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專家:民間友好是推動中日關係發展真正動力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16日 07:37)

  人民日報消息: 中日邦交正常化30多年來,兩國友好合作關係在不斷排除干擾中取得了重要進展。但近幾年問題錯綜複雜,相當突出,兩國關係面臨著嚴峻考驗。

  在中日間的兩個主要問題即歷史和台灣問題上,日方本來是欠了債的,理應謹慎,但近年來卻一再做出嚴重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事。日本在一系列新老問題上的對抗姿態,既同冷戰後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和日國內大國意識膨脹有關,也反映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日兩國的不同發展態勢使日本心態複雜,不適應昔日落後的身旁大國迅速走向富強,視中國為妨礙其坐大的主要對手。

  縱觀中日兩千年交往歷史中的經驗教訓,我們應該得出的結論是,中日這兩個重要鄰國只能友好相處,而決不能決裂對抗。“和則兩利,鬥則兩傷”。中日之間的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友好合作,互利共贏,才是符合兩國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確選擇。

  無論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前或正常化後,我國領導人都為改善和發展中日關係傾注了大量心血。新中國成立初期,毛主席和周總理就一再指出,要把日本廣大人民同極少數軍國主義分子嚴格區別開來,廣大日本人民沒有戰爭責任,他們也是侵略戰爭的受害者,願意同中國人民友好,還要“把政府決策的人和一般的官員區別開來”。在當時複雜困難的情況下,我們既同日本當局敵視中國的政策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更積極做爭取日本人民的工作,從舊軍人、戰俘到政界上層人士,廣泛開展工作,深得人心,成效顯著。在這個基礎上,由政界有識之士、大批友好人士帶動,形成不可抗拒的民間友好洪流,以民促官,最終推動實現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以民促官、官民並舉的優良傳統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後得到繼續發揚。儘管近年來中日爭端尖銳化,但友好合作始終是兩國關係的主流,這一點現在沒有改變,今後也不是任何人能輕易改變得了的。我們應該珍惜來之不易的中日友好合作成果。面對當前複雜的新形勢,我們在堅持原則、同日本對華政策的消極面進行必要鬥爭的同時,同樣需要花大力氣做爭取日本人民的工作,推動日本國內中日友好隊伍的壯大和發展,以有利於排除障礙,促進兩國關係健康發展。

  中日邦交正常化時,周恩來總理提出的“言必信,行必果”和田中角榮首相回應的“信為萬事之本”,充分表明了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對發展中日友好的極端重要性。近年來中日關繫緊張帶來的一個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是,經過長期培育的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感情受到損害。兩國人員往來逐年增多,去年已突破400萬人次,但是相互理解和信任卻未能正比例地增長。如何扭轉這一狀況,促使兩國人員往來能同相互理解和信任同步增長,需要做大量艱苦細緻的增信釋疑工作,也是中日友好事業的一項長期艱巨的基本建設工程。

  還值得重視的是,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對能否增進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有著重要作用。前段日方有些媒體對中日間問題報道的過分渲染和情緒化,只能給中日友好帶來負面影響。我們期待,雙方新聞媒體能本著客觀、公正、理智的原則,以中日友好的大局為重,著眼未來,對中日關係的報道發揮建設性的積極作用。

  民間友好是推動中日友好的真正動力。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日國內政治狀況的確發生了不少變化。隨著未親身經歷二戰歷史的新一代年輕政治家的上臺,右傾保守思想抬頭,主張對華強硬的聲音增多,這意味著對日工作的難度增大,但我發展中日民間友好仍然存在著基本的有利條件。就日本國內情況來看,一是戰後日本社會形成的要求和平、反戰、反核和願同中國友好的主流意識,總體上看並沒有根本改變。二是日本政界一些右翼勢力和社會上的右翼勢力相呼應,時而興風作浪,不容低估,但畢竟是極少數人,大多數日本人民並不贊同其偏激言行。三是自新中國成立特別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不斷涌現出不少日中友好團體和人士。這是一支可貴的中日友好力量。應該更加重視和繼續積極支持、培育這支友好力量的發展。四是日本執政黨雖然對華政策的消極面突出,但主導面還是願同我保持對話與合作,搞好雙邊關係,特別是在發展經濟合作、東亞區域合作等領域,有切身的共同利益。

  我們做爭取日本人民的工作,從根本上説,是力求我國的對日政策、我國人民對有關問題的反應,能逐步取得廣大日本人民的理解。爭取同日本人民一道,努力推動有關問題的妥善解決,促進兩國關係健康穩步發展。在中日關係的重要時刻,最近胡錦濤主席會晤小泉首相提出的五點重要主張,高瞻遠矚,指明了改善和發展中日關係的方向。當前的關鍵是,日方切實將自己的承諾兌現成實際行動。我們相信,在中日兩國人民的共同努力推動下,只要雙方嚴格遵循中日聯合聲明、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和中日聯合宣言這三個重要文件的精神,就一定能夠克服困難,超越障礙,推動中日睦鄰友好合作關係不斷向前發展。(楊振亞 中國前駐日本大使)

責編:劉立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