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7日 14:10 來源:
參考消息訊:1405年7月11日,鄭和率領船隊開始了七下西洋的航程,至今已經整整過去了600年。600年滄海橫流,桑田變遷,但鄭和譜寫的航海史詩至今仍為人們所銘記和傳唱。東南亞華人把他敬若神明,英國學者在北美大陸“發現”了他的足跡。值此偉大週年之際,參考消息特刊組織記者探訪了鄭和的足跡。
探訪鄭和足跡 2:南印度半島追尋鄭和
(記者 張保平)
鄭和船隊第一次航行的目的地是卡利卡特。據當地史料記載,1406年冬,當鄭和率領的商船隊到達印度喀拉拉邦北部的卡利卡特港時,船隊巨大的船體在當地引起了轟動。船隊帶來了中國的瓷器和絲綢織品,讓當地人眼花繚亂。在鄭和七下西洋期間,鄭和船隊對古裏(卡利卡特)、柯枝(科欽)、小葛蘭(奎隆)、甘巴裏(科摩林角)、加異勒等古代印度國家進行了多次訪問,尤其是第二次、第七次下西洋時到訪的印度諸國最多,其中古裏到達七次,柯枝到達六次,這在其它國家是絕無僅有的。鄭和七下西洋使中印兩國進入了歷史上交往最頻繁、關係最密切時期。
促進貿易繁榮
5月中下旬,記者冒著40多攝氏度的高溫,從首都新德里輾轉來到西南部的喀拉拉邦,尋找鄭和船隊的足跡。我旅途的首站選擇了卡利卡特,史稱古裏。
鄭和船隊曾經把卡利卡特港作為基地,在這裡補充淡水和食物,是船隊向西進入阿拉伯海和非洲海岸的物資供應地。可是,當我向人們問及鄭和以及他率領的船隊時,很多人並不知道有鄭和其人其事。
印度半島沿海當時有很多國家。鄭和船隊曾在其中6個國家的港口停靠。鄭和船隊每到一處,廣泛進行貿易。古裏國以金銀為支付手段,買賣雙方出掌定價,一旦達成協定,簽訂合同,再不悔改。鄭和遠征使“印度的港口達到空前的繁榮”。
據記載,大約永樂五年(1407年),鄭和率船隊來到古裏後,向古裏國王宣讀了明成祖朱棣所頒的敕書,賜給誥命銀印,並對王公大臣贈送了豐厚禮物。為了紀念這一重要訪問,鄭和在古裏豎起一塊石碑,上面寫著:“其國去中國十萬餘裏,民物鹹若,熙嗥同風,刻石于茲,永示萬世。”自明洪武年間到永樂元年,明朝曾多次派遣使者出使古裏,古裏國王也曾多次遣使到中國朝貢,兩國來往不斷,關係十分密切。 我在卡利卡特的幾天裏,遍訪了當地的史學者,博物館,可是竟然找不到有關這塊石碑的下落,也看不到一個中國人。帶著一絲失落,繼續我的南下之旅。
漁網成標誌物
從卡利卡特乘火車沿著喀拉拉海岸南行約190公里,便來到了印度西南部最大的港口、商業中心和軍事重鎮科欽。比起卡利卡特的純樸,科欽顯然要現代得多。這座近200萬人口的城市高樓林立,港口泊滿了各式各樣的船隻,一派繁忙景象。
一踏上科欽,當地旅遊小冊子上畫的“中國漁網”就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從科欽港乘坐遊輪,遠遠地就看到了矗立在科欽堡入海口一排排高高的中國漁網。這是一種利用杠桿原理製成的漁網。漁網的四角係在四根長木上,四根長木的頂端收攏在一起,被固定在一根粗大的長桿上。每一張漁網需要五個人來操作。漁民們把漁網放在水中,每隔幾分鐘將漁網拉出水面,每次總能有所收穫。
目前這種中國漁網在它故鄉的很多地方已經很難看到了,多年來,“中國漁網”富了一方科欽人,也成了飄揚在科欽港上的“中國旗幡”。
關於漁網的來歷,記者在中國漁網旁邊看到一塊石碑,上面寫著:“公元1340年洪水暴發,中國人從格朗格努爾遷到科欽,並定居於此。大約在公元1350年至1450年,中國人把這種中國漁網帶到了這裡……”據此推斷,中國漁網很可能是由鄭和船隊帶來的。當地的漁民説,大約在600年前,中國人把這種漁網帶到了科欽。
在科欽王的宮殿內,我還看到了許多精美的中國瓷器。瓷器的畫面上,3個梳著小辮兒的中國兒童在花園假山花叢旁戲耍;手拿扇子的中國仕女流露出萬般嫵媚。另外還有《西廂記》中的人物,線條流暢,人物栩栩如生。在科欽的一些古玩店內,也可以看到帶有“雙喜”和“福”字樣的中國瓷器,年代已無從考證。 在科欽,一種蛇舟非常像中國的龍舟,高高的船尾,修長的船身坐滿了兩排划槳的人,科欽每年都要舉行蛇舟比賽。
海圖傳至歐洲
在科欽,我仍然看不到鄭和船隊的遺跡,然而,科欽現存的最古老建築聖弗朗西斯教堂卻曾經存放過第一個到達印度的歐洲人、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的遺骸,他所率領的船隊在印度的首次登陸地點也同樣在卡利卡特,距離鄭和船隊停泊的港口只有20公里,卻比鄭和晚93年到達印度。在聖弗朗西斯教堂內,一個類似停放棺木的地方,放著一個花圈,上面用英文赫然寫著:“達?伽馬到達印度507年。”
鄭和船隊比歐洲人早近百年到達印度,然而,我走遍了整個印度西南海岸,卻看不到鄭和船隊的蹤影,倒是看到了達?伽馬在卡利卡特的登陸紀念碑,看到不少歐洲殖民者的城堡和教堂。在新德里的博物館,在科欽的印度海軍博物館,都可以看到達?伽馬的照片和有關記錄,就是不見有關鄭和的介紹。
帶著種種疑問和滿懷的惆悵,我沿著鐵路線繼續南下,在奎隆經過短暫的停留,來到喀拉拉邦的首府特裏凡特朗。在一位印度學者的幫助下,我意外發現了鄭和船隊和歐洲航海者之間的非同尋常的關係。
據史料記載,在穆斯林統治北部非洲和中世紀時期,歐洲人不能進入印度洋。任何想進入印度洋的天主教船隻都會被無情地驅逐和搗毀。1421年以後,當奧斯曼帝國關閉了連接歐洲和亞洲的陸上“絲綢之路”以後,阿拉伯人壟斷了從印度卡利卡特起航到歐洲的香料貿易,利潤在10倍以上。阿拉伯人阻斷印度洋意味著沒有中國到歐洲的直接貿易。鄭和的船隊到達了大西洋但顯然沒有到達歐洲。然而,鄭和船隊對世界海洋運輸線的勘查圖卻通過一個威尼斯商人傳到了歐洲。
這位威尼斯商人名叫尼克拉?達?康丁,和一名伊斯蘭人結了婚,因而被阿拉伯人接納。他的船隻被允許進入印度洋開展貿易。1421年,當鄭和的船隊到達卡利卡特的時候,達?康丁也在當地。他決定加入中國商船隊。由於鄭和也是穆斯林,就接納了他。
幾年後,達?康丁回到意大利,詳細敘述了他的旅行經歷,主教免除了他的罪孽。在隨後的歲月裏,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的海洋調查結果進入了葡萄牙國王的世界航海圖中。
新海圖被當作國家機密嚴格看管,偷竊海圖將被判處死刑。葡萄牙的航海者帶著中國人繪製的海圖複製品,按圖索驥地來到了南部非洲的香料島嶼。西班牙人沒有得到這些海圖。但是,大航海家克裏斯多夫?哥倫布的兄弟巴塞洛繆?哥倫布曾經在葡萄牙製圖隊中工作,他幫助哥倫布獲得了西班牙國王的支持,向西航行。哥倫布的航海日誌明確顯示他獲得了中國人繪製的航海圖。
1498年,達?伽馬到達了卡利卡特港,拉開了西方殖民者統治印度半島的序幕。之後,荷蘭人和英國人同阿拉伯人為爭奪香料貿易控制權展開了長期鬥爭。1521年,麥哲倫到達了亞洲。16世紀,中國人在印度洋上的無敵地位結束了,葡萄牙人來了,在印度洋沿岸建立了殖民地。
責編: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