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鄭和寶船"有多大? 

央視國際 (2005年06月06日 10:06)

  新華社南京6月6日電(記者王力 姚玉潔)今年是鄭和下西洋600週年,仿製“鄭和寶船”,再現其“巨無與敵”的風采,成為江蘇、雲南等中國許多地方紀念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但是,歷史上的“鄭和寶船”到底有多大?卻至今沒有定論。

  明成祖永樂三年(1405年),鄭和率領船隊首下西洋,自南京的寶船廠開船,龍江關出水,歷經佔城、爪哇、蘇門答臘、錫蘭等地,經印度西岸折回。此後至明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先後七次率隊遠航,訪問了亞非近30個國家和地區。鄭和下西洋船隊的船隻體量巨大,數量眾多,遺憾的是,這些泛海巨船都沒能留存下來,僅余不多的文獻記載。正因為如此,有關鄭和寶船的大小、形制等也是頗多爭議,難有定論。

  曾跟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費信和鞏珍都留下了豐富的史料,分別是《瀛涯勝覽》《星槎勝覽》及《西洋番國志》。目前所見的最早記載鄭和遠航活動的是馬歡所撰《瀛涯勝覽》一書,該書卷首載:“寶船六十三號,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鞏珍《西洋番國志》中則記載:“其所乘之寶船,體勢巍然,巨無與敵,篷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

  寶船是船隊中的帥船,用作使團領導成員和外國使節乘坐,以及裝載明朝贈給各國的禮品和各國回贈的珍寶。《瀛涯勝覽》中所載寶船尺寸多次被以後的文獻所引用,《明史》“鄭和傳”中也有相同的記載。

  《天妃經》卷首插圖則描繪了鄭和船隊在海上航行,海神天妃護佑的情形。《天妃經》是參加鄭和第五次下西洋的僧人勝慧在臨終時,命弟子用他所遺留的資財發願刻印的。其插圖中繪有“鄭和船隊圖像,計五列,每列五艘”,船型、尺度基本相同,其“艏艉高翹,船舷高,吃水深”,氣勢磅薄,為鄭和寶船的真實性提供了一個重要依據。

  當時的文獻還記載了鄭和出使西洋的人員組成,主要有水手、官兵、採辦、工匠、醫生、翻譯等,規模龐大,首次出使有27800多人。鄭和船隊,性能、裝備及規模都是當時世界一流的,主要有寶船、馬船、糧船、座船和戰船,鄭和寶船有9桅12帆。

  學術界對鄭和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的尺度仍存質疑。 若是折合成現代長度單位,鄭和寶船有將近138米長,56米寬,少數學者認為,如此巨型的木帆船在中國明代不可能出現。

  寶船究竟有多大,這還有賴於實物考證。南京中保村明代寶船廠遺址是目前國內已知唯一的明代官辦造船基地遺址,其規模當時在世界範圍內名列前茅。1957年,有村民曾在南京寶船廠遺址發掘出一根長11.07米的舵桿;1965年,又在遺址地撈出了一段長2.21米的絞關木,據專家考證,兩米多長的絞關木,需要五六個人一起操作,能夠絞起500公斤左右重的鐵錨。2003年-2004年間,南京市博物館在對中保村明代寶船廠遺址第六作塘考古發掘時,又發現兩根長度分別為10.1米和11米的鐵黎木舵桿。但這些尚不足以精確推算出造船廠船隻的準確規模,只能印證史料記載的明代海船的巨大規模。(完)

責編:逯娜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