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政冷致雙邊/區域/全球三層面付出經濟代價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12日 09:52)
人民日報消息(江瑞平):胡錦濤主席不久前在會見日本首相小泉時明確指出,中日都是亞洲和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國家,雙邊關係搞不好,不僅對中日兩國不利,還會影響亞洲地區的穩定和發展,為此必須儘快扭轉目前中日關係的困難局面。中日關係的困難局面,首先是由於日方在歷史和台灣問題上的錯誤言行導致雙邊政治關係趨於
冷淡,而“政冷”又在雙邊、區域和全球三個層面造成值得關注的經濟後果。
雙邊層面:“政冷”正在導致“經冷”
關於目前中日關係的困難局面,各界多用“政冷經熱”來描述。表面看,中日經濟關係的發展似乎很“熱”,而深入分析就會發現,中日經濟關係已顯現趨冷跡象:
(一)中日經貿關係發展相對緩慢。如在2002、2003和2004年,中國外貿分別增長21.8%、37.1%和35.7%,而對日貿易分別僅增16.2%、31.1%和25.7%,低於整體外貿增長水平。對日貿易佔中國外貿的比重,由2002年的16.4%下降到2004年的14.5%,這一比重在1985年曾高達23.6%。到2004年,日本長期保持的中國第一大貿易對象國的地位已被歐盟所取代。2004年外國對華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增長13.32%,而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僅增長7.87%。
(二)日本對華經濟援助急劇減少。日本對華政府開發援助(ODA)曾在中日關係發展中發揮過重要作用。截至2004年度,日本對華ODA總額累計達33335億日元,其中日元貸款31331億日元。但在2000年度以後,日本對華ODA開始急劇減少,其中日元貸款已由2000年度的2144億日元削減到2004年度的859億日元,減少了近60%。目前中國在日本ODA對象國中的排位已由第一位降至第三位。
(三)中日經貿摩擦近年連續不斷,合作進程明顯滯後。2001年4月,日本政府對中國三種農産品採取緊急進口限制引發中日貿易爭端,近年在日元和人民幣匯率政策方面的摩擦,以及中日在俄羅斯石油管道建設方面的競爭等均是實例。伴隨經貿往來的擴展,出現一些摩擦和爭端是正常現象,但問題是,中日之間迄今沒有建立有效合作機制的明顯跡象,尤其是日方還對此採取了極為消極的態度。
區域層面:阻礙東亞經濟合作的進展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大潮流。近來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確取得一定進展,但也存在顯著缺陷,遠遠滯後於歐洲和北美區域經濟合作的進展。造成東亞區域經濟合作進展滯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中日“政冷”是主要障礙之一。
歐洲、北美的經驗表明,大國及其協調配合是區域經濟合作順利進展的關鍵所在。同樣,沒有中日兩國的攜手推進,東亞經濟合作便很難取得順利進展。實際上,中日在東亞的經濟地位,要比法德在歐洲的經濟地位還要高出許多。如法德兩國佔歐盟25國經濟總量的比重尚不足40%,而中日兩國佔東亞13國(東盟10國+中日韓)經濟總量的比重則超過了80%。佔有如此舉足輕重地位的中日兩國,由於在政治方面缺乏足夠的互信,不能通過協調配合共同發揮推進東亞經濟合作的主導作用,影響了東亞經濟合作的順利進展。這種狀況已經體現在東亞經濟合作中金融合作、區域貿易自由化等主要層面。
全球層面:弱化抵禦經濟風險的能力 目前全球經濟正處在新一輪增長過程之中,去年還創下近30年最高增長紀錄,但同時也面臨著很大風險,尤其是油價急劇攀升和美元持續貶值,對中日兩國造成的風險和衝擊都極其嚴重。僅去年頭10個月,國際石油價格即上漲了70%,紐約商品交易所石油期貨價格在去年1月為每桶32.5美元,到10月即突破了55美元,今年4月更一度突破了每桶58美元。中日兩國的石油都主要依賴進口,石油價格的波動對兩國經濟的影響可想而知。再看美元貶值的情況,美元兌歐元匯率在2002年10月為0.82:1,到2004年底曾一度貶至1.35:1,貶值逾60%,美元兌日元同期也貶值超過30%,由1:135一度下貶至1:102。中日是全球第二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美元持續大幅貶值勢必使中日兩國遭受鉅額資産損失,日方若一味片面地逼迫人民幣升值,亦將導致難以預料的後果。面對油價攀升和美元貶值此類全球性風險,中日兩國如果單靠自身的力量加以防範,甚至採取以鄰為壑的對策,不僅難以取得預期效果,還會加重雙方的風險損失。
責編:劉棣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