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焦點訪談]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發射成功─回首航天路(四)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05日 19:57 來源:CCTV.com
    專題: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
    進入[焦點訪談]>>


  CCTV.com消息(焦點訪談):

  回首50年中國航天路,其間灑滿了成千上萬航天人的汗水和心血,他們用自己的努力實現著中國人“九天攬月”的千年夢想。十一期間,《焦點訪談》帶領觀眾聚焦中國航天事業,講述我國航天史上的幾個第一。今天播出第四集《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發射成功》,節目採訪了黃春平、肖耘等航天專家。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科學家便開始了載人航天技術的探索。1968年1月,有關部門為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命名為“曙光一號”。然而考慮到當時我國的經濟實力和工業水平,“曙光號”飛船最終塵封在科學家的草圖和設想中。


  直到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經濟實力和技術能力終於能夠支撐發展載人航天。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我國載人飛船採用三艙結構,即推進艙、返回艙和軌道艙。為了實現設計要求,首先需要有大推力、高可靠特別是高安全性的運載工具。為此,科研人員為載人火箭設計了兩個新系統,故障檢測處理系統和逃逸系統。經反復論證,這兩個系統使火箭的可靠性足以達到載人航天的標準。

  1999年11月20日,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次飛行試驗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飛船在太空翱翔21小時後,安全返回地面。千百年的飛天夢想,幾代人的執著追求和鍥而不捨的努力,從此一步步走向現實。

  >>詳細內容

  (資料)三、二、一 點火! 酒泉發射場 1999年11月20日 6點30分“神舟”一號發射。

  主持人 翟樹傑:1999年11月20號早晨6點30分零7秒,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一號無人試驗飛船被長征二F火箭順利送上太空。大家看一看,這就是“神舟”飛船的模型。這個龐然大物在太空中翱翔了21小時之後,順利地返回地面。中國人千百年的飛天夢想、幾代人執著的追求和鍥而不捨的努力,就從這一刻開始一步步地走向現實。

  解説:中華民族是最早産生飛天夢想的偉大民族,從嫦娥奔月的神話到敦煌飛天的壁畫,從火藥火箭的發明到明代萬戶飛天的壯舉,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用激情和想象描述著自己的美好夢想。1957年10月4號,前蘇聯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東方號”飛船把世界上第一名宇航員加加林送上太空。1969年7月20號,美國宇航員乘阿波羅號飛船登上月球。

  而此時在中國,科學家也滿懷希望開始了載人航天技術的探索。1968年1月8號,有關部門為我國第一顆載人飛船命名為“曙光”一號。然而“曙光”號飛船最終卻塵封在科學家的草圖和設想之中。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今年已經67歲的黃春平領導了“神舟”一號到“神舟”五號火箭系統的發射工作,被同事們親切的稱為“大貓”,他向我們講述了當時的情況。

  黃春平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系統原總指揮:當時命名是叫做“曙光”一號,也招收了航天員進行了研究、設計方案都有,叫做“曙光”一號。後來考慮當時中國的經濟實力、工業水平,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後來就不弄了。

  解説:直到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經濟總量和技術能力大大提高,國家經濟實力終於能夠支撐發展載人航天,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此時我們面臨著一個選擇。

  黃春平:當時載人航天有兩種方案,有一些人認為搞航天飛機,有一些同志認為就搞飛船。

  解説:那麼航天飛機和飛船到底有什麼區別?哪一種更適合我們國家的國情呢?

  黃春平:飛船是一次使用的,只能一次,飛一次就要重新做。航天飛機可以多次使用,它可以跟飛機一樣,降落、起飛、降落、返回,但是這個一返回以後,維修費相當大。

  解説:無論是航天飛機還是飛船,就像是地球和太空之間的公共汽車,目的還是為了實現人類的太空活動。結合我們國家的經濟實力和技術水平,最終決定把飛船作為研究方向。當時前蘇聯“聯盟”號改進型TM飛船剛剛問世不久,我們的科研人員,就以“聯盟”TM飛船為趕超目標,採用了三艙結構。

  徐世傑 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三艙結構是底下是推進艙,中間是返回艙,就是宇航員坐的,包括楊利偉做的就是這個艙,最上面是留軌艙。

  解説:然而這些設想的實現,都要設立在“神舟”一號成功發射的基礎上,這首要的問題就是要有大推力、高可靠,特別是高安全性的運載工具,也就是“神箭”。

  黃春平:就相當於我們上天要有天梯似的,這個天梯就是要靠我們火箭,相當於人上樓,要用梯子上,才能爬到樓上一樣,沒有運載火箭就不可能有飛船上天,飛行器上天。

  解説:從1957年到1992年,雖然我們已經研製出十幾種運載火箭,但是他們的可靠性只有92%,達不到載人的要求。

  徐世傑:載人本身就是一個設計目標,這樣如果載上去宇航員是活著的,回來如果他犧牲了,你即使所有的資料都測到了,都行了,也是失敗的,因為你是載人航天。

  解説:載人航天,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為此,載人火箭增加了兩個新系統,其中的一個就是故障檢測系統。

  黃春平:點火前半小時,一直到把飛船送到軌道,這之間火箭有什麼事,你要能夠自檢測,自己能夠診斷,自動的,自診斷、自檢測,判斷也沒有問題,然後發出信號,該逃的就逃。

  解説:那麼如何來判斷火箭有沒有問題?飛船什麼時候應該逃離?這成了專家們的一塊心病。科研人員設想了310種可能的故障模式,並且設定了準確的參數來界定它。

  黃春平:依據幾個參數,我們叫做門限值,多大值才算一個問題,如果制定得很高,動不動就有問題,本來飛船可以入軌,結果給弄不成了,就像一個病人,比如高血壓,你如果定的是低壓70,可能好多人都高血壓,都得病,那還得了。但如果定了110,120,那定高了,那病入膏肓,你還認為沒有問題。

  記者:所以飛船要合理?

  黃春平:所以飛船要合理,我們這個門限值,門檻,超過多少,該逃的就逃。

  解説:就是依據這些參數,故障檢測系統可以為火箭把脈,從而準確地診斷出火箭是不是有問題,一旦發現危險,就可以迅速發出逃逸指令。然而光下命令還不行,還要有能力來執行,這就是逃逸系統。接到指令後,逃逸系統會迅速抱緊飛船,把它拉出火箭的爆炸範圍。然而這項技術的研究非常複雜,請外國專家,光諮詢費就要一千萬。

  黃春平:就諮詢諮詢,給我寫一個結論,我這個設計行不行,要一千萬,我們捨不得。

  解説:就在這樣沒有經驗、沒有指導、沒有資料的基礎上,許多研究設計人員都是打著吊瓶、揣著藥片,也不放下手中的研究項目。經過7年的摸索和攻關,火箭的可靠性已經提高到了97%,而在這3%的不可靠因素中,只有千分之三的幾率會威脅到宇航員的生命。我們是否具備了載人航天的能力呢?“神舟”一號將給我們一個答案。

  (資料)1999年11月20日6點30分 “神舟”一號發射

  黃春平:發射完以後,我大哭一場。這裡麵包括平常的辛酸苦辣,包括遇到一些困難怎麼解決壓力,泄壓也好,消除過去一種辛苦也好,還是説勝利又歡呼,對自己的高興,所以有記者問我,你為什麼哭?我説我也説不出來。

  解説:辛酸苦辣、百感交集,“神舟”一號的發射成功,意味著我國具備著載人航天的能力,成為世界上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第三個具有這項能力的國家。就在“神舟”一號發射成功的這一時刻,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整個校園沸騰了。11月21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戚發韌教授,袁家軍副院長,李頤黎教授參加了北航師生為他們舉行的慶功會。

  鄭彥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宣傳部原部長:他們的話,都淹沒在一片片熱烈的掌聲中,或者説雷鳴般的掌聲中,很多老同志都流淚了,有的人為此付出了生命,有的長期在戈壁灘上。“神舟”一號,不是他們總工程師、副總工程師這一代人,或者是現在從事的這些人,是一代一代的航天人把它推上去的。

  肖耘 火箭逃逸系統原主任設計師:在我們這個團隊裏面,我覺得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沒有人告訴你應該怎麼樣,怎麼樣,他們老一代航天人那種,為了事業、為了工作捨棄一切的精神,這種態度,就無形地感染著新一代航天人。

  康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學生:雖然説是不知道自己將來能不能做一個火箭或者飛船設計師,但是我覺得只要是能夠為中國的航天事業做一份貢獻,我就已經覺得很光榮了。

  解説:回首中國航天路,走得艱難,也走得穩健,我們一步步地走出地球的搖籃,探索神秘的宇宙。不久“神舟”六號即將發射,我們期待著那激動人心的一刻。

責編:常穎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