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從"污染大戶"到"治污先鋒"─川化集團治污記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30日 09:21 來源:新華社
    專題:落實科學發展觀

  新華社成都7月30日電 題:從“污染大戶”到“治污先鋒”──川化集團治污記

  劉海、鄢渝葵

  “環保和安全生産是企業的生命。環保不達標,連生産都不能進行,還談什麼效益?”當記者在沱江污染事故發生一年多以後,近日再次來到位於成都市青白江區的川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採訪時,集團公司總裁蘇重光感慨地對記者説。

  2004年3月,川化集團第二化肥廠違規技改發生事故,造成沱江特大污染,危及下游百萬群眾飲水安全長達一個月。

  蘇重光説:“這次污染事故對企業震動很大,它使人們明白一個道理:國有企業不僅要追求經濟效益,也要追求社會效應。”

  他説,歷屆集團領導對環保也很重視,但往往是“上面在使勁,下面不來氣”。現在,集團把環保責任層層分解、層層落實,把環保要求落實到每個職工的日常行動中去。

  去年5月開始,集團總裁、股份公司總經理、分廠廠長、車間主任、普通工人層層簽訂了環保責任書,建立環保目標考核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依靠制度來防範事故。

  沱江污染事故發生後,官浪平臨危受命,出任第二化肥廠廠長。他告訴記者,他上任後幹的第一件事就是抓制度建設,樹立職工的環保責任心,要求“每個人都是環保責任人”。

  第二化肥廠監測的氨氮濃度最高容許限值是40ppm,職工只要發現氨氮濃度超過35ppm,就必須在第一時間通知環保監督員、班組組長、車間主任,同時也必須通知廠長。上個月有一天,氨氮濃度超過35ppm,發現情況的職工只報告了當班環保監督員和車間主任,沒在第一時間通知廠長,雖然有關人員及時處理,沒有造成事故,但這名沒向廠長報告情況的職工還是受到了罰款處分。

  官浪平説,現在工廠上下在環保問題上逐漸樹立起了防微杜漸的觀念,還建立了環保安全快速反應機制,使生産中出現的異常情況能在最短的時間裏得到處置。

  記者在第一化肥廠尿素車間看到,幾名職工正拿著塑料桶接管道中的滴水。車間主任祝祥斌説:“這些滴漏水都是含有少量氨氮的母液,説明設備運轉中出現了不正常情況,但是不嚴重,只要密切注意就可以了。過去,職工對這種情況基本不去理會,任它滴漏,這些母液長期浸在地表,一遇大雨就流進地溝,長此以往,就可能造成廢水氨氮超標排放。”

  記者問,這麼一點點廢液,不至於影響到整個達標排放吧?祝祥斌認真地説:“如果每個人都這麼想,那廢水的達標就很難保證了。我們現在就是要從自身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

  今年1月初,川化集團2.6萬噸三聚氰胺項目準備上馬,張薇被集團公司派駐到現場從事環境項目管理。3月底,該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通過了專家評審,依舊例項目就可以動工了。但張薇堅持認為,建設項目必須拿到環境影響評價的正式批復才行。結果,這個項目硬是“拖”了半個多月,直到環保局正式批復才動工。

  張薇説:“作為一名企業的環保人員,我的職責就是保證不出疏漏。要對工廠負責,對社會負責。”

  目前,川化集團正通過各種宣傳載體和開展知識競賽等活動,讓每個員工進一步明白治理污染、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同時,集團加大資金投入,積極推進技術改造,全力做好節能降耗工作。

  2004年川化集團用於環境保護的總投資達4130萬元,為此前10年污染治理投資的總和。這筆錢主要用於氨氮廢水處理裝置的建設和完善。他們在集團內完成了12個共計2882立方米的廢水回收池和事故應急池建設,萬一設備、裝置發生故障,可確保在第一時間切斷污染源,並最終實現污染物的回收利用。如今,川化集團正朝著清潔生産、資源循環利用的方向大步邁進。

責編:朱亞菲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