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04日 14:48 來源:
在“十五”期間,中央加大力度扶持農村,減免農業稅、實行種糧補貼、對農村義務教育實行“兩免一補”、進行農村醫療制度改革、加大對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城市“反哺”農村等大量措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激發了農業和農村活力,打開了破解“三農”問題的新局面。由於很多工作才剛剛起步,已經初步見到了成效,這説明只有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農村才能新起來。
實際上,目前農村迫切需要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根據統計,目前佔全國總人口近60%的農村居民僅享用了20%左右的醫療衛生資源;農村中學生是城市中學生的4倍,而享受到的國家中學教育經費僅佔38%;城鄉社會保障覆蓋率之比高達22:1。農業部有關負責人認為,儘管我國財政正在逐步向公共財政轉變,財政投入已經涉及到了農村公共産品的各個領域,但農村公共産品總量不足、結構失衡、渠道分散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農村落後於城市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觀。一些農民到城市去打工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子女帶到城市去讀書,拼盡全力,傾家蕩産,也要讓子女擺脫農村,他們認為只要走出農村到了城市,才算把人活出來了。
中央把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農村,作為今後政府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方面。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加快推進農村道路、飲水、電網、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增加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等方面的投入。有關方面表示,明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的縣(市、區)由目前佔全國的21%擴大到40%左右,中央財政對參加合作醫療農民的補助標準在原有每人每年10元的基礎上再增加10元。地方財政要相應增加補助。10月18日,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在由中國財政部和世界銀行聯合舉辦的公共財政覆蓋農村國際研討會上發表致辭指出,中國將努力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不斷提高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水平,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形成城鄉之間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共同繁榮、良性互動的新局面。
事實上,象公路交通、水利電力、信息通訊等農村和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單靠農民自己是不可能的,用市場的辦法解決也非常困難的。一些地方的農民雖然收入不錯,但教育和醫療的支出幾乎用盡了全部收入,甚至還不夠,農民要送出來一個大學生,幾乎要傾家蕩産了。農民看不起病的問題依然嚴重,不少的農民有病不能及時得到治療。由於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嚴重不足,農民可享受的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務水平太低,有的地方農民幾乎沒有享受,如果僅僅是單純地考慮農民增收,不從多予少取上思考問題,農民雖然掙回一張板,又支出一扇門,怎麼能夠富裕起來?更何況不徹底改變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條件,農民除了選擇逃離農村之外,是沒有辦法富裕起來的。
國家財政部長金人慶説過,九億農民不富,整個國家就不算富裕;九億農民不穩,整個國家就難以穩定;九億農民不能實現小康,全國人民實現小康就是一句空話。要積極落實科學發展觀,就一定要認真研究解決“三農”問題,努力加強農業,發展農村,富裕農民。因此,11月28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在研究明年農業和農村工作時明確提出的那樣,國務院各部門要明確自身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職責和任務,調整工作思路,在制定發展規劃、提出政策措施、安排建設投資和事業經費時更多地向農村傾斜。
陽光照起來,農村新起來!我們相信,在全黨全國全社會都來關注“三農”問題,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業和農村、農民的投入的陽光普照下,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必將儘快地顯現出來!(作者:黃草坪)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劉雅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