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中國週刊):
[一週新聞回顧]
主持人:您好觀眾朋友,歡迎打開《中國週刊》。離在江蘇舉辦的全運會開幕是越來越近了,然而本週在提前進行的全運會藝術體操的比賽當中,再報冠軍內定風波。中國在世界上排名最高的藝術體操名將鐘玲,不管動作完成得如何完滿,分數就是上不去,最後只得了第三。於是,這位中國藝術體操當家花旦在説完冠軍內定之後,憤然剪去長髮,宣佈退役,這成了我們全運會的前奏。而圍繞全運會裁判風波這並不是第一次,前一段時間,無論是摔跤還是其他賽場都接連報出裁判風波,這幾乎已經成了全運會的一大病症,沒辦法,各省市自治區對全運會看的是越來越重,激烈競爭,甚至像戰爭。在這樣的背景下,體育以外的手段也不是沒有出現的可能,就像上屆全運會,羅雪娟指著游泳池説“這池水不乾淨”,而今又有了鐘玲的冠軍內定説。面對即將開始的全運會,我真是希望能有三不,哪三不呢?第一,不要用興奮劑,第二,不要有人為的黑哨和判罰不公,第三,不一定東道主非得是獎牌和金牌總數的第一。其實,這屆全運會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前的最後一屆全運會,這“三不”如果都做好了,也能給2008的北京奧運做一個榜樣,您説呢?好,接下來共同走進本週。
| |
1死2傷!中國漁船遭印尼海軍炮轟
中國使館緊急照會印尼外交部
責任各半 非法捕漁引發慘劇
草菅人命!外交部督促印尼約束濫用武力
外交部提出嚴正交涉 工作組將赴印尼
週一,一艘懸挂中國國旗的漁船在印尼海域內捕魚時遭印尼海軍炮擊。據印尼官方媒體報道,在三次鳴炮警告後,印尼軍艦共向中國“福遠漁132”號漁船開13槍,併發射四枚炮彈,造成一名船員身亡,兩名船員受傷,此外,還有10名船員被印尼軍方扣押。
儘管印尼方面堅稱,軍方的舉動是在“遵守法律”,並且是“根據一定的程序來做出反應的”。但中國駐印尼大使館新聞發言人認為,雖然我方漁船在缺少合理手續的情況下,繼續在印尼海域捕漁的做法屬於非法,但印尼軍方這種動輒使用武力、向手無寸鐵的漁民開火的做法是極其不人道的。週三,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希望印尼政府採取切實有效措施,約束海軍和其他相關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避免濫用武力。週五,外交部再次向印尼提出嚴正交涉,要求儘快放船放人。同時,中國政府也將於近日派遣工作組赴印尼處理有關事宜。
| |
國務院“通知”套緊還原奶
週二,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加強液態奶生産經營管理的通知》,規定凡使用奶粉還原的液態奶必須醒目標注“復原乳”,明確了市場上生鮮奶和還原奶的差異,以便消費者作出選擇。
入股煤礦官員撤資大限已到
9月22日本週四,中央規定的入股煤礦官員限期一個月撤資的最後期限到來。除貴州省核實已有官員主動退股外,其他各省尚在清理整頓中。同樣在本週,湖南婁底32名官員入股煤礦獲利近百萬元等幾起官煤勾結案得到處理。
[本週視點]
主持人:您還掛念著北京的圓明園嗎?我這裡指的當然不是一個跟歷史連接在一起的圓明園,而是説您是否還在關心今年以來跟環保風暴以及防滲膜等等連在一起的圓明園,它現在的局面是怎麼樣了呢?對於一個北方的公園來説,五一黃金周和十一黃金周太重要了,來的人多就能多收不少門票,可是今年的五一黃金周,由於防滲膜事件,圓明園湖底朝天,遊客自然極度減少。而面對這即將來臨的十一黃金周呢?本週,人們發現,乾枯了快一年的圓明園終於有了水,湖心景區可以正常接待遊人了。北京媒體也刊發了圓明園碧波盪漾,遊人泛舟指日可待這樣的消息。看起來,圓明園悄悄的在恢復著元氣,然而,水來了,能淹沒掉所有的記憶嗎?一切問題都解決了嗎?為了這悄然而至的一湖水,付出的代價又是什麼?環保是一桿什麼火力的槍,誰打?打誰?《中國週刊》關注環保之火燒後的圓明園。
| |
字幕:9月23號 圓明園
解説:本週,水上泛舟的景象終於又出現在了圓明園。經過近兩個月加班加點地整改,被拆掉了防滲膜的圓明園從9月7號起,北京密雲水庫開始以日均7萬方的速度開始向園中注水,再過幾天,當供水量達到200萬方以後,綺春園、福海、長春園三個湖的水面就可恢復原貌。而一年來因為沒水而慘澹經營的圓明園,也正滿懷期待地迎接注水後第一個黃金周的到來。
記者:幹了多久了?
工人:從去年10月份開始抽水,到今年9月8號才開始放了。
記者:那遊人是不是少了很多?
工人:少了少多了,劃划船什麼的,沒水誰來啊?/沒水的時候相當淒涼,長著草,公園沒水不像公園。
解説:以抽水鋪膜開始,以拆膜注水結束,這場在“保存圓明園水資源”名義下進行的防滲工程,在持續一年後終於告一段落。7月7號,環保總局宣佈同意清華大學提交的環評報告中的結論:“防滲膜將給圓明園生態帶來極大破壞”,責令圓明園將已經耗資3700萬元鋪就的防滲膜全部拆掉。
汪勁:如果把環評放在前面的話,國家就不用投資3700萬元去對這三個大湖全面的鋪防滲膜,可能只會對一個湖鋪一部分,其他的採用其他的黏土或者其他的替代方案來做,這樣的話又可以避免國家財産的損失。
解説:只是由於缺少一份環評報告,幾千萬的工程投資就這樣被打了水漂,而對於公眾關心的問題,一直到今天還是沒有答案,圓明園存在的問題到底怎麼解決?沒有人出來説話。幾個月來一直處於輿論中心的圓明園管理處,上上下下似乎已經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對外模式。對於環保總局的批示一律遵循,讓補的地方就補,讓挖的地方就挖,而對於媒體、公眾以及登門的環保志願者,則是一律拒絕。
李?:有些人可能認為這個事情告一段落,已經結束了,我卻不這麼看,我覺得,我對這個結果説實在一點兒也不滿意,我之所以不滿意不在於我認為圓明園這個膜應該全拆或者全不拆,或者是拆一部分留一部分,而在於最後的結果沒有給公眾一個清楚的交代。
解説:本週,看著有了水的圓明園,一切問題似乎還是沒有解決,沒有人願意再提什麼防滲工程了,而200萬方水,是北京市稅務局批給圓明園的全年用水量,缺水問題依然存在。另外,前不久引起激烈爭論耗資過億的圓明園整體改造工程,以及湖心島出租事件,也都沒有了下文。一場風波過後,圓明園似乎又回到了原點。
主持人:在圓明園的防滲膜事件中,後來誰為它做一份環評報告成了一則新聞,首先是圓明園管理處找到了北京師範大學所屬的環評單位,希望他們對該工程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但是該環評單位反復近一個月後,表示不願&&做這件事。之後,環保總局副局長點名批評這家環評單位,認為不敢承擔責任。之後只好轉手清華大學,後來清華出的這份報告書也寫上了這樣一段話,本環評具有高度的特殊性、複雜性、緊迫性和敏感性,可見,為焦灼中的環保局與圓明園提供一份環評報告這有多難,難怪人家不願意幹,因為這可能已經不再是環評的本意了。這件事馬上讓我們想到,今年環保總局沒少叫停重大工程,其中理由也包括沒有依法提交環評報告,那麼,本週圓明園湖中有水了,那些投資幾百億、上千億的工程今天又怎麼樣了呢?
2月15日,雲南國電宣威電廠七期擴建工程恢復建設;
2月18日,投資446億元的金沙江溪洛渡水電站恢復施工;
3月22日,投資69.7億元的三峽地下電站項目復工。
解説:從年初開始,國家環保局以違反環境保護法為由共叫停了139個大型建設項目,目前,這些建設項目基本上已經復工,復工理由是,他們向國家環保總局補交了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
李?:只要是比較大的工程,我們要分析它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有多大,如果有影響的話我們採取哪些措施,能夠降低這個影響。這個影響到達什麼程度,這個工程就是不能上的,環境影響評價的意義就在這兒。
解説:根據《環境評價法》的規定,沒有遞交環評報告以及環評報告書未獲批准,建設工程就不能動土施工。而前不久沸沸颺颺的圓明園防滲工程也正是因此而被國家環保總局強行叫停。7月5日,國家環保總局在其網站上第一次公佈了圓明園補交的工程環評報告,但是,對於這份報告,從它公佈的那一天起,就變得非常敏感,負責報告的清華大學和北京勘察設計研究院一直拒絕接受任何採訪。
解説:與環評單位的躲躲閃閃不同,讓我們看看社會對於環評報告的熱情,圓明園環評報告一公開,其網頁瀏覽就高達上萬次,過高的點擊率竟然使得國家環保總局網站一度癱瘓!但是,對於社會的如此熱情,兩家環評機構為什麼不能就公眾關心的話題進行公開的解釋呢?
李?:在我們今天在法制的原則下,除了國家秘密,依法需要保護的企業秘密和個人隱私,都應該公開,我指的當然是涉及公眾事物的事件,尤其是涉及政府政務的事件,圓明園(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公開了,但是與這個評價報告相關的一些批件都沒有公開,實際上我們很多應該公佈的東西到今天也沒有公佈。
解説:事實上,儘管圓明園環評報告還存在許多問題,但它卻是國家環保局目前公佈的唯一一份報告,而同樣對於幾十個被叫停的重量級建設項目,他們補交的環評報告,一直到今天,都沒有對外公佈。
解説:從今年1月18日叫停,到2月15日宣威電廠恢復建設,一個月的時間內,國家環保總局高效率的完成了對26個違法開工單位的環評報告評審工作,而最後給予的説法是:這些工程的施工屬於程序違法行為。但是,所有被叫停的工程提供環評報告是不是符合實際情況,卻始終是一個迷。
汪勁:在我們國家環評法當中有這樣的規定,也就是説這個項目你如果做了的話,環保部門發現你已經開工建設的,要責令它停止開工建設,並且補辦環境影響報告書,補辦環境影響報告書又沒有任何的處罰。
李?:關鍵問題在環保行政管理機關,環保行政管理機關不過硬,於是這個工程不管做不做環評都要上,於是環評就成了走過場,走形式,根源在這兒。類似這樣,補做環評報告,好象補做就能把前面的違法行為蓋過去了,我認為這是不對的。
解説:2005年,面對著一個又一個因為環境問題被叫停的大型工程,一份又一份被通過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似乎成了公眾最關注的領域,因為就是這些沒有公開評估報告最終決定了這些工程的復工。
主持人:針對環評報告,一位長期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專家説了一番帶有揭秘色彩的話,他説,盡可能讓環評報告被通過,似乎成了環評單位的職業道德。要是誰做的環評報告不能被通過,拿不到全部的環評費是小事,以後怎麼在業界混,拿人錢財,替人消災,所以環評機構在圓明園事件上有所顧忌,也是可以理解的。透過這番話,可能很容易讓人明白,環保絕不只是環保本身這麼簡單的事,針對環保,社會上的聲音很大,從中央到地方,從領導到專家到普通百姓都似乎如此,但聲音大就意味著有用嗎?這是不是一團虛火,信息能不能公開?公眾如何參與及監督?官員為此要不要問責?媒體的監督從哪兒體現?而環保總局下一步怎麼打算?哪些事讓他們感覺無能為力呢?
解説:鮮明的觀點,激烈的言詞,5個月前圓明園湖底防滲工程聽證會至今讓人印象深刻,而作為環境影響評價法實施以來首次舉辦公眾聽證會的環保總局也曾一度因為“公開、透明”而受到輿論高度評價。但時隔僅僅3個月,同樣是因為聽證會,環保總局卻又遭遇了尖銳的質疑。
北京大學法學院環境與資源法研究所教授 汪勁:這個環評報告書提出來以後,按照法律的規定,這麼大的一個事項的審批,無論按照行政許可法還是環評法,他都應當召開聽證會或者論證會,聽求專家、學者、公眾的意見,可是恰恰是這個節骨眼兒上,國家環保總局它又沒有召開聽證會。
解説:對於這一場“圓明園事件”乃至曾一度叫停了大批電廠的“環保風暴”而言,人們顯然還有著更多的疑問。
北京大學法學院環境與資源法研究所教授 汪勁:法律的規定,應當對審批規劃的機構,審批項目的機構,要由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追究主要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員的行政責任,這是法律有明文規定的,但是目前我們看從年初到現在,這方面的問題好象有點兒不了了之,這一點也是我們廣大公眾所不願意看到的,到底這個政府怎麼了,為什麼這麼大的違法行為,引起了全國這麼大的反響,為什麼主要的決策人員,政府的官員沒有問責呢?
解説:事實上,從年初以來的數場“環保風暴”到一直接連不斷的改良舉措,環保總局的一系列努力確實令人關注。本週,環保總局傳出消息,中國第一個規範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的管理辦法草案已經出臺,其中將對由什麼人參與、人員構成比例、如何採納意見做出具體規定,而除了更多的召開聽證會外,環保總局還計劃年內將新建項目的情況和審批全過程向社會公佈。
國家環保總局環評司司長 祝興祥:就是説中國處於一種發展跟保護之間,這個協調確確實實很難,人家都説壓力在我們這兒呢,實際上呢,我也感覺確實是有壓力。
解説:在不少學者看來,圓明園事件正是一個值得解剖的典型案例。為什麼一個根本沒有經過環境評價的項目居然能夠輕易上馬?為什麼在輿論如此強烈關注之下,信息仍然不夠透明?在關鍵的環評報告審批環節中公眾仍然沒有説話的機會?等等等等。而就在求解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人們似乎也能隱約感受到國家環保總局所面臨的困惑。
北京大學法學院環境與資源法研究所教授 汪勁:有很多事件表面上看起來它是一個單一的,它好像是一個環境影響,生態破壞的問題,但是實際上,它的問題的根源在什麼地方呢,這個問題的根源就在於政府決策部門之間,在審批這個環節上各權力部門之間的不協調,不配合造成的。
解説:8月28日,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表示,環保總局下一步將把目前所進行的建設項目環評升級為規劃環評,並稱這是解決項目環評的局限性、“從源頭上保護環境”的好辦法。
國家環保總局環評司司長 祝興祥:十一五,除了加強審批力度以外,關鍵我們要對那些沒有依照環評影響評價就建的,要加大處罰力度,這個總局已經規定,要成立幾個大區,由總局直接領導,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對違規項目查處,查處後新的法律規定除了罰款,還要對造成的污染做刑事處分。
主持人:針對今年的環保風暴,有點兒半開玩笑半尖銳的話是這麼説的,這是環保總局在要權力,聽到這話,環保總局副局長潘越回答説,這不是要權和擴權,這是複權,就是行使我們本該行使卻沒有能夠充分行使的權力,話是這麼説,怎麼聽也怎麼像是一種語言上的辯論,而實質上呢?透過今年無數次的環保風暴,我們也看得出國家環保總局的努力,但另一方面,你當然看得到它也有些無力和無可奈何。環保總局畢竟只是國務院的一個行政職能部門,權力有限,而對於國家來説,環境保護究竟處於怎樣的地位,是一個部門著急的事,還是全國和每個百姓都該著急的事?如果是後者,那就該有更大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改革,否則,環保總局終究力量有限,其實就像計劃生育,因為它是真的國策,因此計生委具體執行政策的落地,而我們每個人都知道,這事兒不小,不敢越雷池一步,那麼環保對於中國會像計劃生育一樣有力度嗎?
[一週人物回顧]
| |
孫德棣:年輕的推手
這張年輕卻不乏成熟的面孔是網易公司38歲的CEO孫德棣,9月18日他的突然離去令他的同行甚至是對手都扼腕嘆息。行事並不張揚被媒體評價“為人謙遜”的孫德棣,在2001年擔任網易代理CEO之後,在網易面臨會計醜聞、訴訟壓力、退市威脅的窘境之中,最終竟然化險為夷使公司起死回生走向盈利。也正因此,在網絡泡沫一個個破滅的年代裏,指引網易走出困局的孫德棣才會被美國《商業週刊》評為 “2003年亞洲之星”。“年輕的推手走了”,媒體所發出的遺憾既是對於網易,也是對於剛剛起步的中國互聯網。
鐘 玲:無奈的選擇
同樣年輕,同樣遺憾,年僅22歲的中國藝術體操領軍人物鐘玲在本週宣佈退役。在剛剛結束的十運會藝術體操比賽中,作為衛冕冠軍的鐘玲輸給了有明顯失誤的對手僅獲得第三名。而在賽後一句“其實冠軍早已內定”的驚人之語,似乎踩響了中國體育界的一顆定時炸彈。儘管面對公眾對比賽的質疑,相關部門已經開始調查此事,但心灰意冷鐘玲甚至剪掉了藝術體操必須盤起的長髮表明自己離去的決心。16年的運動生涯,釜山亞運會的冠軍,雅典奧運會唯一的入場券獲得者,鐘玲最後一次近乎完美的演出換來的卻是一個並不完美的結局。
劉虹:“酒”醉金迷
38歲,湖南人,2002年福布斯中國內地富豪排行榜第68名,資産1.15億美元,資本市場稱其為“成功係”掌門人,這幾乎是目前所能查到的所有關於劉虹的個人資料。作為酒鬼酒股份公司負責人,這位神秘人物神秘失蹤的背後,是在本週被媒體爆出的由他製造的4億多元的資金黑洞。此次東窗事發的原因,是他將酒鬼公司用來救急的資金轉移到了某集團的名下,而劉虹自己就是這個集團的董事長。酒不醉人人自醉,劉虹打出的這套醉拳沒能迷倒別人卻恰恰絆倒了自己。
王文學:因“窮”而貪?
和電力打了一輩子交道的陜西省電力公司原總經理王文學,在本週一真正感受到了觸電的滋味。受賄700余萬元,被判無期徒刑,清廉了大半輩子的王文學在短短的五年時間裏,利用職務之便為他人大開方便之門並從中漁利。“有錢的最終把有權的拉下了馬”,而當初王文學的想法就是要與那些有錢人過同樣奢華的生活。在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觀念影響下,要為自己和孩子的後半輩子留點積蓄的王文學,最終僅僅成為職場當中“59歲現象”的又一個注腳。
趙蕊:貧困的幸運兒
如果不是父親拿著錄取通知書來到北京向媒體求救,很難想象趙蕊能夠像本週這樣坐在大學的課堂裏。校方的關懷、慈善會的援助、社會名人的慷慨解囊,使得趙蕊這個狼牙山大園村十幾年來唯一的一個大學生如願以償走進了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因為貧窮甚至無家可歸的趙蕊,家裏的年收入不足千元,病痛纏身的父母更是為培養姐弟倆而負債纍纍。在好心人的幫助下趙蕊成為一個圓夢的幸運兒,而人們更期望她能夠用來之不易的知識去改變更多人的命運。
[本週人物]
主持人:人生有進有退,在每個年齡段都是如此,然而如何進如何退,因何而退,退後的評價怎樣?這卻大有學問。鐘玲宣佈退役,實在是無奈,而這無奈也像是在敲警鐘,不知道能否幫著體育的公正環境向前進兩步。而王文學再次印證59歲現象,快退了,可依然不夠闊綽,於是,貪心頓起,走上腐敗之路,最後,未到退休先退步,這一退,退出個無期徒刑來。鐘玲的退有可能讓一個事業前進,而王文學的進錢卻使自己的晚節不保,人格倒退。可能這也是辯證法的一部分吧。那麼,我們今天《中國週刊》的本週人物呢,他是進還是退呢?按理説,他早過了退休的年齡,但他永遠是退而不休,今年海峽交流熱,他老人家也來了,他就是李敖,這一來,距離産生的神秘感也就消失,各種評價和議論也就多了起來,李敖變得更多元,更多面,真實的李敖在哪?還有嗎?來,一起感覺一下。
2005年9月12日 李敖兩岸三地記者會
李敖:不是懷鄉,沒有鄉愁;不是近鄉,沒有情怯;不是還鄉,沒有衣錦;不是林黛玉,沒有眼淚。
2005年9月19日
李敖:闊別了56年的故鄉回來了,而且還是活著回來的。希望喝北京的豆汁。
解説:難忘的童年,未圓的舊夢,已經56年沒有喝到北京豆汁的李敖本週踏上了故土。但是,特立獨行的李敖依舊用他那標準的“語錄”和典型的性格刻意淡化和回避著這份故鄉情懷,只是這決絕説辭的外表下卻掩飾不住濃濃的感觸。因80年代著作風行大陸和嬉笑怒罵的性格才被讀者所熟悉的李敖,第一次站在大陸公眾面前的時候,沒有誰能真正讀懂這位宣稱“人生八十才開始”的七旬李敖。
市民:一個思想者,站的高看的遠的人。
市民:是個有骨氣的文人。
市民:一個挺風流的人。
市民:這個人挺傲的。
市民:他就是個罵家。
市民:放蕩不羈。
市民:觀點説的比較露骨。
市民:狂。
市民:敢説敢講。
市民:我覺得他就是一個俗人。
河南安陽師範學院的教授 陳才生: 李敖本身應該是一部人生百科全書式的這樣的人物,不同的人從裏面讀出不同的含義,有的看到有話直説的這種灑脫,有的人看到不媚世俗的剛直,也有人看到他有仇必報的兇悍,還有人看到是他敢愛敢恨的率真,當然也有人看到他不被人真正理解的孤寂。
解説:憑藉著這些遠觀式的片斷所串起的對李敖的印象,的確讓人無法看懂他的真實面孔。作為李敖好友和著作出版商的何飛鵬就笑稱自己對於李敖的了解也只摸了四條象腿,在其為《李敖回憶錄》所寫的版序中就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不管你喜不喜歡李敖、認不認同他的言論,李敖一生的變化起伏,絕對值得探究。”
李敖:我可以告訴你,我有好多面相,以為我很單一的一兩個面相其實是錯誤的。今天我回到內地,大家願意看看我其他的面相,不再是金剛怒目,而是菩薩低眉,我也可以表現菩薩相給你看。
解説:本週,踏上故土的李敖出現在媒體和公眾面前時,依舊戴著他那副標誌性的有色眼鏡,就象他從墨鏡裏變色地觀察別人一樣,周圍的人也同樣通過這副有色鏡片打量著李敖。
解説:本週,一份由網絡和多家媒體聯合進行的調查數據就在李敖來到北京的當晚被公佈出來,其中在“你怎樣看待李敖”的選項中,約有40%的被調查者將李敖的身份選擇為“狂人”而排在第一位,在台灣和大陸,李敖的“狂傲”正是他身上的一個永遠抹不去的符號。
李敖:我寫了100多本書,禁了96本,我敢説,古往今來我是第一名。
我是最後的一個可以打敗電腦的人腦,在我死了以後,這個世界就被電腦統治了。
台灣的確需要高人到大陸去,而我應該是最理想的人。
解説:四十年來,嚮往著埋骨于崑崙之巔的李敖,在台灣島上目空當世,自比文章為中國500年白話文的前三名,在寫了《北京法源寺》後,更自封為中國唯一有資格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一生狂傲的李敖對於自己的狂傲也曾進行過分析:“我無法謙虛,我深覺繼往開來的重擔上,我擔當著一大部分重量,而這等責任又非我莫屬,舍我其誰。”
以“閱人無數、告人無數、鬥人無數”而自得的李敖更是罵人無數,從政壇要人到娛樂明星,從學術大家到商賈名流,都未能躲過李敖的嘴,就連自己的導師也一樣在做學問上遭到斥責。而對文學巨匠魯迅的批判,則讓李敖處在了公眾和學者口誅筆伐的風口浪尖。
李敖:我在台灣做電視,已經做一家少一家,等於逐水草而居,為什麼呢?大家受夠我了,大家怕我,所以我講話沒有一個立腳點,缺少一個平臺。
北大中文系教授 王岳川:李敖更多是以犀利的言詞,甚至帶有痞的方式,把你正式的方式拉下來,他從來不找0.618的黃金點,而是走一個極端,這個讓他把很多的問題血淋淋的剝開,讓你看了之後觸目驚心,
解説:口無遮攔、筆不留情的李敖自然也成為了一個讓人既愛又恨的人物。文藝批評家黃樹森就把李敖比喻成一塊“臭豆腐”,作家胡堅在評論李敖時卻是這樣描述:“他不追求九十九個正確,只醉心於找到那一個錯誤。”,而另一位先鋒派作家北村就對李敖的觀點更為尖銳:“他歷來沒有真正的觀點”。因此有媒體就指出,在李敖極端的方式之下是他“惟我獨尊的自信與自大”。
而李敖正逐漸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卻有著生存的空間,中國青年報在《夢裏不知身是客》的文章裏就這樣解釋:“他的放言無忌,崇尚個性,是當今知識分子所最為欠缺的。”
解説:擁躉的久久守侯、演講的一票難求、圖書的異常火暴,在李敖來到北京的本週,一場“敖旋風”驟然颳起,是怎樣的文化回歸?有何種的思想碰撞成為了媒體和公眾對李敖之行期待的焦點。面對幾天后的大陸之行和他同樣期待的演講,李敖卻再次顯示出他特立獨行的個性。
李敖:我希望我不是客人,我也是個返客為主的身份。就是以自己人的身份回到北京、上海,所以我知道北京大學為了克林頓和連戰鋪了紅地毯,我希望這一次免了。
解説:本週,當李敖登上演講臺上時,他卻似乎又介意起那條收起的紅色地毯,不論是有意還是調侃,這天的李敖讓人讀到了話語以外的信息。同樣,本週被李敖吊足了胃口的演講雖然也贏來不少的掌聲,但結果卻是褒貶不一,幽默、博學,沒有信息,不及格的各種聲音就迅速的出現在媒體之上。
學生:給我感觸還是比較大的。
他這種人很多,聽聽一笑而過。
解説:在公眾變得越來越冷靜的眼光中,曾表示自己演講是第一的李敖似乎和許多人當初的期待産生了不小的落差。之後就有評論指出,李敖的此次大陸之行更像是“一次作秀的表演”,而李敖“很會經營自己”。
解説:本週,李敖的行程剛剛一半,這次被定義為“神州文化之旅”的大陸之行就引起了媒體的質疑之聲:是一次同根同源的文化之旅?還是一次還是推廣品牌的傳播策略?是一個蘊藏多少文化前輩的背影?還是提升個人知名度的免費旅遊? 9月20日的《新京報》在它刊登的一篇文章就形象的把李敖的來訪比喻成“一張撒著文化芝麻的娛樂餡餅”。在種種非議和猜測中,李敖卻是依舊的快樂,或許這正是李敖自己的玩法。
主持人:看過李敖的北京行,有人評價説,似乎做秀的成分大於作家的成分,甚至為此想起一首歌的名字,叫“相見不如懷念”。過去對李敖因距離産生的美感消失了,當然,也有人更加因此喜歡李敖,因為他們認為李敖之所以可愛就是因為他比較真實,好玩。比作家更像演員,比演員更像學者,比學者更像政客,比政客更像辯論家,而比辯論家更像個天真的孩子,其實,不管你站在李敖的哪一個角度,不管你看他是黑還是白,其實這次李敖歸鄉對我們最大的考量,可能正是我們能不能用平常心去看待他,他就是李敖,一個一生還算是比較豐富,也比較好玩,一個寫過不少文字的人。現在好説點兒出格和吸引眼球的話引起你的關注,有這麼樣的一個人,我們的生活難道不因此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了嗎?
[本週聲音]
互聯網:不能白拿白送
國家版權局版權管理司副司長 許超:你願意花錢買來白白送給網民,我們也不反對,但是你不能不花錢把別人的東西拿來,再白送給別人。
解説:世上有沒有無本得利的好買賣?有,那就是互聯網上的音樂下載。本週,某音樂公司起訴百度搜索引擎侵權勝訴,網站購買影音製品版權顯然已是大勢所趨。不知已經習慣資源共享的互聯網,會不會被這突然收費的午餐噎住喉嚨。
國土資源部:一律先免職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 汪民:對違法、違規審批礦業權行為,一律進行責任追究;凡有參與辦礦行為的,一律先免職。
解説:違規?先撤了再説!本週,來自國土資源部的聲音,讓我們感受到了如今官煤勾結的嚴峻性和解決問題的緊迫性。
體育總局:狠抓賽風賽紀
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 劉鵬:可以這麼説,今年的全運會籌備期間,我們抓賽風賽紀的力度可能是歷屆最大的,措施是最具體的,處罰也是最嚴厲的,檢查也是最密集的。
解説:一連四個“最”,國家體育總局的一系列措施到底能不能壓住賽場上的歪風,面對著十運會上出現的諸多問題,讓體育回到體育,或許是目前擺在國家體育總局面前最亟待解決的難題。
| |
世界無車日:很有樂趣
環保志願者:能不開車的時候,就不要開車,其實步行有時候也是很有樂趣的。
解説:提倡環保的“世界無車日”在本週讓許多有心支持卻要趕時間的“上班族”十分為難。但正如這位志願者所説,“無車日”其實是要培養一種意識,要懂得去體會其中的樂趣。
| |
出租車:任何人都能學雷鋒
出租車司機 王世剛:任何人都可以學雷鋒,沒有什麼對與不對,這個標誌也不可能是誰註冊的。
解説:“雷鋒車隊”是長春一些出租車司機多年做好事打造的一個品牌,但如今,由於很多司機也用這個招牌攬客,其中一些人的不當行為導致正牌車隊屢遭投訴。看來。雷鋒是學習的榜樣,而不是賺錢的工具。
[本週特寫]
主持人:提起招聘會,您想到的場面是什麼樣的?人頭攢動,熙熙攘攘,一定不會是我身後屏幕上的這個樣子吧?如此整齊劃一,秩序井然,為什麼呢?這是本週廣州白雲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組織了18家企業在廣州監獄舉行的別開生面的招聘會,148名即將刑滿釋放的服刑人員參加應聘,現場達成招工意向的120名服刑人員只要一齣獄,就有工作了。看到這畫面,首先特感動,好多服刑人員出獄後之所以再次犯罪,就是因為沒工作,社會和家人不接納他們,因此沒出獄就先有了工作,這對他們及社會都是大的好事。但大好事也有讓人擔心的地方,這些單位是不是為了給政府部門面子所以拿著工作崗位來,將來再辭退這些工人。另外,招了服刑人員,其他的員工不滿意,風頭一過,這些服刑人員的工作會不會也就會失去?這些都是問號。只有把這些問號都回答好了,好事才真的是好事。好,接下來看看本週還有其他什麼特寫。
中秋奔月
解説:走!上天賞月去!今年中秋節在成都聽到有人這樣説可別以為只是個笑話,看,這機票上不是清清楚楚寫著嗎,成都至月亮。今年會玩的成都人別出心裁的想出,坐飛機上天去看月亮, 有近千名成都市民參加到這個賞月隊伍。
現場:飛機起飛的鏡頭
解説:飛機剛起飛,乘客們就開始趴在窗口張望月亮了,畢竟,聽了這麼多年的奔月神話就要變成現實。
現場:看到了,看到了。
解説:當飛機升到8000米高空時,乘客們終於在機艙外看到了月亮。
市民:很亮 圓的 和燈泡一樣透亮 多圓像燈泡一樣亮
解説:對於這些掏了幾百塊機票錢,專為看月亮的乘客來説,萬米高空的明月總算讓他們如願以償,
乘客:心情很激動,為什麼這麼激動,因為是在天上看的,離得最近看的。
解説:的確,在中秋之夜坐著飛機去九霄雲外看月亮的感覺和平時可大不一樣。
乘客:和平時地上看有沒什麼區別 ,小多了,亮多,地上看很圓,它現在很小。
解説:按照計劃,這次奔月的5架飛機航程都在一個小時左右,除去起飛和降落的過程,留給人們賞月的時間也就半個小時,儘管時間不長,但還是有人顧不上賞月。
現場:娘子,請你嫁給我吧。
乘客:都是一個月亮,但是今天是特別安排的節目。所以月亮的意義和其它的月亮不同 。
昂貴的採摘
解説:秋天到了,瓜果熟了!很多城裏人都喜歡開著車到郊區,親自採摘點水果回去。然而最近北京很多市民走到果園門口,卻有些不敢進了。瞧,在採摘入口處,標價牌上的定價是:豐水梨、黃金梨均為十元一公斤,成人還要收十元的門票。要知道在城裏的價格最多也就兩元一斤,貴了好幾倍。這些果園要這麼高的價讓遊客們都有些想不明白。
果農:是根據什麼定的價啊,嗨,自各瞎定,這哪有譜啊,多少錢,他要願意買,你要願意賣就成了。
解説: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高價雖然讓遠到的市民心裏很不舒服,可是看著乘興而來的家人,很多人也咬牙進了。
遊客:嗨 到農果園裏採摘是一種樂趣,這你不能考慮東西的實際價值了。
解説:雖説出來玩不會太考慮價錢,不過,過高的價格讓一些採摘過的人都表示再不願來了。面對遊客的不滿,果農們也有自己的辯解。
果園主:這是你自己摘,自己你挑大的摘,你想外邊賣的只有這麼大的,掉地上的樹上掉地下的。這一塊五可以,要我一塊五也能賣。
解説:除此之外,讓果農們更為心疼的是浪費。看!好端端的梨咬了一口就拋在一邊了,有的果實更是摘下後連紙袋都沒剝就丟了;而這一堆梨,則是採摘者剛採下來就倒掉的。這些都加大了果農的成本。怪不得,一些果農對遊客是寸步不離。
果園主:誰會順你倆梨呀,您萬一啪啦扔溝裏了,瞅不見了。
果園主:因為人的流量比較多,也很難看管。
解説:其實看到這些,大家對採摘園的價格貴一點也是能理解的,只不過也不能高得離譜,高昂的採摘只會讓更多的人望而卻步,這樣的後果相信也是果農們不願看到的。
主持人:這周過去了,下個週六可就是十月一號了。黃金周又來了,因此下一週很可能大家的心情已經開始提前放鬆,不過,下一週值得關注的新聞還有很多呢。目前,我們的個稅起徵點是800塊錢,而有消息説馬上要改成1500,到底多少合適?下一週人大將舉行聽證會,專門聽聽大家對個稅起徵點的看法,您看,這事就跟咱們每個人都有關係吧。另外要提醒您,十一開始,又有一大堆跟咱有關的政策法規開始實施,到時候您得注意著留心看著點兒,別影響自己的生活,另外,要告訴您的事是由於下週六是十月一號,新聞頻道設置了特別節目,《中國週刊》要跟您小別一些天,黃金周過後咱們再接著聊。好了,下一週的事和下幾週的事咱們見面的時候再接著聊吧。
責編: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