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紅心多種準備 志願服務13年走向成熟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30日 10:35)
半月談消息:志願服務在我國已經走過了風雨13年,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也已開展了近兩年。
就在近期,有7200多名參加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的志願者服務期滿,將開始選擇他們新的人生航程。沿著從西部出發走向未來的人生道路,他們體會著什麼是信念,什麼是責任。他們的人生有了與社會脈搏緊密相連的坐標與航線。也就在近期,又將有8000多名莘莘學子奔赴廣闊的西部,踏上接力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的新里程。志願服務的真正意義在於塑造一種精神,也在於改變一種面貌,尤為重要的是將這種精神化作實實在在的行動,真正為改變西部地區的貧窮、落後發揮作用。那麼,志願服務究竟體現了什麼樣的精神?她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發揮出怎樣的積極作用?她需要形成怎樣的機制才能更有效地運轉?
時代需要志願服務精神
“有一種生活,你沒有經歷過,就不知道其中的艱辛;有一種艱辛,你沒有體會過,就不知道其中的快樂;有一種快樂,你沒有擁有過,就不知道其中的純粹。” 這是兩次參加扶貧支教的青年志願者馮艾在服務日記中寫下的一段話,這是她平凡而清苦的支教生活的真實寫照。馮艾曾支教的一個地方是被聯合國確定為不適合人類生存的西部貧困山區。但就是在那個貧困山區的支教工作中,她體驗到了一種異乎尋常的生活。在這種生活中,她和成千上萬名青年志願者一樣,默默地用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努力改變那裏的貧窮和落後,並從中感悟到一種特有的人生。
雖然他們只是一群剛走出校門在各方面都還顯得稚嫩的大學畢業生,但是從他們身上都傳遞出一種精神的力量。這種精神的力量使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充滿激情和活力,更加勤勉務實且富於創造。特別是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他們更加堅強而豁達、樂觀而向上。這就是體現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志願精神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是基於人類的道德和良知,以自願和不圖物質報酬的方式,為他人和社會提供服務的一種奉獻精神。
隨著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人的價值取向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人們在追求物質需要的同時,將更多地追求精神需要的滿足。這種精神不僅停留在個人需求的層面上,而是更多地體現在人對社會所承擔的共同責任和義務上。這種精神超越了地域、民族和文化的界限,為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各種文化所廣泛認同,體現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共同嚮往和追求。從這個意義上講,志願精神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産物和結晶。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這種精神。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實踐充分表明,志願精神以其深厚的思想內涵和共同價值觀的認知,可以廣泛動員廣大青年及社會各階層人士積極投身其中。我們欣喜地看到,我們社會生活的許多領域,都活躍著志願者的身影。在新的歷史時期,大力弘揚志願精神,對於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激發人的主動性和創造力,營造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和社會氛圍具有重要意義。
志願精神既傳承了中華民族助人為樂、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又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青年在參與志願服務的過程中,不僅為社會和他人提供了幫助,而且自身得到了鍛鍊和提高,思想境界得到了昇華和發展。實踐表明,志願服務是培養教育青年的有效途徑,是實踐育人的重要載體。因此,要繼續大力弘揚志願精神,動員廣大青年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走與實踐相結合、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成長道路,在志願服務中受鍛鍊、長才幹、做貢獻。願志願精神的旗幟在我們的生活中永遠高高飄揚!
來自西部的迴響
成千上萬名大學生志願者沒有把自己人生的第一步留在五光十色的大城市,而是選擇在西部大地踏實而積極地努力奮鬥,把自己的力量澆鑄進西部建設這座宏偉大廈中。從西部地區部分受援單位幹部平實而動情的講述中,我們聽到了───為西部幹部人才機制注入新鮮血液
易孟儒(四川省邛崍市臨濟鎮黨委書記):
我們市來了74名志願者,臨濟鎮先後接納了3名。剛剛大學畢業的年輕學子,選擇到西部基層志願服務,這本身就需要勇氣。他們的到來,切實為西部的幹部人才機制注入了新鮮血液,讓我們體會到了一種既鮮活又積極的力量。首先,他們立足崗位、勤於實踐。比如志願者安玲艷,她作為2003年首批到臨濟鎮政府工作的志願者,通過觀察,發現當地青年的語言障礙是他們在外地務工的一大難題,於是建議我鎮勞動力就業培訓班開設普通話課程,並主動請纓擔任普通話培訓教師。在這期間她認真編寫上課教材,精心組織課堂教學,促進了外出務工青年在外順利務工和就業。到目前為止,培訓班先後舉辦了9期,共培訓1800多人,輸出到東部沿海地區100多人。
其次,他們團結拼搏、服務奉獻,充分發揚吃苦耐勞的精神。我鎮是偏遠丘陵地區,以茶葉、水果為主要經濟來源,是典型的農業大鎮。為解決廣大群眾生産中遇到的技術問題,涉農專業的大學生志願者,深入基層,走村串戶,開展“一助一”農技幫扶服務。大學生志願者每週都要到聯絡村,深入農戶和田間地頭,將自己掌握的種養殖技術耐心細緻地講解給廣大群眾,讓大家儘快實現經濟增收。由於工作出色,他們當中有的同志被鎮黨委、政府任命為村黨支部副書記或名譽村委會主任,這樣一來,既解決了志願者在當地的身份,又拉近了幹群關係。2004年12月5日,大學生志願者精心組織了一場“綠色臨濟迎賓朋、生態水果任君嘗”的優質水果推介會,有力地提高了我鎮水果的市場知名度。此外,他們關心臨濟,充分展現志願者愛心。近兩年來,他們工作之餘主動幫助品學兼優但家庭困難的學生,平日裏上門為他們義務輔導功課,節假日帶領他們到城市增長見識,還為他們購買衣物等,深深感動了每一個受助家庭。用行動踐行志願者的誓言
徐興中(寧夏石嘴山市平羅縣環境保護局局長):
近兩年來,已有百餘名大學生志願者在我縣揮灑過青春和汗水,留下了許多讓西部人民牢記的感人故事。
來自山西大學的王瑞華和來自福建交通學院的項椿燁、謝小煌學的都是環境專業,他們不僅帶來了知識和技能,也使我們的工作方式、方法變得更加靈活與多樣。
我縣環境保護局環境監測站技術人員比較少,但是環境監測的項目和頻次卻隨著我縣環境管理力度的增加而增加。在這種情況下,他們3人的到來為我局環境監測工作的順利開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們對工作認真負責,憑著紮實的技術能力與刻苦的學習精神,能夠以科學的態度、認真的分析、實事求是的記錄、精確的計算,認真對待每一個監測數據,使監測結果及時、真實、可靠,逐漸成為我局監測站的業務骨幹和技術能手。他們除了完成監測站的工作外,還參與局裏重大的執法行動,接聽“12369”環保熱線,認真記錄來電投訴,時常夜間和同事們出去處理群眾的投訴。這3位大學生志願者認真恪守和踐行志願服務精神───盡己所能,不計報酬,幫助他人,服務社會。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當代青年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樹立了青年大學生志願者的良好形象。兵團歡迎志願者是發自內心的渴望
王學思(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農六師101團副政委):
兵團為什麼歡迎大學生志願者?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知識、對人才、對發展的渴望。兵團有大量的資源,但是管理手段、水平不高,缺乏現代知識,經濟就上不去。兵團人急啊!兵團人一邊是通過現有職工的自我學習和大辦教育來提高自身素質,一邊是必須借力發展。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為兵團發展提供了一個機遇,兵團人必須抓住它。志願者到兵團至少有三個好處:一是通過一至兩年的實踐,這些大學生志願者們體驗兵團生活,了解兵團人,相信這段經歷會成為他們寶貴的人生體驗;二是在這裡的生活、觀察和思考,對他們人格的形成、對社會心理承受能力的培養有幫助;三是用他們所學的知識推動兵團的發展。兵團人會為志願者提供一個很好的平臺,讓他們有一種到家的感覺。同時兵團還要對這些實踐活動進行認真總結、思考和探索,讓這項活動能夠行之有效地長期開展,爭取讓志願者留下來,參加兵團的建設。眾手描繪美麗的西部
董松(雲南省墨江縣教育局局長助理):
墨江是一個山區貧困縣,教育落後是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之一。對於初來乍到的志願者來説,這裡絕不像心中期待的那樣美好,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文化生活貧乏,山青水秀的西部更顯現出貧窮落後的現狀。但是,來到我們這裡的30多名志願者並沒有氣餒,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執著、敬業精神不辱“志願者”三個字。
他們總是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積極為當地群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或調查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或從自己有限的生活補貼中擠出錢來資助貧困學生,或以自身的專長為當地群眾排憂解難。他們有的被當地教師和老百姓譽為教師隊伍中的“小黃牛”、學生和家長心中的“及時雨”;有的通過各種途徑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籌到助學金;有的克服重重困難,走幾十里的山路深入到學生家裏進行“家訪”,幫助那些失學孩子重返校園。相對於東部,西部教育十分落後。通過實踐,志願者們對西部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體會。正如一名志願者所言,不曾想到西部農村教育如此艱難!他們都迫切希望把所學的知識教給孩子,讓西部的孩子有機會走出大山,去見見外面絢麗多彩的世界!
打造志願服務的長效機制
志願服務為推動社會進步所發揮的作用不言而喻。我們該如何為廣大志願者打造一種良好的志願服務機制?又將怎樣建立起志願服務的立法和社會保障體系?五四青年節前夕,本刊編輯部與共青團中央青年志願者工作部共同舉辦座談會,邀請有關人士就此深入展開探討。培育一種共同價值觀
胡果(《人民日報》總編室政治版主編):
我們應該從樹立、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志願服務的重大意義。就拿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來説,最初是為了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然而隨著活動的深入發展,其綜合效益和生命力遠遠超出了我們的設想。我國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根據各國發展規律,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間將是一個很特殊的發展時期,或者是黃金髮展期或者是矛盾凸顯期,有時兩者交織在一起。越是在這個時候,越需要呼喚社會建立起一種共同的價值觀。
在所有的風險中,我覺得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讓社會全體成員在高度開放、高速前進卻又充滿著各種不確定因素的航程中,保持一種振奮的精神。我覺得這也是考驗我們黨和政府執政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共同價值觀從何而來?我覺得關鍵靠培育。這一代年輕人在10~20年後就是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能不能形成一代人的共同價值至關重要。西部計劃是一個很有效的途徑。我看過許多大學生志願者的日記,他們提到的最多的兩個詞是“被需要”和“感動”。他們接觸到基層,才有被需要的感覺,隨後調動起責任意識。這些志願者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在就業和創業之間,在國家需求和個人利益之間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許多志願者本身的事跡就很讓人感動,同時又在不斷收穫著感動,這就是一個財富。一個人的感動微不足道,一代人的感動就可能改變一個時代。要強調志願者的人格與心理素質
彭明榜(《中國青年》編輯部主任):
我們採訪時發現,去西部的大多數志願者表現都很好,但也出現了水土不服、覺得不被重視、心理有落差等問題,這是招募過程中難免存在的問題。
我覺得從維護西部志願者這一品牌形象的角度考慮,招募的標準還要更高、更嚴格。西部志願者中大部分是大學生,基本技能應該沒有問題,但每個人的動機和自身的心態很值得重視。目前這些志願者大部分都是在城市裏讀大學,即使是從農村考上的,無論從他父母還是從他自身考慮,腦袋裏大都認為讀了大學就是要跳出農門,再到西部服務似乎就是沒有跳出。除了那些真正出於奉獻的人不會有心理失落外,對於有些好不容易跳出農門的大學生而言,他們主觀上是不太願意再回到西部落後地區去的。對於那些只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或進行精神體驗的人而言,就很容易産生失落。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心理上的失落會直接影響他們工作的表現,也會影響志願者的形象。所以在今後的招募過程中,學習成績和技能只是一個方面,動機和心態更值得關注。在培訓過程中,要提前給他們講明困難,敲響思想警鐘。培訓應該多從人生價值的角度對他們進行關懷。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每個大學生都會感覺到,但是體現在志願者身上尤為甚。他們抱著一腔熱血到西部去,但是去了以後有的發現似乎沒有“用武之地”。所以對他們應該重新定義“人才觀”。這個“人才觀”不是東部的“人才觀”,而是西部的。著眼于發展 著力於建設
王雪峰(共青團中央青年志願者工作部部長、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我覺得最重要的機制建設就是為青年志願活動立法。目前已經有10個省市在這方面立法。從長遠來看,志願服務必須由國家立法,例如政府要承擔怎樣的責任,包括資金、政策等方面,具體到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在中國志願行動中處於怎樣的位置等等。志願服務還要進一步推進社會化運作,包括企業的義務權利、志願者參加志願服務的義務權利等,這些具體問題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不從立法制度上解決,我覺得將對整個志願服務事業發展産生巨大制約。從工作層面上講,除了現在做的包括西部計劃等是政府撥款項目,其他很多需要我們發揮中國志願者協會的社團作用,到社會上去籌集資金。但從長遠發展,建立一個有效籌集資金的機制才是根本之道。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非常重要。現在西部志願者服務期滿了都有獎,一年獲銅獎,兩年獲銀獎,兩年做得最好的獲金獎,服務滿200小時獲服務獎。但這還都是精神獎勵。
有的大學採取的措施比較有效,如復旦大學的政策就是,如果你得了金獎,直接保送讀博士;獲銀獎可得到5000~10000元的獎勵。更為關鍵的是,志願者服務期滿後的就業問題,成為我們高度關注的一個話題。雖然我們沒有承諾要解決志願者的就業,但是我們不能不管。尤其是如果很大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沒有得到很好解決,那將形不成良性循環,對下一輪的招募包括社會對這個項目的評價等,都會帶來負面影響。志願服務機制的建設,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政府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我們已經爭取到了一些優惠政策。比如,服務期滿後,志願者如果在西部地區考公務員將加分,考研究生也加分等。目前的情況是,政策雖然有,但有些地方兌現得比較少。所以我們必須把已經爭取到的政策落實到位,同時還需要爭取更多的能夠激勵青年大學生參與志願服務的新政策。長效機制要內外協力
丁元竹(國家發改委宏觀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大學志願服務與福利研究中心主任):
志願服務走到今天確實需要建立一個外部機制和內部機制。先談外部機制。首先,要推動社會更多的人去認知。現在國際上志願服務比較發達的地區,一個是歐洲,一個是北美。以美國的志願服務為例,為什麼美國的志願服務精神那麼發達呢?我認為這與美國的文化有很大關係。美國是先有社會後有國家,歐洲人踏足北美以後先劃地,一個人耕地還很容易,但是如果要想辦學校、醫院、圖書館等大的公共設施就很難了。於是大家就捐時間、捐錢、捐勞動一起做,久而久之形成了美國的文化精髓,即慈善精神和志願精神。去年全美做了一個調查,美國18歲以上的人有44%每年都做志願服務,平均時間在220~240小時,志願者貢獻的時間折合成美元是2700億美元,比政府投入的社會保障資金還高。去年美國慈善捐贈7000億美元,這兩項加在一起有近1萬億美元。
其次,要推動政府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許多國家都為志願者、志願服務立法,規定有關單位、部門使用志願者的義務。美國的勞動法規定任何組織使用志願者必須為志願者上保險,這就為志願者解除了後顧之憂。志願者是不要報酬的,但最起碼要保障他們的生活。運作志願服務這樣龐大的項目是需要項目費用的。經費來源各個國家有所不同,英國志願服務70%的錢來源於政府撥款,美國則主要來源於慈善捐獻以及私人基金會和合作基金會,不到30%來自政府。我國志願服務的資金短缺是個大問題。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是由國家撥款,其他很多志願服務沒有撥款。如何提供更全面的志願服務,政府要有總的考慮,或通過設立新的義工、慈善法來保護志願行為,或通過稅收的方式讓其他機構來捐贈,以及建立相應的基金會等。企業在志願服務中也要發揮大的作用。西方流行一個概念,就是企業公民。毫無疑問企業根本目標是盈利,但也有社會責任。其一是保證自己産品質量的社會責任;其二是要讓自己的員工參加志願服務。這在歐美國家非常普遍。殼牌、微軟等知名企業都有讓自己的員工去做志願者的規定,而我國企業這樣規定的非常少。
再談內部機制。首先是對志願者的激勵機制。志願服務和就業是兩回事。美國朗訊公司的副總裁曾經對我説,他管理朗訊在亞太地區的上千名員工,按其績效或升遷或降職,非常容易。可是輪到他管理5名志願者時,就非常難了。錢少了不幹,錢多了又違反志願服務的原則。怎麼用這麼少的錢去激勵人做好事情,需要絞盡腦汁。怎樣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制,是志願服務非常重要的一環。再有就是對志願者的培訓問題。在美國、韓國的大學裏有一門課程,叫服務學習。我們的孩子從上小學開始週一到週五上學,週六、週日要上各類輔導班,沒有接觸社會的更多機會。而國外的服務學習這門課,是要求在規定的時間裏你要到一個企業或社區去服務,達到一定的時間才給你學分,沒這個學分不能畢業。在我國的教育體制中建立這樣的機制非常迫切。志願服務作為一項社會化活動,光憑志願者的主觀能動性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以機制建設來保障志願精神在我們的社會中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資料:中國青年志願者行動大事記
1993年12月19日
2萬餘名鐵路青年率先打起了“青年志願者”的旗幟,在京廣鐵路沿線開展為旅客送溫暖志願服務。中國青年志願者行動自此全面開展。
1994年1月
青年志願者“一助一”長期結對服務計劃開始實施。目前,全國“一助一”結對已超過250萬對。
1994年12月5日
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成立,胡錦濤同志發來賀信。自1994年至今,各地數百萬青年志願者為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APEC上海會議、第九屆全國運動會等多個國內、國際大型活動提供了優質高效的服務。 1995年
社區青年志願者服務站創建工作開始試點。目前,全國已建成多種模式的服務站和服務基地89000多個。
1996年
中國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劃試點,1998年全面實施,迄今累計選派了15000多名志願者到中西部地區的225個貧困縣從事每期半年到兩年志願服務工作。
1999年6月
“保護母親河”青年志願者綠色行動營計劃實施。
1999年9月
廣東省通過國內第一部青年志願服務條例。迄今全國已有5省5市為志願服務立法。
2000年5月
中國青年志願者社區發展計劃全面實施。
2002年3月
中國青年志願者海外服務計劃正式啟動,面向全國公開招募志願者,赴老撾從事語言教育、計算機培訓、醫療衛生等方面的志願服務。
2003年4月至6月
面對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各級共青團和青年志願者組織動員了1200多萬人次的青年志願者開展為一線醫護人員捐贈愛心包、熱線諮詢等志願服務。
2003年6月
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全面啟動,迄今已有2萬多名大學生參與這項計劃。
2004年9月
“愛心助成長”志願服務計劃啟動。
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
組織實施“中國青年志願者醫療扶貧萬里長征”活動。
2005年2月
中國第一支參與印度洋海嘯災後重建的志願者隊伍───中國青年志願者赴泰國救援服務隊,赴泰國普吉島等地開展水下打撈救援服務。
責編:春天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