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死亡214人 孫家灣礦難人為因素透視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14日 07:59)

  新華社瀋陽5月13日電 國家安全生産監督管理總局13日公佈了遼寧阜新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孫家灣“2?14”礦難的調查報告,這起死亡214人的特大事故被國務院事故調查組認定為責任事故。

  礦難發生三個月來,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一直在追蹤採訪。當了解到的情況逐漸印證了上面這個結論時,記者心中真是五味雜陳:安全制度越來越健全,怎麼就是落實不到位?“領導重視”,重視到什麼程度才能真正貫徹?“受害者也是肇事者”的可悲局面,何時才能扭轉?

  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探究孫家灣礦難,第一個關鍵問題是:瓦斯爆炸是怎麼發生的?井下瓦斯爆炸有三個必要條件:有氧氣、瓦斯濃度超限、有火源。其中後兩點是要害。在此次事故中,瓦斯大量涌出與事前發生的芮氏2.5級礦震有關,尚可在一定程度上看作“天災”;而最終引發爆炸的是工人帶電檢修産生的火花,則是典型的“人禍”。

  假如災難沒有發生,那就是一次再普通不過的井下作業。起爆點不在後來傷亡最多的工作面,也不在受到探測儀重點監視的高危區域,而是位於平時只起輔助作用的一段小巷道內。當時在那裏作業的幾個工人正按計劃挪一台風機,檢修照明信號綜合保護裝置,改動電源線。如果他們嚴格按規程操作,先斷電,再檢修,就不會産生火花,但是在龐雜的生産現場,為了省力,在一些程序細節上偷懶的行為並不少見。

  然而,死神沒有放過這次機會。違章電工和他的200多名工友一道遇難──又一次,受害者也是肇事者。

  阜礦集團多名礦工向記者承認,在繁重的井下勞動中,工人安全意識鬆懈,心存僥倖,不嚴守操作規程的情況相當普遍,只不過多數未導致嚴重後果罷了。

  “這不難理解,”國務院事故調查組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周世寧分析這次違章行為時説,“井下配電所離那裏上千米遠,按照操作規程,電工必須先在配電所斷了電,再跑到那裏去調整電源線,再回配電所合上電閘,再跑回來調試。井下通訊不便,在檢修過程中,他可能要這樣跑上幾個來回,那就有十多裏路。巷道裏高低不平、上坡下坡,很不好走,的確是件累人的差事。而直接帶電操作,行不行一看便知。”

  “細節決定成敗”,對煤礦而言,事故的魔影就潛伏在那無數看似普通的細節之中。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孫家灣礦的安全制度並非不多,安全檢查也三天兩頭組織,可就是沒有管住井下日常生産中的大量違章行為。再完善的安全措施,如果在一線工人手裏得不到落實,就等於一紙空文。特別是在這個每年發生礦震2000多次的高瓦斯礦井裏,竟然出現井下帶電作業這樣的嚴重違章行為,可見其管理的疏漏。

  本來有機會可能挽救那兩百多條生命

  至少有兩個機會,有可能阻止這次災難的發生。

  其一,假如肇事電工按規定帶便攜式甲烷檢測儀下井,在井下作業前先把周圍環境檢測一遍,發現瓦斯濃度超標就應當立即停止作業,而他恰恰沒帶便攜儀,檢修時也就不會察覺身邊瓦斯濃度已達到爆炸臨界值。國務院事故調查組發現,不僅這個電工沒帶便攜儀,孫家灣礦幾乎所有電工都不帶。

  其二,在礦震發生和瓦斯爆炸之間有11分鐘間隔。在此期間,如果及時斷電,就不會産生電火花;如果立即撤出礦工,即使發生爆炸,也能減少傷亡。

  在那11分鐘裏發生了什麼?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一位官員説:“監測儀器已經發出了瓦斯濃度超限的警報,但監測中心的值班人員沒有果斷下令斷電,因為他沒有這個權限,他必須逐級向上彙報,請示值班礦長,而領導則指示他再查一下,什麼原因造成的,他再把電話打到井下……這一個循環下來,十幾分鐘就過去了。”

  多位專家指出,煤礦的調度室本應是井下生産的指揮部,但是目前包括孫家灣礦在內的不少煤礦,調度員只能充當一個“傳聲筒”,沒有指揮權和決策權。因為一斷電就會導致井下停産,會給煤礦帶來經濟損失,這個責任礦領導才負得起。這是“生産優先”型管理體制的弊端之一。

  “人海戰術”造成重大傷亡

  規模頂多只能算個中型煤礦的孫家灣礦,怎麼能一次死那麼多人?國務院事故調查組專家的一致看法是,井下作業人員過多。出事當天,該礦井下礦工竟有574人。僅150多米長的3315工作面就有70多人,相當於不到兩米一個人,事發後全軍覆沒。

  周世寧認為這是典型的“人海戰術”。他説,這種工作面,以這個礦的機械化程度來看,只要十幾個人就夠了。

  解釋這種狀況時,當地政府一位負責人説,阜新是個貧困地區,下崗職工多,而煤炭資源又趨於枯竭,煤礦正在萎縮,所以只好“兩個人的飯三個人、四個人吃”。

  這也許是一個客觀原因,但只是問題的一面。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一位官員説:“正常來説,煤礦的開採、掘進、維修各工種應該在時間和空間上分開,交替作業。而孫家灣礦工作面安排得過於密集,在這種情況下,巷道受開採影響太大,不得不經常維修;另外,這個礦的開採和掘進安排得也非常緊張。這樣,在一個本來只應有一個工種的狹窄區域裏,就出現了多工種人員同時作業的局面。”

  孫家灣礦為什麼把生産安排得這樣緊張?主要目的還是追求産量。這一點,記者在採訪中得到了佐證。

  多位遇難礦工家屬反映,今年春節,孫家灣礦只放了礦工一天假。節前還預先扣了每名礦工300元錢,如果春節期間誰不出勤,就從這裡面扣錢,曠一天工扣100元。遇難礦工邱戰瑞的兒子邱巍説:“我爸每月才掙1000元左右,再扣錢就等於搶我們的飯,誰敢不去?”

  超産的隱患早已為災難埋下伏筆

  記者看到,在孫家灣煤礦的顯著位置上貼有“效益至上”的大幅標語。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局長趙鐵錘説,這顯然沒有把“安全第一”放在首位,仍存在重生産、輕安全,重效益、輕安全的思想。

  這個礦是否存在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超能力組織生産的情況?接受採訪時,一位礦領導説,該礦設計能力是年産150萬噸,2004年實際産量148萬噸,並沒有超産。而記者從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了解到,由於部分安全系統佈置不合理,該礦150萬噸的設計産能至今未通過驗收,其核定生産能力只有90萬噸。

  多位專家認為,超産是這次強度並不太大的瓦斯爆炸造成慘重傷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事發前,為了方便密集開採,孫家灣礦在發生爆炸的3316工作面與鄰近的3315工作面之間打通了兩條不符合規定的聯絡巷道,致使兩個工作面沒有形成獨立的通風系統。假如沒有這兩條巷道,3315工作面的137名死者中有相當一部分遭受波及的程度就可能大大降低。

  其實,超産帶來的隱患早已為災難埋下了伏筆。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的官員這樣分析其間的邏輯關係:産量大幅增加,造成開採和掘進關繫緊張;採掘關繫緊張,導致巷道佈置不合理;巷道佈置不合理,就形不成完整的通風系統;通風系統有缺陷,對及時稀釋井下瓦斯濃度是非常不利的。再加上管理和技術上的問題,極容易造成事故。

  在具體生産層面,超産造成的安全意識鬆懈的情況更是觸目驚心。阜礦集團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礦工説:“有時候井下瓦斯量大了,工人們説不幹就不幹?那可不敢,得聽領導的。實際上井下領導説了也不算,他得聽上面大領導的。要是因為瓦斯量大不出煤了,大領導就會責怪下來。”

  應培訓3個月只培訓3天

  電工是煤礦的特殊工種,必須經過嚴格培訓,考試合格後方能持證上崗。而此次礦難違章作業引爆瓦斯的電工是礦上外包隊的民工,未經培訓,違章上崗。

  在孫家灣礦從事日常井下作業的有兩個外包隊農民工,共149人,在這次事故中遇難40多人。記者發現,礦上對這些工人實行由包工頭以包代管的管理方式,沒有簽訂用工合同,也缺乏安全培訓。當被問到這個問題時,外包隊一位陳姓礦工頗有把握地説:“上崗前礦上對我們都培訓了,培訓了整整3天呢。”他不知道,正式礦工下井前要培訓3個月。

  且不論礦工素質,就連孫家灣礦的礦長──58歲的宋佳木也只有小學文化,難以承擔起管理複雜礦井的職責,這是該礦管理不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煤礦管理者而言,比素質更重要的是責任心。當被問及對礦上加強安全生産有何建議時,多名礦工都説:只要礦長多下下井,安全生産就能搞好。孫家灣礦一位消火員説:“防火其實並不難,關鍵是領導重視不重視。他們不身臨其境,就不會設身處地地替礦工安全著想。”

  阜礦集團要求各礦的正副礦長每月下井不少於20次,集團領導每月下井要達到十二三次。然而,在出事的海州立井井口值班的一名職工告訴記者,礦長們經常下井是不假,但“一般也就是下去轉一圈,看看進度就上來了”。

  面對嚴峻的安全生産形勢,國務院以及各級管理部門早有文件,要求今年春節期間煤礦領導幹部下井,靠前指揮生産。而據阜新市委一位知情者介紹,阜礦集團的董事長梁金髮出事時正在上海,他是獲知事故消息後,連夜趕回礦上。(李柯勇、劉錚、王軍)

責編:辛梓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