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地球之巔──親歷2005年珠峰高程測量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22日 14:54)
新華社珠峰大本營5月22日電 記者張景勇、邊巴次仁
2005年5月22日上午11時零8分,將在世界測繪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們將為這一刻而感到自豪。
在這一刻,我國珠峰登頂測量隊員成功登上地球之巔,開始進行峰頂測量。人類大規模、高精度地為地球測量“身高”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地球“身高”幾何?──珠峰高程測量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珠峰,巍然屹立在喜馬拉雅山脈的最高處,金字塔形的峰體給人以神秘、聖潔的感覺。因為有地球之巔的美譽,測定其高程已成為人類認識地球的一個標誌。親眼目睹其芳容更是無數人的夢想。
“首先因為珠峰是世界最高峰。”談到為何要測量一座看似與絕大多數人並無關係的山峰的高程,無論是測繪工作者、登山人員、科考人員,還是普通百姓,對這個原因都非常認同。
其實,當你來到珠峰腳下時,會發現除了神秘、聖潔之外,一種親切感在腦海中逐漸浮起,其實珠峰離我們很近,不論你這一生是否親眼目睹過其風采。
“珠峰高程測量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2005年珠峰高程測量現場總指揮張燕平説。珠峰吸引人們的目光不僅僅因為其高度本身,它的高度變化及相關測量數據的變動對全球的影響不容忽視。
珠峰地區的地殼運動至今仍非常活躍,這種運動雖然還不足以在我們日常使用的地圖上標示出來,但在地質學上具有重要意義。這些地質變化會影響到生物圈、大氣圈、岩石圈的變化,也就是我們所生活的自然界和所居住的城市。今年的測量將開展與珠峰高度位置變化密切相關的地球科學研究,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珠峰是地球之巔,又對全球影響深遠,但其精確高程仍存在爭議,見諸媒體的數字並不完全一致。30年前的1975年,我國測定併發布了珠峰精確高程:8848.13米,並得到廣泛認可。但由於珠峰地區地殼運動活躍,各國登山隊、科學家也頻繁開展珠峰高程測量。不同歷史時期和以不同手段測量珠峰,出現了不同的結果,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類對世界最高峰的認識過程。這種“不一致性”更調動起人們的好奇心。
長期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組織都密切關注著珠峰測量,2005年我國投入“重兵”的重新測量,更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
艱辛的“爬升”──挑戰充滿測量全過程
引起廣泛關注的珠峰高程測量已取得決定性勝利,但在這驕人成績的背後,卻是測量人員一步一步向地球之巔“爬升”的艱辛,這些並不為外人所知曉。
登頂測量是這次測量工作的重頭戲,然而這需要看“老天眼色”,氣候條件對登頂有直接影響。可珠峰地區近期大風、降雪時斷時續。到了5月,珠峰地區風雪還如此密集,近年來少見。在這裡進行氣象觀測的中科院氣象專家説:“今年到了厄爾尼諾現象的‘大年'。”
正是由於天氣狀況惡劣,人們期待已久的登頂測量一再推遲,已從最初計劃的5月5日,推遲至10日、18日,最後在22日登頂成功。
測繪隊員們沒有被惡劣天氣所征服,“雖然天氣惡劣,但珠峰高程測量工作一直在緊張有序地進行。”國家測繪局第一大地測量隊隊長岳建利説。
但這也讓測繪人員的付出超出想象。測量隊員張江齊回憶起在海拔6500米前進營地所經歷的生死考驗,現在仍心有餘悸:“當時不敢閉眼,生怕從此再也不能睜開;儘管嗓子疼得要命,但還是使勁咳嗽,怕一停下來再也不能呼吸。”由於連日在高海拔地區工作,張江齊出現了身體不適,到5月5日嗓子完全嘶啞、不能發聲,張江齊把能找到的與治療上呼吸道疾病有關的藥物全部吃下去。結果不僅沒好轉,反而出現嚴重藥物反應,“有好幾次我都覺得自己要完了……”
登上地球之巔是無數人的夢想,也是對人類極限的挑戰;對珠峰測量來講,峰頂測量儀器設備也在經受挑戰,一些關鍵設備開始“罷工”。
為維修突然出現故障的冰雪深雷達探測儀,年輕工程師孫佔義從北京到珠峰大本營就走了三趟。為趕時間,他帶著修好的設備從北京飛到拉薩後,下午就乘車趕往珠峰大本營,可車燈被“搓板路”全部顛壞,孫佔義只好用手電筒當作車燈為司機照路,在大山裏走了6個小時,淩晨3點才到達日喀則;一大早又起床趕路,夜裏11點終於到達大本營。
“我們當然知道很危險,但日程一環扣一環,不能影響整體安排。”孫佔義回憶起當時在青藏高原夜間行車的情景,仍是後怕。
“搓板路”不但讓孫佔義嘗盡苦頭,也給測繪車輛一個下馬威:珠峰高程測量隊所有的11輛車在惡劣路面全部“累出病來”:有的接連跑壞兩個輪胎;有的擋風玻璃被風吹起的碎石完全打碎;還有的甚至車廂幾乎被顛散,乘車人的任務就是時刻提防別被甩到地上……
其實即使不工作,僅僅住在大本營,對長期生活在平原的隊員來説就已經是“折磨”了。夜裏聽著風吹帳篷的聲音根本睡不踏實,大風還經常吹得行軍床晃動不止。在大本營,由於缺水和大風,洗臉是免了的。除了乾燥、缺氧、氣壓低,帳篷裏白天40攝氏度、晚上零下20攝氏度的溫度也讓人很難適應。
有的隊員因不能適應高寒缺氧的環境而生病,被送到下面治療就成了一種“待遇”,因為可以洗一下澡,大口吸口氧氣。
“8848.13”會被改寫嗎?──先進技術保障測量的高精度
“精度是測繪的生命。”測繪人員深知此話的深刻內涵,精度的提高不能靠吃苦,必須有精湛的技術。
對於30年後對珠峰的再次測量,人們不免要問:8848.13米的地球“身高”是否會改變?
雖然目前誰也無法準確回答這個問題,但此次測量採用的先進技術可以使測量精度有所提高,以滿足人們期盼的目光。
“1975年的測量精度是0.35米,這一次將提高到0.25米左右。這要取決於測量的各個環節。”張燕平説。
測量珠峰高程,首要問題是確定珠峰海拔高程起算點。我國是以青島驗潮站的黃海海水面為海拔零起始點(水準原點),因為測繪人員已取得西藏拉孜縣相對青島水準原點的精確高程,測量隊只需要從拉孜起測。前半程仍採用傳統而精確的水準測量法,每隔幾十米豎立一個標桿,通過水準儀測出高差,一站一站地將高差累加起來就可得出準確數字。這樣一直傳遞到珠峰腳下6個峰頂交會測量點。
第二,這次測量採用傳統測量與GPS測量兩種方法,國家測繪局副局長李維森稱之為“雙保險”,目的是確保測量精度的提高。傳統測量方法,就是把高程引到珠峰腳下的6個峰頂交會測量點,通過在峰頂豎立的測量覘標,運用"勾股定理"的基本原理,推算出峰頂相對於交會測量點的高程差。最後,通過進行重力、大氣等多方面的改正計算,確定珠峰精確高程。我國1975年測量採用的就是這種方法。GPS測量,則是將GPS測量設備帶至峰頂直接獲取數據,然後通過一系列複雜的計算取得珠峰精確高程。
不斷變化的珠峰峰頂雪深一直是困擾珠峰高程的一大難題,準確測量雪深,也是提高測量精度的重要突破口。1975年是靠登山隊員向雪中插桿量取冰雪深度,容易因力氣、角度等原因産生誤差。今年我國首次攜帶冰雪深雷達探測儀在峰頂測量,更趨科學性、合理性。
在取得峰頂測量數據後,還需要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然後才能確定珠峰精確高程。如果順利,地球的確切“身高”有望在8月向全世界公佈。(完)
責編:逯娜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