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9月09日 16:08 來源:
8日,甘肅師大附中附工補習班理二班的一位60多歲的老教師,為了教會學生節約,將學生扔進垃圾桶裏的餅子,揀起來當著全班80多名同學的面吃了,這讓學生心靈受到強烈震撼。(《西部商報》2005年9月9日)
今年教師節的主題是“愛與責任”。蘭州這位張老師在教師節前夕,給學生上的這堂節儉教育課,震撼的不僅僅是教室裏在座的學生,相信任何一個讀過這則報道的人,內心裏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刺激:那半個已經在垃圾簍內“安家”的面餅,其經濟價值不會超過5角錢,但是,經過班主任張老師的“加工”,頃刻間“點面成金”,收到了轟動效果。
自從中央提出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口號以來,節約、節儉等相關詞語,頓時時髦了許多。它們好點像“明星”,到處“走穴”在媒體的報道中,亮相於官員的講話稿中。當然,相信在學校這個正宗課堂裏,節約、節儉同樣是教育工作者向學生灌輸的重要生活理念之一。
然而,教育不是赤裸裸的説教,單純的議論,遠比實踐要容易得多。以建設節約型社會為例,只有當節約變成公民一種普遍的集體意識的時候,節儉才能成為一種社會風尚。問題是,生活中太多的現象,總讓人感到“節約”這個及其普通的詞,距離我們竟然是那麼遙遠。舉個例子吧,現在的許多城市家庭,飯菜從盤子里落到餐桌上,假如孩子主動撿起來吞進肚子裏,父母是嗔怪呢還是讚揚,恐怕不大好説。熱戀中的年輕人,如果哪個男的不進高檔餐館,會不會被女友視為小氣鬼?筆者也曾有過類似的遭遇。因為使用的手機是別人用過的二手貨,連許多學生的手機也不如,經常被學生和同事勸説著,是不是該考慮換個新的啦。是的,樣子落伍的手機,總歸不如流線型的新款手機招人喜歡。不過,把功能和質量都沒有毛病的手機報廢掉,是不是一種浪費?所以説,指責別人浪費很容易,難的是從自身做起,給自己節約,就是對社會的節約。蘭州這位老教師,面對學生丟棄半個面餅,在沒有學生肯承認扔的時候,不是大發脾氣,而是自己撿起來主動吃餅,使得那個丟棄面餅的學生很快承認錯誤。很多時候,當老師的一句話,一個舉動,很可能影響學生一輩子。相信張老師的吃餅,即便影響不了當時在場學生一輩子,至少,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學生們是不會忘記這個偉大的瞬間的,因為這堂節儉教育課,太具經典意義了。
開展節儉教育的困難在於,節約往往涉及到自身的消費利益,是對自己的苛刻。不能自律,不能以身作則,導致節約往往是“紙上談儉”。事實上,只有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具備了節約意識,並將它變成一種公共的社會風尚,一粒糧食、一頁稿子、一顆螺絲都能發揮其最大的社會效益之時,節約型社會的建設才可以“完工”。現在呢,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鋪張浪費還在和一個人、一個單位的“面子”直接挂鉤,炫耀性消費還在以時尚的代言人角色到處巡迴演出。只要這樣的消費理念存在一天,就表明我們的節儉教育還任重道遠,有繼續開設這門大課的必要。(作者:劉海明)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張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