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長樂處處有“鄭和”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1日 21:14 來源:
    專題: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

  新華社福州7月1日電(記者王凡凡)在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的日子裏,記者走進了福建省長樂市。

  一路看來,“鄭和路”、“鄭和橋”、“鄭和小區”、“鄭和行旅園”、“鄭和大酒店”、“鄭和文印社”、“鄭和公園”……“鄭和”宛然已成了當地的一個“金字招牌”。

  鄭和史跡陳列館館長陳遲告訴記者,儘管跨越了600年的滄海桑田,昔日港闊水深的天然避風良港,如今已逐漸淤積成為一片坦蕩的平原,但作為鄭和舟師七下西洋的駐泊基地和開洋起點,長樂人對鄭和的懷念、敬仰之情依然如故。

  長樂太平港,原名馬江,是閩江匯海處的淡水港灣,四週山巒環衛,避風伺風皆宜。至明初,這裡的造船業已具相當規模,所造的“福船”吃水深、抗風浪,尤其適合遠航。而長期海浪裏“弄潮”的生活,又為當地造就了一大批“性剛毅、善舟楫”的優秀航海人才。

  由於鄭和七下西洋,每次必先抵太平港駐泊,短則兩個月,長則近一年,集結船隊,整編訓練,修造船舶,補充給養,購置貨物,祭祀海神,伺風開洋,因此,在當地留下了相當多的遺跡遺物。這些遺跡遺物包括“天妃靈應之記”碑、三清寶殿及三清寶殿銅鐘、雲門寺、天妃行宮、母夢樓等。

  “多年來,長樂人為保護這些遺跡遺物,付出了相當的心血。”陳遲告訴記者,“2004年,鄭和航海館公開向社會徵集文物時,不少人獻出了多年的珍藏,每一件珍藏後面,幾乎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在新建的鄭和史跡陳列館內,有一塊十分珍貴的“天妃靈應之記”碑。據考證,此碑是鄭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在長樂候風時鐫立的,也是現存的唯一由鄭和親筆撰寫的石碑。此碑曾隨天妃宮湮沒,直到1930年才被當地農民偶然發現,當時就趕快把它珍存了起來。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由於擔心淪落敵手,長樂人又專程將它和另一鄭和遺物三清寶殿銅鐘一起運往山區保存,直到抗戰結束才運回。

  還有一個關於“太監球”的演繹。鄭和當年曾在長樂認了一個“誼娘”(乾媽),並送她一盞船上用的燈。因為此燈的形狀像球,當地人便稱它為“太監球”,每年農曆正月十三,當地民間舉行祭祀活動,都要把它抬出來祭祀。此燈一直被保存到“文革”才被毀。但過後,“誼娘”族人又根據記憶把它複製出來,以此紀念和延續與鄭和的這一段獨特情誼。

  “長樂人民將永遠感念鄭和、崇敬鄭和。”長樂市委辦副主任吳永忠表示,“鄭和七下西洋所體現出來的勇於開拓、百折不撓、自強不息、愛好和平、勤勞勇敢和尊重科學的偉大民族精神,已被長樂人視為最重要的、享用不盡的一筆遺産。”

  目前,旅居海外的長樂籍華僑和華人已達40多萬之眾,足跡遍佈6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長樂也早已成為聞名遐邇的富裕僑鄉,正以更加開放、更加自信的姿態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據介紹,為了更好地表達對鄭和的懷念,讓鄭和精神世代傳承,早在1984年,長樂人就著手對鄭和遺物遺跡進行挖掘整理。2002年,這個市又發動社會捐資近千萬元,在鄭和當年出海口閩江南岸興建了長2.3公里的景觀走廊──“鄭和廣場”,再現了鄭和當年率龐大船隊出洋的情景。它與原有的鄭和公園、鄭和史跡陳列館等連成一體,構成了當地獨特的“鄭和文化”風景線。

  與此同時,長樂市還多次舉辦了關於鄭和的學術研討和文藝演出。今年,為配合全國“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系列活動的開展,這裡還精心組織了“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元宵晚會”和“鄭和開洋節”兩場大型活動。

責編:柳博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