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6月19日 13:54 來源:
新華社北京6月19日電(記者林紅梅)今年是中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首次下西洋600週年。鄭和七下西洋,傳播了友誼的種子,促進了經濟貿易發展,增加了國與國之間的友好交流。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活動籌備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姚明德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鄭和是播撒中華文明的和平使者,鄭和下西洋是中國與世界各國友好交往的典範,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是熱愛和平的偉大民族。
姚明德介紹説,鄭和下西洋的年代為1405年至1433年。在15世紀的前30年裏,亞歐大陸兩端的東方和西方幾乎同時向海洋進軍。東方以鄭和下西洋為代表,西方以葡萄牙亨利王子沿非洲西岸探索為代表,東西方的航海標誌著人類的活動舞臺開始由大陸轉向海洋。他分析道,推動西方擴大航海的一個重要動力是經濟因素。15世紀初的西方處於進入“資本主義曙光”的前夜,西歐各國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和新興資本主義積累資本的迫切要求,是西方航海的主要動力。西方各國都鼓勵和支持航海探險,尋找黃金,開拓海外殖民地。他們的航海從一開始就有明確的經濟目的。
他分析鄭和下西洋的動機説,中國當時已進入封建社會後期,正處於明初“永樂盛世”,紡織業、瓷器業、礦業、冶煉業、造船業興旺發達。明成祖朱棣採取對外開放、穩定周邊的對外政策,想爭取一個長治久安的和平局面。鄭和下西洋就是當時對外政策的一個重大舉措,動因主要出於政治上考慮。鄭和下西洋前,中國周邊的國際環境不夠穩定,東南亞地區的國家存在著相互猜疑、互相爭奪的氣氛。當時東南亞有的國家對外擴張,欺壓周邊國家,還有的殺害明朝使臣,有的攔截訪問中國的使團。海上海盜猖獗,橫行一時,海上交通線得不到安全保障。這些不穩定因素直接影響到中國南部的安全,影響了明朝的國際形象。明成祖採取了“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的和平外交政策。
當時,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在世界上堪稱一支實力雄厚的海上特混艦隊,是根據海上航行和作戰需要進行編組、統一指揮的嚴密船隊,有大小船隻200多艘。很多外國學者稱鄭和為“海軍司令”或“海軍統帥”。從人數上看,鄭和每次下西洋的人數都在2.7萬人以上;從作戰力量上看,船隊中的舟師、兩棲部隊相當於現在的艦艇部隊。英國李約瑟博士認為,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
姚明德認為,鄭和率領的船隊雖然是一支龐大的海軍艦隊,但從沒有用於侵略擴張,而是用於傳播友誼、實現和平的目的。鄭和率領船隊下西洋,通過各種手段,調解和緩和各國之間的矛盾,平息衝突,消除隔閡,威懾和打擊倭寇,消滅海盜,保障海上安全。李約瑟評價説:東方的航海家中國人從容溫順,不計前仇,慷慨大方,從不威脅他人的生存;他們全副武裝,卻從不征服異族,也不建立要塞。
鄭和下西洋播撒的是中華民族的文明,傳播的是先進的中國文化。姚明德介紹説,鄭和艦隊先後到達東南亞、西亞、東非地區,重要航線有56條。當時東南亞、南亞、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比較落後,非常嚮往中華文明。鄭和下西洋傳播中華文明的內容主要有中華禮儀和儒家思想、曆法和度量衡制度、農業技術、製造技術、建築雕刻技術、醫術、航海和造船技術等。官方貿易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內容,鄭和船隊除了裝載賞賜用的禮品外,還有中國的銅錢、絲綢、瓷器、鐵器等,多數以貨易貨,最有影響的是擊掌定價法。在印度古裏國,中國船隊到達後,貨物帶到交易場所,雙方在官員主持下當面議價定價,談好後互相擊掌表示成交,決不反悔。這種友好的貿易方式,在當地傳為美談。
此外,當時鄭和下西洋還消滅了海盜,開闢了一些航線,各國商人自發開展起民間貿易。中國主要輸出瓷器、絲綢、茶葉、漆器、金屬製品、銅錢等,換回珠寶、香料、藥材、珍奇動物等。當時中國從海外進口100斤胡椒,當地賣1兩銀子,回到國內出售為20兩,利潤豐厚。據統計,明成祖在位22年間,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亞非國家使節來華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文萊、滿剌加、蘇祿、古麻剌朗國4個國家先後有7位國王率團前來,最多一次有18個國家使團同時來華。訪問期間有3位國王在中國病逝,遺囑要托葬中華,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姚明德強調指出,開展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活動,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睦鄰友好的優良傳統,促進世界和平與共同進步。
責編:常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