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13日 19:09 來源:
專題:落實科學發展觀
開欄的話: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當前我國正在抓緊貫徹落實五中全會精神,努力形成資源節約的增長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費模式。本社今起以資源節約為專題,連續一週開展系列報道。
新華社北京11月13日電 (記者 李江泓)“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人們注意到,《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這是中央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可持續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以最小的資源消耗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
當前,資源和環境瓶頸約束已經上升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之一。
我國人均石油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淡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必須把資源節約作為基本國策,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推動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推行清潔生産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是,傳統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仍未根本轉變,資源利用率低、環境污染嚴重。同時,存在法規、政策不完善,體制、機制不健全,相關技術開發滯後等問題。 本世紀頭20年,我國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形勢十分嚴峻。為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採取各種有效措施,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産出和最少的廢物排放,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相統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清潔生産是循環經濟的基礎,在企業層面上實施清潔生産,是我國推進循環經濟的重要舉措之一。
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吳曉青説,通過在企業實施清潔生産,促進了技術進步,提高了管理水平,資源消耗及能耗下降,産生了明顯的經濟和環境效益。國家環保總局正積極推進企業清潔生産工作。目前,已有5000多家企業通過了清潔生産審核。
權威數據顯示,2004年與1998年相比,全國萬元産值二氧化硫、煙塵和粉塵排放量,水泥行業分別下降49.8%、79.1%和68.8%;電力行業分別下降5.7%、32.3%和19%。
有關專家指出,發展循環經濟,一是大力推進節約降耗,在生産、建設、流通和消費各領域節約資源,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二是全面推行清潔生産,從源頭減少廢物的産生,實現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預防和生産全過程控制轉變;三是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盡可能實現廢物資源化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四是大力發展環保産業,注重開發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技術與裝備,為資源高效利用、循環利用和減少廢物排放提供技術保障。
“如果2005年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60%,可節水580億立方米,相當於2000年工業取水量的50%左右。”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馮之浚説。
馮之浚説,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産,可將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以最小的資源消耗、最小的環境代價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走出一條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循環經濟法正式列入國家立法計劃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突破水資源和能源的瓶頸制約,並有效改善環境質量,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之策。我國的循環經濟正處在一個從理論研究、戰略規劃向生産實踐轉化,從小範圍試點和示範向較大範圍推廣的發展過程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盛華仁指出。發展改革委、環保總局、科技部等已聯合確定了第一批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單位。這些“國字號”的試點單位包括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等7個重點行業的42家企業,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4個重點領域的17家單位,國家和省級開發區、重化工業集中地區和農業示範區等13個産業園區,資源型和資源匱乏型城市涉及東、中、西部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10個省市。
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吳曉青説,自1999年在廣西貴港開展全國首家生態工業園區試點開始,國家環保總局又先後在企業相對集中的地區創建生態工業園區,對傳統工業區進行生態化改造。2003年以來,在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等開展循環經濟試點。17個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中,西部地區6個,超過三分之一,東部和中部地區11個。
“國家環保總局主要在制糖、造紙、化工、鋼鐵、冶金等行業開展了試點。這些園區通過各系統之間中間産品、産品和廢物的相互交換,使園區內資源得到最佳配置、廢物得到有效利用、環境污染降低到較低水平、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進而拉動地區經濟的發展。”吳曉青説。
目前,國家環保總局在8個省市開展了循環經濟試點,包括遼寧省、江蘇省、盤錦市、日照市、義馬市、鶴壁市、貴陽市和武威市。這些省市通過引入循環經濟理念,用生態鏈條把工業與農業、生産與消費、城區與郊區、行業與行業有機結合起來,改變了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遼寧省已有部分工業企業開始走上低消耗、低排放、高産出的路子,黑龍江、吉林兩省目前也已積極展開這方面的探索工作。
河北一些地方開展的循環經濟試點已開始見到成效。石家莊市實施循環經濟試點一年來,已帶來27億元的經濟效益。
江蘇省已有1037家企業完成清潔生産審核,108家單位開展循環經濟試點。
同時,循環經濟法已經正式列入了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計劃,並由全國人大環資委負責組織起草。
全國人大環資委主任委員毛如柏説,希望通過制定這部法律,明確政府和有關主體發展循環經濟的義務和責任,確立必要的行政強制、經濟激勵和自願行動的法律規範,以形成一個由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等構成的比較完整的法律制度框架,為我國循環經濟的實踐探索和創新發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公眾節約意識與技能仍待培養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鮑雲樵介紹,我國的能源利用效率目前僅為34%,比發達國家落後20年,相差10個百分點,而能源消費強度大大高於發達國家及世界平均水平,約為美國的3倍,日本的7.2倍。
在生活中,人們的節約意識淡漠,“屋內沒人照樣開燈”“電腦一開一整天”“單位的水隨便流”等浪費現象非常普遍。2004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比上年增長14.13%,而2005年全國能源消費增量將更大。
“堅持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節約每一度電、每一滴水、每一張紙、每一粒糧……”中宣部宣教局聯合發展改革委環資司、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國家環保總局污控司共同主辦的“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公民道德建設網上座談會引起網友共鳴。 75830名網友在線參與,頁面瀏覽量達3000多萬。新華網、中國精神文明網、光明網、央視國際網、中青網和新浪網、搜狐網、中華網等網站聯合進行了轉播。
一項旨在倡導節約資源,促進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樹立節約型城市典範的2005中國十大節約型中小城市評介工程已經正式啟動,以提高全國中小城市政府的節約意識,推動中小城市開展節能降耗和資源綜合利用,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可持續發展。
節約能源意識已經開始深入人心。今年夏天,全國20多個省會城市提出,黨政機關和公共場所要將空調溫度設定在26攝氏度左右;在海口,不少機關單位採取了節能措施,如離開辦公室時必須關燈,節水、節油、節約辦公用品等;在能源緊缺的蘇、浙、滬地區,許多人已經把節能變成了自覺行動。
“在能源緊張面前,節約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口號上了。” 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大地説。
有關報告顯示,到2020年,我國要以能源翻一番實現經濟翻兩番,但要按近三年能源消費增長的趨勢,到那時我國能源消費量將高達40多億噸標準煤,在能源供應及能源安全等方面都會帶來嚴重問題,即便考慮到各種節能因素,我國能源消費量仍將達30億噸標準煤,能源供應仍有缺口。這一切,都決定著能源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成為百姓關注的焦點。
節能專家戴言德説:“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對資源的需求將會不斷增長。如果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和資源消費觀念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發展過程中的‘高消耗’和‘高浪費’現象將會更加嚴重。”
解決好這一矛盾,需要 “多管齊下”:下大力氣進行産業調整和産品結構的調整;重點加強資源節約技術的孵化和培育;在全國儘快創建科學的資源節約評價體系;培養公眾的節約意識與節約技能。
責編:劉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