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探尋鄭和之路:鄭和下西洋航海人才多為福建人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19日 10:36)

  中新社福州五月十八日電(記者 韓勝寶)

  福建人製造的福船,只有福建人才熟悉它的性能,故“欲用福船,須雇福建人駕駛”。參加此間舉辦的“鄭和下西洋與華人華僑”系列活動的鄭和研究專家指出,鄭和下西洋中有很大部分是福建製造的福船,其船師、水手當然是福建人居多。

  福建長樂素有“海員之鄉”的稱號,鄭和在長樂不僅補充供給,等候順風開洋,而且還招聘船員,訓練水手。一九八六年在長樂太平港南岸黃李村發現的一本《黃李合譜》中記載:永樂七年,太監鄭和駐長樂造艦下西洋,參從徵有功,授忠武尉,累遷遊擊定遠將軍及總管府中軍,……在其舉薦下,從之者眾,隨師遠航。由此可見,鄭和駐師長樂期間確有“招募水手”之舉,而且“從之者眾”這就進一步證明了鄭和舟師中多閩人的歷史記載。

  福建泉州是世界大港之一,早在鄭和下西洋之前,泉州在對外船隻來往中,已經出現了許多熟悉海上生活,具有高超航海技術的人員。他們不僅“習于水鬥,便於用舟”,而且長年在海上生活又提高了航海技術,得到了封建帝王的欣賞。

  據考證,在七下西洋中與鄭和同列正使的王景弘是閩南人,副使侯顯是福建晉江人。他二人都是鄭和航海史上錚錚有聲者,其它二萬七千余人,相信大部份來自福建,其中尤以泉州和廈門兩大港為多。鄭和曾在福建“選取在駕船民梢中有經慣下海者,稱為火長,用作船師,乃以針經圖式付與領執,專一料理,事大責重”。充當鄭和船隊的武裝人員,則多從福建衛所官兵中抽調。

  長樂鄭和史跡陳列館展示,為了提高海員文化和技術水平,鄭和修茸了傳授文化知識的場所──龍峰岩讀書處、朱子祠文昌閣等,組織海員學習和訓練,請馬歡、費信等名士傳播西洋的地理知識。經過七下西洋狂風巨浪的考驗,真正學到航海的本領,培養大批航海人才。在鄭和船隊中當“軍校”的還有不少是長樂縣人。長樂塘嶼鄉人黃參,任船隊的“忠武尉”,他還推薦許多鄉親到船隊工作,參加遠航。《閩書?武軍志》載,“下西洋師返時,閩中從徵將士升賞有差”。士兵立功者有記載姓名的福建籍人士就有二十二人。

  此間鄭和研究專家稱,在鄭和的整個航海活動中,福建在人力和物力等方面都給予大力支持,實際上福建成為鄭和下西洋的“補給站”。

責編:逯娜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