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22日 08:40 來源:
新京報消息:
訪談動機:早在10月24日,國務委員唐家璇在中國與聯合國研討會上透露:在今年年底之前,中國將採取一系列“重大外交行為”。在戰略家們看來,中國外交正準備從厚積走向薄發,在將來的一段時間裏人們也許會清晰地看出這一點。10月底以來的中國外交明顯進入了“熱季”。很多人關注的,中國的外交活動為何如此密集?在這一輪“熱季外交”中,我們播種了什麼,又收穫了什麼?
密集外交活動宣示和平發展誠意
新京報:國家主席胡錦濤11月8日至19日對英國、德國、西班牙和韓國進行了國事訪問。此前,胡錦濤訪問了朝鮮和越南。另外,溫家寶總理還將出訪德國、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對如此密集的外交活動,你怎麼看?
馮仲平:這是中國隨著國力的增強全方位外交的需要,但在具體時間的安排上,並沒有特殊之處。胡錦濤出訪歐洲和溫家寶將要進行的歐洲之行,反映了我們對歐洲外交的重視。2004年是中國的歐洲年,2005年看起來同樣熱度不減。
楊成緒:事實上,現在我們把“和平、發展與合作”歸結為外交工作的關鍵詞。而周邊是中國外交的基礎,因為在中國的周邊有20多個國家。對中國來説,很重要的就是發展睦鄰友好的外交關係。
10月底,胡錦濤訪問朝鮮,雙方表示要加深我們的傳統友誼。接著胡錦濤訪問越南,越南最近兩年的改革成效顯著,與中國經貿往來不斷加深,而且它也想借鑒中國發展的經驗。
在中國的帶動下,印度也從戰略上認識發展周邊關係的重要性,改善了與巴基斯坦的關係,這次南亞大地震後雙方又開放了克什米爾邊界。
這兩年的努力,也使得中國與俄羅斯以及中亞國家邊界問題得到解決。在與美國前幾個回合的較量當中,俄羅斯好像受到了挫折,但到了今年下半年俄羅斯開始反擊。前不久,俄羅斯與烏茲別克斯坦簽訂了同盟條約,同時通過石油手段使烏克蘭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現在證明俄羅斯還是有力量的。
韓中貿易額明年可能超過1000億美元,這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胡錦濤出訪韓國期間雙方發表了聯合公報,表示要加強合作。亞洲金融危機以後,中國幫助東南亞國家渡過了難關,東盟國家逐漸改變了對中國的看法。這兩年,中國經濟的發展,同時使它們向中國的出口增加,中國在他們看來,已成了這一地區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因此,我們提出的“富鄰、睦鄰、安鄰”的周邊政策得到了支持。
這次,胡錦濤的歐洲之行訪問了英國、德國和西班牙,而去年訪問了法國。溫家寶還要接著出訪德國以及捷克、斯洛伐克,去年的時候胡錦濤訪問了羅馬尼亞。我們不僅與英、法、德、西等老牌的歐盟國家發展關係,對新的歐盟國家也很重視。做了幾十年的外交,我的感覺是,在大國當中,只有中國一開始就支持歐洲的一體化進程,支持歐洲國家作為國家聯盟在世界上起到更大作用。這就是我們過去所説的“多極化”。
新京報:今年中國首腦外交有什麼特點?
馮仲平:胡錦濤此次歐洲之行,透露出了兩方面的信息:一個是闡釋中國的和平發展,另一個是提出和平發展、開放發展和合作發展。相比以前和平崛起的提法,內容更加豐富。針對國外的疑慮,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闡釋,就可能會帶來一些問題。另外,近年來歐洲貿易保護主義有些抬頭,因此胡錦濤要講中歐貿易對雙方是雙贏互利這個意思。還有中歐在多邊領域有許多需要合作的地方,比如聯合國、國際安全以及環境問題。
楊成緒:首腦外交有它的連續性,總體來説是推動改革開放政策。我們在改革開放道路上的摸索,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要重視與發達國家的關係、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和發展中國家的關係。今年,胡錦濤在聯合國首腦會議上特別強調了與發展中國家的關係,並以減免債務和提供貸款援助的實際行動,證明中國對與發展中國家關係的重視,這也是今年很突出的一點。
闡明國內國際目標應對“中國威脅論”
新京報:胡錦濤在訪問越南、英國、德國中發表的幾次演講,其中都講到中國走和平發展之路,並提出了具體理由。對此,你怎麼理解?
馮仲平:世界對中國發展的疑慮真的不好避免,因為中國的塊頭大,發展影響也大。比如印度這樣的大國,隨著發展對能源的需求,人們對它的擔心和疑慮也是有的。只是因為中國發展更迅猛而首當其衝。
龐中英:國外對中國實力的崛起視作一種挑戰,認為這種挑戰可能會使國際局勢變得不穩定。我剛在澳大利亞最主要的報紙《澳大利亞人報》上看到,著名學者米爾斯?海默發表一篇文章《中國的崛起不是和平崛起》。正因為國外對中國的和平發展有擔心、疑慮、猜測,中國領導人在出訪時才不斷聲明和解釋,我們不是威脅,我們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中國在歷史上不像德國、日本以及其他更早的帝國主義國家侵略過、殖民過、奴役過別的國家和人民。好像應該這樣宣稱要走和平之路的不該是我們,而應該是有過侵略歷史的國家如日本來向人解釋。將中國稱為“威脅”,事實上是在用“帝國主義”原有的尺寸和邏輯來對待我們。因為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是和平崛起的,所以,他們按照這一點來推斷,中國必然也要走非和平的道路。這樣,中國宣稱走和平發展道路,就是在國外強加於我們一些不公平的看法時,而不得不做出的反應。我們應該把這個話講透,説明白。
楊成緒:中小國家面對中國的迅速發展而有一些懷疑,我覺得是可以理解的。中國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他們説明,即使強大了也不會稱霸。
新京報:對所謂“中國威脅論”,我們該怎麼回應?
楊成緒:胡錦濤在英國演講當中,對和平發展之路有很強勁的闡述,説這是中國的必然選擇。幾十年的高速增長引起了一些懷疑,有人就説德國和日本的崛起曾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後蘇聯的強大又有了美蘇之間的冷戰。胡錦濤正面回答了我們是否也會這樣的問題。
中國人均國民生産總值在100位開外,各種問題使得中國選擇和平發展的道路。胡錦濤從國情的角度闡明,中國的長期發展更多面臨的是國內問題。他還講到,中國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這一點在今天的中國人身上依然能看得到。比如尊老愛幼。我在歐洲那麼多年,覺得他們風氣不如我們濃厚。這種優秀的傳統同樣反映在外交上,反映在我們對待國與國的關繫上。
20世紀人類出現了兩次熱戰,還有長時期的冷戰,但此後的大國關係雖然有好有壞,但遠沒到劍拔弩張的程度,有了矛盾通過會晤和溝通就可以解決掉。非傳統領域的國際合作越來越突出,人類有很多共同難題需要解決,如最近兩年發生了大海嘯、大颶風、大地震,還有非典和禽流感,還有令很多國家頭痛的恐怖主義。
龐中英:這就需要一步步去做。讓世界明白,主觀上的意圖和客觀上的戰略需要,都排除我們走非和平之路的可能,中國主流的看法還是要採用新的方式和途徑,在世界獲得與我們的人口、歷史相稱的地位。比如我們已經獲得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便不是通過強取豪奪得來的。
馮仲平:不僅要講國內的發展目標,還要講我們發展起來以後,國際目標是怎麼樣的。一方面要講崛起的方式手段是和平的,另一方面要講崛起之後追求和平的目的。現在,很多國家認為中國崛起過程對世界是有好處的。對崛起之後的政策、目標和意圖,我們還需要著力講。
歐洲會更先認同中國和平發展模式
新京報:你怎麼理解歐洲逐漸成為中國外交的重點?
楊成緒:中歐除了在經貿上形成互補和在多邊主義立場上接近,在文化上也有發展關係的優勢。歐洲在文藝復興之後,在文化上也很強,中國與歐洲在過去就有很好的文化交流,這一傳統應該加以發揚。
美國國內有不同的聲音和利益集團要求,其右傾保守主義始終把中國看作對美國有威脅的新興大國,但最近的民意測驗對中國的好感超過50%,這遠遠超過了過去。隨著中美兩國的接近,相互利益會越來越多。美國知識界的精英有很多論述,認為一個大國的興起必然會改變國際秩序,從而觸及現存大國的利益,這對國家決策必然會産生影響。因此,其實不是中國處在一個十字路口,而是美國面臨著十字路口的選擇。
馮仲平:歐洲作為中國外交的重點,主要還是體現在經濟上,它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也是較先進技術的來源地。歐洲在很多國際問題上立場跟中國很相近,比如在恐怖主義和伊拉克戰爭問題上。在2003年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提出後,中歐之間的關係以此為目標,在向政治方面發展。這個目標應該越來越清晰了。歐洲與美國相通的方面很多,但也有分歧之處,對中國的崛起歐洲與美國的看法不一樣。發展與歐洲關係有利於我們抓住戰略機遇期,順利實現自身的崛起。中國和平發展模式被認同,應該更先在歐洲得以突破。歐洲的看法對世界包括美國是有影響的。
龐中英:事實上不存在中歐美大三角,想在歐美之間打入一個楔子的判斷,可能是不正確的。但中國加強與世界各種力量的聯合和交流,肯定有助於緩和美國的壓力。同時應該看到,歐盟在價值觀、制度以及利益上與美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它難以有一個完全獨立的中國政策,歐盟內部在對華問題上還沒有形成統一。歐盟不大可能以犧牲跨大西洋關係為代價發展與中國的政治關係,很多歐洲學者都認同這一點。從這個底線上講,中國其實沒有“歐洲牌”可打。另外,中歐之間除了在利益上的共同和互補,還有著一些分歧和矛盾。我們能否通過經濟關係的加強來解決其他領域的分歧還不好説。
新京報:默克爾允諾將保持德國對華政策的連續性,但人們對大聯合政府的政治路線依然有爭論,很多人相信它可能會更加靠近大西洋,你怎麼看?
馮仲平:德國新政府具體怎麼做還要走著瞧,但變化也只會是外交風格的變化,內容不大可能有大的變化。中德關係有與眾不同的地方,它的連續性非常明顯,這是歷史上的經驗。這次大聯合政府的外交部長是施羅德所在黨的人,而且最根本的是利益問題,發展對華關係符合德國的利益。默克爾應該美中都能兼顧到。
新京報:通過發展更多的戰略夥伴關係,中國和平發展的道路和模式,最終能被認同和接納嗎?
楊成緒:戰略夥伴關係是更有全局性的,更有重要意義。戰略夥伴越多的話,越有利於與歐盟國家及其他國家發展關係。這次增加了一個西班牙,説明現在我們保持著這種發展勢頭。
馮仲平:戰略夥伴關係首先是一個方向和目標,這一次西班牙也加入進來。戰略夥伴關係應該説明雙方的信任程度是比較好的。
展示中國形象要強調實事求是
新京報:胡錦濤在歐亞之行中,出席了70多場活動,包括公開的演講和接觸民眾。中國要向世界宣示和平發展之路,你認為什麼樣的外交風格會更有利於這一點?我們工作的著力點還有哪些?
楊成緒:首先是要知己知彼,人家對我們有什麼想法我們要多聽聽,仔細分析一下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我們不僅要聽別人讚揚的話,也要聽別人批評的話,並要分析這種批評有沒有道理,有道理我們要接受,沒有道理我們要批評和闡釋清楚。
第二點就是,全球經濟日益密切的情況下,國家間不再像過去那樣是一種零和遊戲,外交上可以爭取雙贏局面。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家利益,需要外交在一定程度上做出妥協,相互尊重彼此利益。
第三點,做外交要尊重別的國家。中國是個正在發展的大國,世界上有的國家小、貧困,但不管任何國家都要善於學習別人的長處,尊重他們才能贏得朋友。
所以,我們的外交不僅要去見別國的領導人,還要注意他們的輿論反映怎麼樣。另外,還要跟普通民眾交流,可以讓他們了解我們領導人的想法,有利於加強彼此關係。
馮仲平:胡錦濤作為國家元首第一次出訪歐洲,風格很務實。他的演講實在,歐洲評價很高。我們的外交更加具體了,與實際問題結合得比較好,應該説中國外交變得更加成熟了。
龐中英: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一個封閉的社會了,開放經濟和社會使我們的外交不能用傳統手法來展示中國。通過外交出訪的展示之外,我們在國內還有許多可以展示自身的機會,包括在北京、在上海、在西藏和新疆,甚至包括我們的環境治理問題,都是展示中國形象的機會。因為國內有好多投資、旅遊和訪問的外國人,腦袋長在每個人的頭上,他們都會獨立思考和判斷,因此我們的宣傳要堅持實事求是,讓世界正確認識中國。胡錦濤在出訪和演講中就講清楚了我們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以及今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挺好的。
責編: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