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時空]解讀宋楚瑜“尋根之旅”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10日 20:08)
專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率團訪問大陸
CCTV.com消息(東方時空):
中央電視臺 主持人:張 羽 嘉賓:北京大學著名台灣問題專家李義虎教授
台灣東森電視臺 主持人:王佳婉 嘉賓:台灣資深媒體工作者趙怡博士
播出時間:5月10日 CCTV─1 18:14
(次日) CCTV─新聞 7:15
張羽:今天下午宋楚瑜先生已經抵達了他這次訪問非常重要的地點──北京,在此之前他已經走訪了大陸的西安、南京、上海、長沙等地,今天我們將連線東森電視臺,共同來解讀前一段宋先生大陸之行傳遞出來的信息,首先介紹一下我們演播室請來的嘉賓,北京大學著名台灣問題專家李義虎教授。我上大學的時候,李教授是我的恩師,歡迎您。同樣還有現在我們正在台北的東森主播王佳婉,佳婉你好。
王佳婉:張羽兄你好,李教授你好,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台灣東森電視臺的主播佳婉,在此要説一句話,又見面了,希望我們空中合作愉快。
張羽:你好,佳婉妹。給我們介紹一下你們的嘉賓。
王佳婉:目前在演播室的嘉賓我要鄭重給《東方時空》的觀眾朋友介紹,在我身邊坐的是台灣資深媒體工作者趙怡博士,趙博士你好。、
趙怡:北京的張羽先生好,李義虎教授您好,兩岸的觀眾朋友大家好。
王佳婉:雖然趙博士不是我的恩師,但趙博士確實是我的好長官,也是我的人生導師,現在介紹給北京以及全中國的觀眾朋友。
兩岸嘉賓解讀宋楚瑜大陸之行
張羽:趙博士已經是我們的老朋友了,在前兩次的節目當中已經有所合作。李教授,我們這次注意到宋先生的大陸之行,前一段時間的路程選擇,首先是到了西安,然後是到了上海,然後是南京和長沙,在他前一段的行程當中,給你印象最深的言行是什麼,你有什麼感觸?
李義虎:我個人的一個感受,從他前大半程的旅行可以看到有兩個方面給我印象比較深刻,一個就是説他從西安的講話,在皇帝陵前面的祭文和講話,以及到南京、上海,回老家湖南的講話,我想他一個民族認同這種表達比較多,比如説他説自己是炎黃子孫,是中華民族的成員,中國人,這樣一個民族認同從他的言語上,説了好幾次,我們看很多報紙還給他計算過,一共説了多少次。
張羽:13次提到華夏,14次提到中國人。
李義虎:頻率還是比較高的,我的主要印象就是他認同自己的來源,非常的明確,而且我們從宋先生在民族認同方面的表達來講,這一點是一貫的,這是一個很深刻的印象。當然如果説還有一種印象,他有一個比較外在的表現的風格,這個讓我感覺很能夠親睹,從電視畫面看到這樣一個場面。比如他在西安,在南京,在上海,在長沙,還有湘潭,他用地方話,用方言向當地的民眾來講話,現在很容易拉近和當地群眾的距離。
張羽:一個是民族認同,尋根之旅,還有一個是方言之旅。趙博士,我們也注意到了前一段時間連戰先生來和這次宋先生來,他們在行程安排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宋先生去的是西安祭皇帝陵,連戰先生去的是中山陵,您怎麼看待他們在行程選擇上的相似性?
趙怡:我想有一部分當然是經過設計和規劃的,有一部分當然是巧合,比如説宋先生他的太太和他的妻弟都是在西安生的,連先生他本人也是西安生的,所以再加上西安是中華文化的,中原文化的發祥之地,有很多的六朝建都的古跡,從西安出發或者著重在西安的參觀,及在西安發表的言論,都是很自然的,而且也可以延伸出很多特別的意義來,就像剛才李教授講的民族認同。不過比較連宋二人,過去我們長期的觀察,他們兩個人性格上有很大的不同,連先生年長幾歲,過去他成長的環境是在老蔣先生的時代,所以他個性比較拘謹,他比較重視長幼的觀念,他價值觀上也是比較傳統的。但是宋先生他是蔣經國先生的弟子,蔣經國先生是跟群眾比較接近的,他是比較懂得語言的藝術的。所以我相信同樣是七八天的行程裏面,宋楚瑜先生所到之處,所入人群,以及他言談的表現,比連先生會更自然,柔軟,而且親切。但是連先生的表現,因為他本身的國學的造詣,以及他對歷史的了解,我相信這次他也是表現得非常的好。
張羽:像剛才李教授所講到的,宋先生到大陸以後,到各地説方言,首先就拉近了與當地人的距離,佳婉,選擇這樣三個地點是尋血緣之根,政黨之根,親情之根,台灣民眾對宋楚瑜先生的尋根之旅如何評價?
王佳婉:就剛剛李教授曾經提到他對於宋楚瑜個人特殊的一些觀察,我再繼續延伸剛剛趙怡博士所講的,台灣媒體對這次宋楚瑜先生一踏上中國大陸土地以後所表現出來的任何談話,任何肢體動作,對於台灣民眾和媒體來説是相當熟悉的,因為跟宋楚瑜先生,我們看到他在公眾、政治圈上面的表現,大家發現他是一個口才非常好、思維都很敏捷的人,他知道怎麼貼近民眾,他經過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選舉的洗禮,他是一個感情比較奔放的人,當地媒體隨身觀察之後,發現他不管是在湖南祭祖之後流下的幾滴眼淚,這都在大家意料當中,他本身就是一個感情比較奔放的人,這就是剛才趙博士講的兩個人之間是完全不同的。
張羽:現在實際就是説我們看看,雖然風格不太相似,但是不論是書面語也好,還是口語也好,可以看出表達的中心思想是非常相似的,就是同根同源的。我們先跟著這樣一條主線,看看宋先生的大陸之行的情形。
宋楚瑜:“能看到這麼多可愛的鄉親同胞們,用這麼熱情的心情歡迎來自於台灣同樣炎黃子孫的鄉親,楚瑜也不禁要説一句,我們大家都是炎黃子孫。”(5月5日西安咸陽機場)
從西安到南京,從上海到長沙,從中華始祖黃帝的陵前,到風韻獨具的秦淮河畔,從青山巍巍的中山陵旁,到岳麓腳下的故祖墳塋,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自5月5號登上大陸開始前半程的“尋根之旅”以來,強調最多的恐怕就是“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宋楚瑜:“我們不必去檢驗DNA,看到剛剛的儀典就曉得在台灣,不分河洛人,客家人或外省人,我們的文化、我們的血緣都是本于同一血脈。”(5月6日陜西黃帝陵)
宋楚瑜將大陸訪問的第一站,放在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陵前,從回歸民族情感做起,對於在島內堅決反對“台獨”、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和“兩國論”的親民黨來説,無疑是找到了一個恰當的切入點。宋楚瑜對 “炎黃子孫和中國人” 的認同,一下就獲得了海峽兩岸中國人和全世界華人的共鳴。與此同時,他進一步強調,尋求海峽兩岸中國人的團結共榮才是他尋根之旅的“根本”。
宋楚瑜:“我在祭文裏特別提到‘炎黃子孫不忘本,兩岸兄弟一家親’,我們能夠真正重振華夏的雄風,能夠在21世紀讓所有的中國人,兩岸的中國人,兩岸所有的人,我們都能夠相親相愛,這就是親民黨以一顆虔誠的心去找到“根本”的原因。” (5月6日陜西黃帝陵)
宋楚瑜:“人民希望兩岸要能夠重新團結起來,這是大勢所趨,讓我們共同一起來努力,中國人要幫中國人。”(5月7日南京中山陵)
然而,共創未來的美好願望卻被一道窄窄的海峽阻隔了50多年。宋楚瑜表示,隔絕在我們面前的不是海峽的惡水,而是如何使心靈相通,只要心靈相通,就會一通百通。
在這次訪問大陸的過程中,宋楚瑜點點滴滴地貫徹著他的這一理念。如果説下飛機時的一躬,是宋楚瑜對心靈相通無言的表達,那麼接下來,宋楚瑜每到一處,時不時講的幾句當地方言,就成為他追求心靈相通的點睛話語。
宋楚瑜:“(陜西話)我為啥,皮膚是黃黃的,我不但是東方人,我也是中國人。各位鄉親,各位鄉黨,大家都是一家人。”
“(南京話)我也是老南京人,乖乖隆地咚,南京的進步,嚇死人!”
從民族之根,到政黨之根,再到親緣之根,宋楚瑜追求心靈相通的尋根之旅雖然來去匆匆,但他充滿民族情和中國心的演講,帶給各地民眾的感動卻越來越濃。
連宋大陸之行給台灣帶來的尋根情懷
張羽:趙博士,在剛剛回顧當中宋楚瑜先生講到中國人的時候實際包含了三個意思,第一,大家都是中國人,第二,中國人要幫助中國人,第三,在台灣無論哪個族群也都是屬於中國人,他在表達這三個意思的時候,是不是對台灣島內也意有所指呢?
趙怡:這次經過兩位政治人物到大陸的訪問,大家對於自己民族的認同有一個新的認識,我覺得是對台灣的尤其年輕一代的民眾是最好的教育。他們兩位的身份當然有所不同,他們都是在大陸出生的,對於我來説,我今年已經55歲了,可是我確實是在台灣長大,我在台灣出生的,我的母親是西安,我的先父是浙江杭州的。我覺得剛才宋楚瑜先生的幾個方言,穿插的非常妙不可言,上次在台灣選舉的時候,在選舉的戰場上他經常用不同的方言,包括客家話,本省的閔南語講話,常常表現他個人的魅力,這次仍然表現了他語言方面的天分,仍然對他還是有作用的。
張羽:佳婉你是哪兒的人?
王佳婉:我父親祖籍是在湖北的廣濟,不過到中國大陸這麼多次,我從來沒有回到家鄉看過,都是在工作,這也是蠻可惜的。
張羽:有沒有打算近期回家鄉看一看。
王佳婉:由於工作忙,目前短期沒有打算,倒是希望有機會回老家看一看。當然宋楚瑜先生他特別提到了自己對於,他對於台灣和對於中國大陸的感情,他自己提到自己是湖南人,他特別強調一點,他能夠在台灣當過省主席,當過省長,最主要是台灣人能夠接納他一個外省的孩子當台灣省的省主席或者是台灣省的省長,對於他來講就是族群、還有多元融合的重要的意義,他希望用這一點點醒全球的華人,大家要注意到除了這個在討論族群問題之外,最重要就是和平,最重要就是多元跟包容,因為這樣才是最主要的道理。
張羽:我之所以問你有沒有計劃到祖籍看一看,就是因為連戰先生和宋楚瑜先生的尋根,對台灣島內有沒有影響,有沒有掀起尋根的熱?
王佳婉:目前對於台灣來説,由於各個年齡層的民眾分佈不同,對於比較中年,以及對於老年的台灣民眾來説,他們會非常有興趣的,如果説他的祖籍在中國大陸,他們非常想回中國大陸看一看,但是説實在的,對於台灣現在比較年輕一輩的台灣族群,他們喝台灣水,吃台灣米長大,某種程度上的心理還是有的。對台灣年輕一代的人來説,到中國大陸旅遊或者經商是另外一種方式拉近彼此感情的做法,這樣的問題在台灣來説,在不同層級的族群和不同年齡層的民眾來説會有不同的結果。
張羽:趙教授,像連戰先生和宋楚瑜先生尋根之旅反映出來的文化內涵,會對台灣民眾産生什麼樣的影響嗎?
趙怡:剛才佳婉提到的我非常贊同,我剛才説以我為利,在我1950年在台灣出生的,我們上一代留下給我們很多歷史的情懷,國家的認同,以及我們對中華文化根深蒂固的依賴,我記得我第一次去大陸的時候,大概是1990年的時候,那個時候確實,我相信我們的感覺可能比連宋兩位還要強烈,我記得飛機起飛從香港往北京的時候,一路上晴空萬里,可以先看到珠江三角洲,然後到了長江三角洲,過了黃河、淮河以後降落到北京機場的時候,確實是熱淚盈眶,我感覺到我們對於整個中國的感覺,應該有幾個層次。第一方面就是説我們感受到中國他的歷史是偉大的。另外就是中國的文化是豐富的,豐美的,它所遺留下來的不管是儒家的文化,還有價值的體系,價值的觀念,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的華人,不管他認不認同中國,他都深受它的影響,而且世世代代流傳下來,這在世界各國來講都是比較特殊的。第三點,最讓我們感動的是中國的命運是苦難的,我們分分合合,非常的感慨,在幾種不同的情緒交織之下,能在中國大陸去做第一次的尋根之旅,而不潸然淚下的又有幾人呢?
張羽:趙博士,可能台灣很多百姓在回鄉探親的時候都有跟您相似的感觸,下面就讓我們回顧一下這個過程。
台灣民眾的尋親歷程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爭傳客從台灣來。”
對於海峽兩岸的人來説,1988年1月19日,這些老人的熱淚都曾濕潤了我們的雙眼。
這一天,由台灣國民黨退伍老兵組成的第一個返鄉探親團抵達大陸。這些老兵離開家鄉至少都有40年了,雖然兩鬢已是花白,但是沒有改變的還是濃濃的鄉音。不變的是鄉音,解開的是鄉愁。第一個老兵赴大陸探親團成行之後,台灣掀起了老兵返鄉探親的高潮。
台灣老兵回大陸探親開啟了兩岸民間中斷近40年的交流,以此為開端,台灣島內返鄉探親活動蓬蓬勃勃地發展開來。隨著台灣與大陸的民間交流渠道逐漸通暢,人數越來越多,內容上也逐漸從早年的老兵回鄉探親,擴大到眾多臺胞到大陸來祭祖尋根。
相同的血脈,又有著相同的文化傳統。其實早在第一批台灣老兵回大陸探親訪友之前,福建、台灣兩地民間就流傳著這樣的俗語:官不通民通,民不通媽祖先行。媽祖是我國沿海漁民所供奉的海上保護神,是兩岸人民的共同信仰。這座位於福建湄州的祖廟是世界上第一座媽祖廟,也就是今天的湄州媽祖祖廟。在台灣有八成的民眾信奉媽祖,他們都盼望能到湄州來拜祭媽祖真身,1988年兩岸民間交流開通之後,台灣民眾赴大陸朝拜媽祖的活動變成了每年大規模的定期行為。相同的信仰成為臺胞赴大陸親情之旅的重要媒介。僅在2001年至2003年兩年時間,到福建的臺胞人數已經超過30萬人次。除了在大陸旅遊、投資、經商之外,祭拜媽祖、探親訪友、尋根問祖成了許多臺胞前往大陸的主要目的。在廈門,到2004年底,累計入出廈門口岸的臺胞達411萬人次之多。
據統計,兩岸民間交流放開16年來,共有兩千多萬人次的臺胞踏上了大陸的土地。其中前往大陸探親訪友、尋根問祖的臺胞數量越來越多,而且這條親情之旅還在不斷延伸。
張羽:佳婉,剛才我們回顧了台灣百姓到大陸探親的這樣一個過程,同時我們也注意到這次連先生和宋先生的大陸之行也給尋親熱推向一種高潮,連續的報道對於台灣的民意、民眾有什麼樣的影響,他們是什麼樣的感覺?
王佳婉:其實在經過幾乎已經差不多兩個禮拜,連宋兩個人幾乎是前赴後繼的登陸熱潮,媒體都給予了廣泛的報道,尤其是連先生是56年來的第一次登陸,關注的程度比較多,宋楚瑜先生接著來,也許新聞熱度稍微淡一點,但是宋楚瑜先生以他個人魅力和獨特的風格吸引了國內民眾的關注,現在有一份民意調查發現國民黨和民進黨的調查,這邊的滿意度,民眾對於他們尤其是連戰先生的登陸的滿意度比較提升,對於民進黨的滿意度下降,從這些民意的消長當中,可以發現對他們的登陸是肯定的。你那邊的調查呢,我比較感興趣。
張羽:這兩個禮拜之間,連先生和宋先生的大陸之行是我們媒體最高熱度的一條新聞,而且百姓非常關心我們的收視率,節目的收視率也創了新高,報道連戰先生的大陸之行情況也創了新高,你可以發現百姓不光好奇在看這條新聞,他充滿了感性在看這條新聞,尤其宋楚瑜先生到各地去參觀的時候,你會發現他打出的標語都是充滿親情味的,比如楚瑜哥你回來了,要不就是連大哥你回來了,而且聽説五一黃金周的時候,南京的旅遊特別熱,很多人要去重新走連戰先生走過的路線,走宋楚瑜先生走過的路線,他這種熱度當中不光包括對政治和新聞的好奇,更包括了對親情的融合。趙博士,這種新聞報道,不管對新聞事件的報道,同樣也是對大陸祖國人們的情感的傳遞,您的感受是什麼樣的?
趙怡:台灣這次因為連先生,尤其他這次是破冰之履,不管大陸官方和民眾的待客之道都是讓台灣民眾非常感動的,所以民調上有起伏。我們希望行政方面,握有行政權的,握有公權力的領導人,也要踏上大陸之行,這樣子兩岸的複合應該是更快,而且更有作用。我剛才特別提出年齡的問題,世代交替之後,年輕一代比較不容易我們從父兄那裏傳承下來的尋根的熱度,他們的尋根可能有一次,但是他們的感情會越來越淡化,但是兩岸之間不僅要推動尋根的旅程,我們有很多活動可以做,比如文化性的,宗教性的,醫學性的,兒童的、學術的、體育的、科學的,乃至於像東方時空這種類似的媒體之間的交流,比如説姚明現在是兩岸之間所有的年輕人心中的偶像,什麼時候找他回台北來訪問一下,也來一個親善之旅,我相信台灣會為之瘋狂,沸騰,可能他的效果不下于連宋二人到大陸的訪問,來個你來我往豈不更好。
王佳婉:也可以邀請張羽兄來台北,他斯文的外表可能會掀起很多熱潮。
張羽:歡迎你來大陸,你這麼漂亮也會掀起熱潮的。剛才趙博士談到連宋的大陸親情之旅在台灣掀起一種熱潮,對公權力會産生什麼影響,剛才説要看陳水扁的態度,我們分析起來會有什麼影響?
李義虎:這個話題我想是接著趙博士説的,我們剛才分了兩個層次,一個是從文化層次或者是社會程度來看,剛才的建議很好,雙方的互動,除了説政黨之間的互動,應該有兩個社會之間的互動,就是説我們説原來有人為的一些隔絕,兩岸人民的往來比較少,現在應該有一個人民之間的直接的往來。我有一個話叫社會性交往局面的出現,真的是台灣人民了解大陸它的真相是什麼樣的,大陸人也去了解台灣的社會,它到底是怎麼回事。
張羽:宋楚瑜也談到要三解。
李義虎:真正達到相互的了解。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一個方面。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從政治層面來説,現在是一個政黨互動的模式,由連宋大陸行引起的比較好的處理兩岸關係的這樣一個模式。台灣當政和我們還缺乏一些政治基礎來溝通,在這種情況下,在不能實現的情況下,現在由政黨來做這個事,由台灣的在野黨去做也未嘗不可,我們也看到了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果。如何從現在台灣的在野黨和中國共産黨之間的良性的互動,能夠真的使它成為一個兩岸之間如何打開一個新的局面,破除過去的政治僵局,找到一個新的途徑,我覺得連宋大陸行給我們的重要的啟示在於這個。
張羽:趙博士最後一個問題,宋楚瑜先生在皇帝陵前説了這樣一句話,説海峽兩岸經過100年的隔絕,50年的對抗,要解決問題,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找到根本,找到根不忘本,問題就迎刃而解,你怎麼去看待和理解這句話?
趙怡:我想兩岸之間分久必合,我相信這是一個肯定的,當年蔣經國先生,好像宋先生在大陸也講了,我是中國人,我也是台灣人,為什麼蔣先生在80年代末期講這句話,他主要是發現兩岸分離太久了,為了使它不會漸行漸遠,他必須強調他是一個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宣誓。我認為兩岸之間的問題,感情方面的因素為多,歷史的創傷的問題為少,男女雙方沒有感情也不能稱其為婚姻,儘管我們血緣是一體的,但是離開太久缺少一種熱情,這種熱情需要大家來做,連先生去把這塊布縫了一塊,這次宋先生來又給這塊布加了幾針,我們相信很快會完好如初的。
張羽:確實我們經常説的一句話,不要忘根本,一旦忘了根本就成為無本之木,無水之源,我想兩岸關係,包括中華民族的共同發展,如果喪失了這樣一個根基,我們不會有一個長久的良好的發展。最後,我們感謝台灣東森電視臺對我們的支持,也感謝李教授來我們的演播室,感謝您收看今天的節目,明天同一時間我們再見。
責編:辛梓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