的。在市場經濟制度下,這些巨大的勞動成果當然應表現為鉅額的建設資金。第一筆是每年增加了150億斤糧食供給,其時間價值和糧食安全保障價值至少應該在糧食現價的20倍以上;第二筆是1875畝非農業用地,按平均10萬元/畝的價格估算,總價值為18750億元。兩項合計約為21750億元以上。這就是農民改造8125萬畝中低産田為社會創造出來的增加值,理論上其效益高達26769元/畝。

  在目前的勞動力價格和生産資料價格水平條件下,用26769元改造1畝中低産田在任何地區都是綽綽有餘的。因此,只要我們看透了這一步棋,科學地運用財政與金融手段,在農村實現高效率的資源配置,就可以推動建設新農村資金問題的解決。不論是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提高,還是農民大幅度增收,就如同用大包乾的改革措施解決糧食短缺問題一樣,並沒有想像的那樣難。真正難的是農民,因為他們要日夜付出辛勤勞動。顯然,今天這樣看待建設新農村資金本源的人還不多。

責編:王麗華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