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6月20日 14:05 來源:
?望東方週刊消息: 6月10日下午的那場山洪瞬間擊垮了黑龍江省寧安市沙蘭鎮中心小學,102個孩子窒息在陡然湧來的兩米深的泥水中。黑龍江省水文局對這場震驚中外的橫禍給出的解釋是“200年一遇的強降雨造成的泥石流山洪”,而“這種情況造成的山洪尚無法預知”。
圍繞沙蘭鎮洪災的種種紛擾才剛剛開始。
此前10天,發生在數千里之外的湖南省新邵縣的山洪災害,死亡人數則已刷新到84人,尚有37人失蹤。媒體仍在以各自的調查爭辯著“垮壩傳言”抑或“垮壩真相”。
10天內一南一北兩場死傷慘重的山洪已經引起高層關注。溫家寶總理作出指示,國務院副總理、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總指揮回良玉要求各地引以為戒,做好防範。
就在這10天期間,中國第一部針對山洪的《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報告》順利通過專家評審。這份耗時兩年、由國務院多部門聯合編制的報告,分為泥石流、滑坡監測技術、山洪災害災情評估及防治綜合效益分析等幾個專題,為中國的山洪災害防治專項規劃確立了規範。
溫家寶批示治山洪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的梁志勇博士參與了《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的編制工作。他告訴《?望東方週刊》,把“山洪”從“洪水”中區分開來,在科研和國家防治規劃中專項處理,直接起因是2002年的山洪頻發。
在這一年大江大河並沒有發生流域性洪水,而在全國因洪澇災害死亡的1818人中,因山洪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佔到了80%。當年6月至8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總指揮的溫家寶,先後來到遭受山洪襲擊的陜西佛坪、福建建寧和湖南郴州視察。
梁志勇博士介紹説,山洪災害點多面廣,具有明顯的多發性、無序的突發性和強烈的破壞性,防禦難度很大。而中國的暴雨區、山洪災害易發區和人口居住區相互重疊,更使山洪造成的損失層層加碼。
統計表明,中國2100多個縣級行政區中,有1500多個分佈在山丘區,受到山洪、泥石流、滑坡災害威脅的人口達7400萬人。
水利部副部長、國家防總秘書長鄂竟平舉出了一連串令人心驚的數字:1999年、2002年,山洪災害死亡人數為1100至1400人,佔全國洪澇災害死亡人數的65%至75%;2003年、2004年山洪災害分別造成767人和815人死亡,佔全國洪澇災害死亡人數的49%和的76%。
2004年9月4日,溫家寶批示:“山洪災害頻發,造成損失巨大,已成為防災減災工作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必須把防治山洪災害擺在重要位置,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研究山洪發生的特點和規律,採取綜合防治對策,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
據此,由水利部&&,會同國土資源部、中國氣象局等有關部門,成立了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領導小組,《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開始編制,為中國日趨危殆的山洪災害現狀確定了防治規範。
據介紹,這個報告提出對處於山洪災害危險區的居民實施永久搬遷;對重要防洪保護對象,採取必要的工程治理措施進行保護;同時,規劃還對山丘區內的人類活動提出了規範措施。
按照規劃目標,到2010年,中國將在山洪災害重點防治區初步建成“以監測、通信、預報、預警等非工程措施為主,非工程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減災體系。
山洪災害加劇來自人為因素
一位防洪問題專家對《?望東方週刊》講述了這樣一個案例:一條山溝上建了6座小水電站,暴雨來時,降水被水電站蓄起,水滿了就衝垮堤壩。6座小水電站的堤壩如同多米諾骨牌一般連續倒下,原本強度為百年一遇的洪水,因為小水庫的加劇作用變成了二百年一遇。
梁志勇博士目前正在重慶開縣調研,2004年9月開縣的大洪水至今令他難忘。
在他看來,開縣農民土地開發利用的方式為山洪肆虐製造了隱患,無地或少地農民在山頂修起池塘種水田,山地土層吸水後極易造成滑坡,2004年的洪災之所以如此嚴重,很大程度上歸因於此。
業內人士認為,儘管目前中國土地開發利用中的水土保持評價、環境保護評價、地質災害評價都有規則可依,但是很多時候並沒做到位。即便是這個《全國山洪防治規劃》出臺,距要求還有很大距離。
中國水科院防洪減災研究所所長, 水利部防洪抗旱減災研究中心副主任程曉陶曾多次到國外考察山洪防治。在日本、荷蘭等國家,往往在山區花費鉅資修建防洪工程,數百萬元的投資有時只為保護一個可能受到山洪襲擊的村子,而這樣的事情在中國是不可能做到的。
水利部副部長鄂竟平認為,根據中國山洪災害的實際特點,當前應主要完善監測預報預警,加強防災知識宣傳。要立足於採取以非工程措施為主的綜合防禦措施,加快防災體系建設。
在近期的兩次山洪災害中,預警機制的乏力成為各方質疑的焦點之一。幾年前在西北某山區,暴雨使山上的水壩岌岌可危,山上的人下山報警,卻不知該找誰、找哪個部門,貽誤了時機,造成300多人死亡。
剛剛經歷過新邵山洪災害的湖南,6月9日傍晚首次以手機短信的方式,將精細氣象預報即時群發給全省2萬多名防汛責任人,以便在山洪發生前及時做好群眾疏散轉移工作。
湖南省此次為預防山洪災害還啟動了“公眾氣象短消息預警系統”,由氣象局和通信管理局負責向全省14個市州山洪易發地區的鄉、村主要負責人以及中小型水庫主要防汛負責人發送即時氣象信息,包括暴雨、冰雹、雷雨、大風、突發性泥石流、山洪等。
引入防洪風險分擔機制
程曉陶對十年前的一次洪災考察印象深刻,其時,廣東山區一座山溝裏暴發的洪水導致100多人死亡。在去現場的路上,程曉陶想像災後的情景一定非常可怕,但路上幾乎看不到山洪肆虐的痕跡;直到山口,他才驚訝地發現,一片房子一幢挨一幢地倒伏著。
“山口是最容易遭到山洪襲擊的地方,而在高風險地帶還住這麼多人,這是中國特色。”程曉陶説。
黑龍江寧安洪災後,有人提出,這場災難刺激我們反思小城鎮、尤其是鄉鎮學校建築規劃的散亂。但在現代城市規劃理念剛剛走入大中城市的中國,試圖對鄉村城鎮建設進行科學規劃還是一種奢談。
建設部城鄉規劃司村鎮規劃處處長傅殿起認為,我國的小城鎮都有很長的歷史,經歷過自然界各種災害,但規劃中對安全方面的因素考慮還很不夠。一部1993年制訂的《村鎮規劃標準》已經難以適應全國情況各異的小城鎮規劃的需要。
目前,一批適應現代化小城鎮的技術標準和規範正在編制中,已經完成了提綱部分,明年可望出臺。
專家介紹説,歐美發達國家對於洪災多采用風險分擔機制。美國由政府相關機構與保險公司一起,把所有洪泛區劃分等級,不同等級地區遭遇洪水的風險不同,工程選址時就據此交納不同額度的保險費,利用經濟杠桿,促使建設避開危險地帶。
梁志勇博士告訴《?望東方週刊》,中國正在制訂的《全國洪水風險圖繪製導則》,就引入了歐美的風險分擔機制,把全國分區後制訂開發標準,對洪水易發地區限制土地的開發利用。但受經費限制,短時期內全國要都做完風險圖繪很有難度。(記者程瑛)
責編: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