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焦點訪談]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實驗成功─回首航天路(二)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03日 19:32 來源:CCTV.com
    專題: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
    進入[焦點訪談]>>

  第一次導彈原子彈結合試驗成功??回首航天路(一)

  CCTV.com消息(焦點訪談):回首50年中國航天路,其間灑滿了成千上萬航天人的汗水和心血,他們用自己的努力實現著中國人“九天攬月”的千年夢想。十一期間,《焦點訪談》帶領觀眾聚焦中國航天事業,講述我國航天史上的幾個第一。今天播出第二集《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實驗成功》,節目採訪了王希季、唐伯昶、李新階等航天專家。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我國開始著手研製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經過無數次試驗,攻克了無數難關,1973年底,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正樣産品終於完成。1974年11月,這顆衛星被運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首次發射試驗。但衛星發射升空20秒後,整個運載火箭突然失去控制。

  試驗失敗後,科研人員對衛星和火箭的幾十萬個零部件進行全面測試,易損部件全部採取有效的保障措施。一年後,1975年11月26日,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並於11月29日成功收回。這次返回式衛星的成功回收,為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今年是我國返回式衛星成功發射30週年,截至今年9月,我國已經成功發射了22顆返回式衛星。利用返回式衛星開展的科學試驗成果,已經充分運用在了國民經濟發展的很多領域。

  [詳細內容]

  1975年11月26日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發射

  唐伯昶 第一顆返回式衛星設計人員:

  我當時在發射場,離開發射塔架幾公里以外的一個觀察點,非常震撼,因為對我們來説,一生畢竟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實際發射。

  (三天后)

  1976年11月29日 貴州六枝特區 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回到地面

  李新階 第一顆返回式衛星設計人員:

  報告找到了,回收膠片盒完好無損,我們這時候一塊石頭落地了,鬆口氣了,我們這次實驗成功了。

  主持人 翟樹傑:

  現在讓我們大家來看一下,這就是我們國家一顆返回式衛星的返回艙。返回式衛星同普通衛星的最大不同之處,就在於它要按照計劃發射上天,同時在天空完成預定任務之後,準確地返回地面。大家可以設想一下,在距離地球表面200多公里的茫茫太空之中,一顆以極快速度飛行的衛星要使它改變姿態,同時重返大氣層,準確降落在預定的地點,該是一件多少不容易的事情。

  解説:

  上世紀60年代中期,出於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開始著手研製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

  王希季 “兩彈一星”元勳 中國科學院院士 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總設計師:

  我們國家需要從軌道的高度來觀測我們國家,因為這樣的高度來觀測我們國家,可以把我們國家的整個面積,包括周邊海洋、海岸都能夠看得很清楚。如果靠別的手段來做就很難。

  解説:

  除了對地進行遙感觀測外,當時研製返回式衛星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

  王希季:

  蘇聯的加加林已經上天,美國也在努力發展載人航天。我們國家從整個考慮,也要發展載人航天,那麼載人航天其中的主要基礎技術之一就是返回。

  解説:

  1996年年初,在王希季等專家的帶領下,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研製工作正式開始了。可是當時正值文革期間,正常的工作秩序受到破壞,許多人白天還不能工作,只能夜裏偷偷地幹。

  王希季:

  白天要去“革命”,晚上,主要是晚上,所以有那麼幾年的時間,我們差不多晚上總是一兩點鐘才睡覺。然後到天亮要跟著參加“革命”,要寫一些大字報,要怎麼樣,反正他們要怎麼做就怎麼做。

  解説:

  就是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經過一年多的努力,1967年9月,研究小組終於拿出了返回式衛星總體方案論證報告,這個方案首先確定了衛星的構型,也就是外形和內部結構。

  唐伯昶:

  當時設計這個衛星,它製造了一個什麼樣的外形,這個是很有講究的。現在看到的這個就是我們衛星的回收艙,整個衛星當時是設計為一個羽毛球形狀的這麼一個形狀。這樣主要是衛星發射上去以後再返回的時候,它的氣動穩定性和大氣對它的燒蝕,都能夠經受得起有關的環境考驗,從這個角度來實現的。

  解説:

  構型確定下來之後,衛星返回時如何防熱,成為當時的一個技術難題。

  唐伯昶:

  在返回地面的過程中間,它要跟大氣進行摩擦,産生兩三千度很高的溫度,如果是材料選擇不合適,那樣的話,我們可能在返回地面的過程中間,回收艙就會燒燬。

  解説:

  在當時的條件下,沒有任何一種材料能夠耐受住這麼高的溫度,這個問題不解決,衛星的安全返回就無從談起,整個衛星的研製工作陷入停頓狀態。連續幾個月,研究人員都在進行各種論證和試驗,終於,他們有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就是在衛星返回艙的表面涂上一層保護層,而這個保護層就是讓它燒掉的。

  王希季:

  把材料一燒它就消耗了熱量,然後這個熱量就不傳進(返回艙)去。

  唐伯昶:

  就跟我們人出汗一樣,人出汗的時候,通過汗水把身體的熱量帶走,人就感到涼快,我們回收艙也跟這個道理一樣。

  解説:

  原理知道了,可是又一個新的難題擺在了研究人員的面前,究竟什麼樣的材料才能達到這種要求呢,既能燃燒自己,帶走熱量,又能保護衛星不被燒燬。

  唐伯昶:

  通過了很多的試驗,包括風洞吹風的試驗和材料的燒蝕試驗等等,最後終於選定了一種高分子聚合材料,作為我們這個返回艙外面這層的材料。這項技術在世界上也是一個比較難突破的技術。

  解説:

  不僅僅是防熱,研究人員還先後攻克了調姿、制動、著陸、遙控、遙測等一系列衛星回收的關鍵技術,但是在實驗的過程中,也經歷過失敗。

  1973年年底,用於飛行實驗的第一顆返回式衛星被研製出來之後,1974年11月,這顆衛星被運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首次發射試驗,但是就在準備發射的前幾分鐘,意外的事情發生了。

  唐伯昶:

  突然發現,衛星的回收艙沒有供上電,那只有三分鐘運載火箭就要點火,這個沒有供上電,那是非常著急,你不能把這個鐵疙瘩打到天上去吧。

  解説:

  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工作人員迅速登上幾十米高的發射塔架,手工操作,排除了故障。衛星終於發射升空,可是這剛剛過了20秒又出現了問題,整個運載火箭突然失去了控制。

  唐伯昶:

  當時是由於運載火箭有一根導線,它存在一個暗傷,在起飛以後,在震動環境下,那根線相當於就斷開了,使這個火箭的控制出現了問題。最後,這一次發射就沒有成功。

  解説:

  雖然試驗沒有成功,但是大家沒有氣餒,重新對衛星和火箭的幾十萬個零件進行全面測試,並採取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一年後,1975年11月26號,裝載著一顆嶄新的返回式衛星的火箭再次矗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發射臺上。幾分鐘後,衛星終於穿雲破霧,升上了太空。地面測控中心報告,星箭分離,衛星入軌,發射終於成功了。但是發射的成功對於返回式衛星來説才是剛剛邁出的第一步。

  李新階:

  衛星在天上是不是正常工作?有沒有什麼問題?如果有問題怎麼處理它?

  唐伯昶:

  衛星能不能夠按照我們的計劃,最後回到地面呢?這一點兒當時心裏是沒有底的。

  解説:

  大家都在焦急的等待著衛星的歸來。三天后,天空中終於出現了帶著降落傘的衛星,幾分鐘後衛星安全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王希階:

  回來落地,把裏面的膠卷拿出來,沖洗出來,照到我們需要照的東西,好像這個圖片都很好,那個時候我們才算心中(一塊石頭)落地。

  解説:

  經過我國航天人近十年的艱苦努力,終於成功回收了衛星,並帶回了清晰的國土普查遙感照片,使我國成為繼美國、前蘇聯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30年來,我國已成功發射了22顆返回式衛星,衛星回收技術日趨成熟。過去平均兩年發射一顆星,現在一年就能發射兩顆星以上。

  唐伯昶:

  2003年11月到2005年9月,不到兩年的時間內,發射了5顆衛星。今年發射兩顆衛星,就是第21顆和第22顆衛星,一顆是在月初8月2號發射的,第二顆是在8月29號發射的。月初發射一顆,月底發射一顆,這樣快的速度過去是沒有過的。

  解説:

  不僅是整個衛星發射回收的技術水平大大提高,目前,利用返回式衛星開展的科學實驗成果也已經廣泛應用在了國民經濟發展的很多領域。

  王永富主任 中國空間設計研究院返回式衛星總體設計室:

  現在我國返回式衛星可以完成國土資源普查、資源勘探、國土測繪,還有一些空間微生物實驗。

  李延東 中國空間設計研究院返回式衛星副總設計師:

  包括像半導體材料,一些晶體生長、生物搭載各個方面的空間微重力實驗。

  張偉 中國國防科學技術工作委員會系統工程司:

  它最主要一個牽引性的作用,是為我們國家的“神舟”載人航天的飛船提供了一個最核心的返回技術。我們整個載人宇航員的返回艙,這種回收跟返回技術,就是在返回式衛星的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責編:楊潔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