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17日 16:52 來源:
張學良、楊虎城是中國現代史上的兩位著名的愛國將軍,他們因發動西安事變的義舉"有大功於抗戰事業",成為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變的樞紐。從此,十年內戰的局面基本結束,國內和平初步實現,為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創造了條件。
西安事變之後,中國共産黨團結國民黨與軍閥、政客以及共産黨團結起來,一致抗日,實現了自1916年以來中國第一次真正統一,60年前抗日戰爭的勝利,也讓中國洗脫了1894年甲午戰爭以來的恥辱。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勝利60週年的今天,紀念張學良先生具有特別的意義。張學良生於1901年6月4日,字漢卿,遼寧省海城縣人。他自幼在家庭私塾的指導下,系統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在學習英文和加入奉天基督教青年會的同時,他又廣泛地接觸了歐美文化。受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和近代資産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加上親眼所見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東北的罪惡行徑,張學良先生很早就萌發了反帝愛國的思想。早在1915年,他就立誓"為國家作事","本個人之良心,盡個人之能力,努力救中國"。正是從那時候起,張學良便以一個愛國者的形象步入中國社會,併為之矢志不渝。
1936年,中華民族處於危亡的時刻,經過長征的中國共産黨,堅持團結全國人民一道抗戰。但是,蔣介石卻堅持"先安內,後攘外"的反動立場,要消滅共産黨和紅軍于危難之中。張學良以民族利益為重,一方面為紅軍送去大量軍需物資,一方面力勸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在多次勸説無效的情況下,為迫蔣抗日,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一起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一舉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實現了國共第二次合作,導致中華民族的全面抗戰。對西安事變的重大意義,毛澤東同志説:"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了時局扭轉的樞紐"。周恩來總理稱讚張學良先生為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民族英雄"。
西安事變是一件大事,在中華民族解放鬥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今天我們紀念它,就是要弘揚張學良、楊虎城將軍和中國人民表現出來的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團結精神。
歷史是最有説服力的導師。西安事變的歷史事實告訴我們: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停止了國共兩黨十年的內戰,化干戈為玉帛,出現了國共合作的局面,奠定了全民族抗日禦侮的基礎。張、楊兩位將軍在中國現代史上留下的巨大足跡,將永遠受到後人的敬仰。
在祖國遭受外來侵略、民族瀕臨危亡的局勢下,全國各族人民表現出了高昂激揚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團結精神,這是推動西安事變發生和成功解決的深厚的思想基礎。張、楊兩將軍的愛國赤誠和為民族利益奮不顧身的高尚情操,集中體現了這種偉大的民族精神。
我們的民族,有著酷愛自由,追求進步,維護民族尊嚴的光榮傳統。對外來侵略者無比痛恨,對賣國求榮的民族敗類無比鄙視,對愛國仁人志士無比崇敬,已經成為我們寶貴的民族性格。 多少年來,這種偉大的民族團結精神,鼓舞著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堅韌不拔地為民族解放和民族振興而奮鬥,為維護民族尊嚴和國家主權而奮鬥。近代中國的歷史充分説明,各階層、各黨派,不管存在多大分歧,有多少歷史積怨,只要以民族利益和民族大義為重,就一定能團結起來,再次攜手合作,為振興中華而共同奮鬥。
筆者想起了孫中山先生生前的一段遺訓: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而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民族復興,政黨當先。政治精英與時代需要互動,無論是緬懷之旅、和平之旅還是尋根之旅、民族之旅,都是台灣政黨領袖合時代脈搏,應歷史潮流的大義之舉。馬英九先生當選國民黨主席,可喜可賀。希望國民黨加強團結,高高舉起兩岸一中反對台獨的大旗,與中國共産黨一起團結和發動兩岸同胞,繼續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共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而努力。(作者:梁江濤)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劉雅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