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報消息:
今年不到八個月的時間,國內就陸續不斷有煤礦惡性事故發生,總計有將近千人遇難。
前不久,我們恰巧看了一部美國電影,描寫的是不久前美國發生的一個真實礦難故事。他們是挖通了一個廢棄的舊礦井,造成舊礦井的大水涌入,一些礦工被堵在井下。所幸故事有個好的結局,他們用衛星定位技術,找到準確的位置。最後,用一個一肩寬的鑽頭鑽到井底,吊出了所有礦工。還記得當時美國民眾天天追蹤事態發展,很多人為他們祈禱。這種新聞的轟動效應,除了人們對生命的關心,一個重要原因,是這樣的事故在美國極其罕見。
美國和西方工業發達國家同類事故大幅減少,是最近一百多年工業發展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有過許多血的教訓。企業必須從無到有地開始建立安全生産的規章制度,工人必須從無到有地發展出工會組織,勞工階層一點點學會爭取自己的權益。由於制度的作用,新聞界對勞資關係的平衡、對工業社會的良性發展,起了催化劑的作用,立法執法也能夠逐步跟上。按説,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學過來,應該不難。
幾年前,一位已故的著名經濟學家提到一個西方經濟學家沃森的觀點,他認為,“落後國家由於發展比較遲,所以有很多東西可以模倣發達國家。模倣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模仿製度,另一種是模倣技術和工業化的模式”。他的研究結果還表明,落後國家由於模倣空間很大,所以,哪怕在沒有好的制度的條件下,通過技術和管理模式的模倣,也能取得發達國家必須在一定制度下才能取得的成就。可是,後發國家“模倣技術比較容易,模仿製度比較困難,因為要改革制度會觸犯一些既得利益,因此落後國家會傾向於技術模倣”,忽略和回避制度模倣。於是,後發國家“雖然可以在短期內取得非常好的發展,但是會給長期的發展留下許多隱患,甚至長期發展可能失敗”。
興許,“後發劣勢”這樣的告誡,對我們的發展更有警醒的作用。今天面對那麼多的礦難,我們或許到了應該想一想的時候,礦井的安全措施和規範,在工業發達國家,都有了現成的經驗,按説這都是屬於比較“容易模倣”的“技術”層面。可是,究竟是什麼原因,在阻擋這樣的“技術”被模倣成功,成為一種制度。在經濟改革的時候,我們在制度改革上的滯後,是不是一種阻礙?假如我們永遠採取回避的態度,不説支付生命的代價,而且很可能,由於我們的選擇錯誤,“後發劣勢”的憂慮,反而可能一語成讖。
(作者林達,原刊于《新京報》,本報有刪節)
責編:王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