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喜憂參半的97.5%贊成率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8月01日 14:48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據央視國際8月1日報道, 截至5月20日,中國青年報社調中心共收到全國31個省、市和自治區回寄的問卷14061份,按簡單隨機抽樣原則,抽取2000份進行統計處理。 日前中組部已經和國家環保總局聯手,在浙江、四川、內蒙古三省區進行將環保指標納入官員政績考核的試驗。考核內容包括執行環保法律法規情況、污染排放強度、環境質量變化和公眾滿意程度。這無疑將改變傳統的官員政績考核體系中,GDP的發展速度佔核心地位、忽略環境保護的現象。 調查顯示,97.5%的公眾都贊成將環保指標納入官員政績考核體系,只有2.2%的公眾認為沒有必要。

  看了這則報道後,筆者是先喜後憂,喜憂參半。喜的是環境保護仍然處在公眾關注的熱點之中。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廣大人民群眾越來越覺得環境好壞與自身生存息息相關,對環保問題也越來越熱心。從民調中不難發現,環境保護已經相當緊迫,絕大多數公眾覺得必須從自己、從現在、從每個人做起。

  公眾關心的環境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認為“十一五”期間應當最優先解決的問題也是空氣污染問題。 “看看現在灰濛濛的城市,想著每天家裏的桌面上午擦一次晚上擦一次,都是黃土灰,心情不知有多鬱悶。”這是一位深圳市民對空氣污染的感嘆。不僅在深圳,空氣污染甚至已經成為全國範圍內最急需解決的環境問題。二是公眾希望對排污者實施重罰或重稅,以此手段應對飲用水安全問題。三是城市居民希望儘快建立一套完整的垃圾分類投放、回收和處理系統,讓城市垃圾變廢為寶。他們的關注與參與將直接影響到政府的綜合決策,影響到一個地區的規劃與發展,體現了全民參與環保,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目標的實現,這確實是可喜的一面。

  最可喜的就是幾乎所有的公眾(97.5%)都贊成將環保指標納入官員政績考核體系,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人民公僕的信任,祖輩生活在淮河邊的老百姓説得好:“官清則水清”,要徹底擺脫環境污染的困擾,靠法律、靠制度、靠企業、靠社會、靠公眾,更靠政府、靠幹部。

  而令人擔憂的是環保指標納入官員政績考核體系已經喊了好幾年了,卻一直千呼萬喚不出來,到底是尚需進一步試驗論證,還是有什麼難以言表的阻力,無從知曉。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在某些地區,以“單純政績主義”為主要特徵的地方保護主義對官員的環保考核一定會製造出種種“對策”和障礙,對此,不可掉以輕心。

  其實,環保部門的法律空間遠遠大於體制空間,應從法律的配套執行上下功夫,從創新執法上找突破,當前就是要從綠色GDP的考核制度上殺出一條血路來。改革開放20多年來,伴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有關改革和發展的各種觀點尖銳對立和衝突,實質上是各種利益的碰撞,體現在環保領域尤為具有代表性。地區、部門、個人等利益考量在片面發展觀的指導下佔據了上風,“為官一任,增長一方”是最現實的政績。這種政績利益考量必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加重了地方保護主義的“症狀”。“環境保護法”和相關的法律法規都詳細的規定了主管人員和監管人員的法律責任,環保部門與人事監察部門當務之急的就是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對轄區內環境質量負責的政績考核體系,並啟動法律問責程序,把環保搞不好的官員拉下幾個來,其威懾力將使其他官員不敢再對環保小覷。

  民調所揭示的公眾環境意識和迫切心願客觀上要求各級政府和部門捨棄地方利益和局部利益,以人民的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嚴格執法,真抓實幹,嚴肅查處一批非法排污的違法企業和瀆職官員,還人民群眾一個天藍水碧的生存環境。(作者:梁江濤)

責編:陶亮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