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日研所專家:著眼大局 加強中日經濟合作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27日 09:58)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員 張季風

  近年來日本對華政策的消極面逐步凸現,在包括歷史問題在內的一系列問題上採取錯誤的態度和做法,深深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使中日關係出現複雜局面。出現這種複雜的局面是我們所不願意看到的,但是,情況越是複雜,我們越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從改革開放的大局和我國的總體戰略出發,克服各種困難,維護和促進中日經濟關係的健康發展。

  一、中日經濟合作的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日本一直是中國重要的貿易夥伴和主要直接投資國,同時又是中國政府間資金合作的主要夥伴。到2003年為止,日本是我國連續11年的最大貿易夥伴,中國是日本的第二大貿易夥伴。2004年歐盟和美國分別上升為中國第一和第二大貿易夥伴,而日本下降為第三大貿易夥伴。相反,中國取代美國,成為日本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儘管位次發生變化,但日本對中國來説,仍然是很重要的經濟合作夥伴。30多年來,中日兩國進行了全方位的經濟合作,特別是雙邊貿易、直接投資以及政府間資金合作構成了中日經濟合作的三大支柱。

  第一,雙邊貿易。中日雙邊貿易額,1972年僅為10億美元,1981年超過100億美元,2002年超過1000億美元。2004年更高達1679億美元,比1972年增長167倍。2004年我國對日貿易與2003年同比增長25.7%。其中對日出口735.1億美元,增長23.7%;自日進口943.7億美元,增長27.3%。2004年,對歐盟、對美、對日貿易分別佔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5.4%、14.7%和14.5%,可見,歐、美、日三足鼎立,日本佔其一。與此同時,日本對華貿易佔日本對外貿易總額的比例也已經達到16.5%。進入2005年以來,對日貿易仍然持續增長,前兩個月中日貿易總額達245.5億美元,同比增長10.5%,其中對日出口為113.3億美元,增幅達21.0%。據有關部門預測,2005年中日貿易額可望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

  第二,直接投資。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始於1979年,當時僅為1400萬美元。此後形成了三個高潮,第一個高潮是80年代初對經濟特區的投資;第二個高潮出現于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投資波及到整個沿海一帶;第三個高潮出現在2000年以後,其背景是中國加入WTO、申奧成功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2004年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實際到位金額達54.5億美元,佔當年我國吸收外資總量的9%。到2004年底日本累計對華直接投資實際到位金額達461億美元,約佔我國引進外資總量的9%左右,超過歐盟25國對華累計直接投資的總和。另外,中日在生産領域分工合作進展也非常迅速,這種進展不僅體現于數量上的變化,也體現于質量上的變化。80年代以加工貿易為主,90年代開始向電器、電子和機械行業發展,現在又擴展到信息通信産業和汽車産業。近年來,我國企業開始實行“走出去”戰略,“三九”集團和海爾集團、海信集團等開始向日本國內進行直接投資,在日本設立了銷售公司。中國對日直接投資仍處於起步階段,投資額也很小,但這畢竟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第三,政府間資金合作。亦即日本對華ODA,包括對華日元貸款、無償援助和技術合作。其中日元貸款規模最大,從1979年到現在,累計總額已超過3萬億日元,約佔中國接受外國政府貸款總額的一半左右。日元貸款援建項目均為規模大、週期長、技術要求高和施工難度大的基礎項目。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建設資金嚴重短缺、技術落後的情況下,日本政府的ODA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日本對華ODA一方面支援了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和經濟建設,增進了國民感情;另一方面也為日本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更多機會,促進了雙方的經濟合作。

  綜觀30多年來的中日雙邊經濟合作的歷史,雖然也出現了“東芝事件”、“兩商社事件”、日方對華個別農産品設限,以及日方抱怨中國相關法律、規章變化無常、對知識産權重視不夠、投資環境不穩定等各種摩擦和困難,但主流是好的。

  二、中日經濟合作的互補性

  迄今為止,中日經濟合作之所以取得了如此順利的發展,當然有多種原因。但最關鍵的原因在於中日經濟合作存在很強的互補性,而且在互補性的基礎上,兩國長期的經濟合作已經進入市場化軌道,並且形成了貿易、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機制。

  第一,中日經貿合作的互補性。中日之間處於不同發展階段,日本經濟已經進入成熟階段,有雄厚的資金和先進的技術,但缺少資源和市場,勞動力成本、生産成本高;而中國正處於發展和上升階段,擁有豐富的勞動力和相對比較豐富的資源,特別是擁有廣闊的市場,但缺少資金和技術。中日之間存在著更多的互補性,只是在少數領域存在競爭。通過對美國市場上中日兩國出口工業産品的相互重疊程度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在美國市場上,雖然中國與日本存在競爭關係的産品品種正在增多,但從金額上來看,也只有20%左右。如果考慮到我國出口産品大路貨(附加價值較低)産品較多、而且出口産品中的進口零部件較多等因素,兩國的競爭度僅為10%左右。

  第二,雙邊的經貿合作已經進入市場軌道。中日經過30多年的經濟合作,雙方的業務部門已經建立起相互信賴的關係,市場這一“看不見的手”發揮重要作用,而經濟外因素對經濟合作的負面影響局限在一定範圍之內。這也正是在“政冷”的情況下,“經熱”得以長期存續的理由之一。

  第三,中日經貿合作的內在互動機制。在長期的經濟合作中,形成了“投資與貿易相互促進”的內在的良性循環機制。這種機制有效地促進了迄今為止中日經貿關係的健康發展。值得關注的是,在中日之間的互動機制中,90年代以前日本因素的作用大一些,90年代以後,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中國因素的作用開始增強。中國經濟對日本經濟復蘇的拉動作用越來越大。

  三、中日經濟合作的雙贏性

  中日兩國經濟合作的健康發展,給中日雙方都帶來了巨大利益,是互惠和雙贏的。

  首先,中日雙邊貿易對雙方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長期以來,日本一直是中國最重要的出口市場之一。中日貿易額佔中國貿易總額的比例最高年份高達20%左右。對日貿易的不斷擴大,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而中日貿易對日本經濟復蘇的作用也非常明顯。從1990年到2003年日本出口增加值的44%來自中國,如果加上香港達到56%。中國經濟的增長不會給日本帶來威脅,而只能帶來好處,這種認識已經在日本各界基本達成共識。

  第二,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的擴大。這不僅為中國帶來資金,也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現代化管理經驗,提升了我國産品的技術含量和産品質量,提高了我國産品的國際競爭力。中國大量引進日本技術設備促進了我國産業裝備的現代化和技術進步,而日本對中國的技術輸出,則延長了日本産品技術的生命週期,獲得了豐厚的利益。

  第三,日本在中國大量投資設廠。這給日本國內過剩資金找到了良好的出路,不僅獲得了豐厚的回報,也促進了日本的産業結構升級;另一方面也擴大了中國的就業和居民收入。目前,在日資(包括中日合資企業)的就業人員已經超過100萬人,與這些企業相關的配套、服務、流通企業就業人員則更多。

  第四,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日之間雙邊的經濟交往已經與世界經濟和區域經濟融為一體。90年代以來,外資企業的出口貢獻率一直很高,佔中國對外出口的一半左右,2004年佔57.4%。估計2萬多家在華日資企業生産的産品中,也至少有5成以上出口,不僅返銷日本,同時也出口到歐美地區。這帶來了雙重效果:其一是日本通過中國“迂迴”擴大對美、對歐貿易;其二是我國也在同日本的合作中擴大了對美、對歐出口。可以説,現在的中日經濟關係已經遠遠超越了兩國的範圍,對雙邊,乃至多邊經濟合作都將産生連帶效應。

  第五,中國質優價廉的大眾消費品大量出口日本,對緩解日本經濟蕭條和社會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長期蕭條,特別是1998年以後失業率不斷攀升,失業人口已經超過300萬人,致使低收入者和無收入者急劇增加。中國的廉價商品進入日本市場,大大減輕了無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生活壓力,對於他們度過難關起到積極作用。目前,日本市場上的中低檔服裝、相當多的家用電器絕大部分來自於中國。當然,“中國造”的日本品牌商品在中國市場也比比皆是。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格局下,各國經濟都緊密地融合在一起。特別是中日兩國之間的經濟依存度已經很高,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絕大多數“日貨”當中,已經有相當部分的“國貨”成分。因為大多數“日貨”,如汽車、家電等是由中日合資企業生産的,産品當中既有日本的技術,也包含中國員工的智慧和辛勤汗水。即使是從日本進口的純“日貨”,其原材料、或零部件也可能是從中國進口的。甚至有許多“國貨”或從其他國家進口的産品也可能利用了日本的技術。從這種意義上説,純粹的“日貨”幾乎不存在。抵制“日貨”,將會使日本經濟遭受損失,但同時我國經濟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四、把握機遇,繼續加強中日經濟合作

  中日經貿關係是中日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日關係的基礎。中日經濟合作具有雙贏效果、符合兩國的共同利益。雙方的利益交融已經到了密不可分的程度,我們沒有理由不去維護它,特別是在複雜的情況下,更應當從我國的長期發展戰略高度出發,繼續發展同日本的經濟合作和睦鄰友好關係。中國一切問題的解決,最終將取決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理所當然,中日之間的恩恩怨怨的最終解決,也將取決於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眾所週知,日本經歷了90年代以來的長期經濟蕭條期,目前正在走向復蘇。日本在資金、人才和技術等促進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方面優勢並沒有喪失。日本的世界第二位經濟大國、第一金融大國、債權大國的地位並沒有發生變化。日本個人金融資産1400萬億日元,外匯儲備8500多億美元,為世界之最。而且,日本擁有從應用技術到高端技術的各種層次的先進技術,製造業技術在世界上仍遙遙領先。日本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具有明顯的優勢,雙方比較優勢並存,互補關係將長期存在。90年代日本經濟陷入蕭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近因來看,最大問題是需求不足。日本經濟早已經進入成熟階段,個人消費和公共需求都開始進入停滯狀態。在未開發出足以引起消費革命的人氣商品的情況下,擴大個人消費的可能性極小。而越來越深刻的少子、老齡化又將進一步阻礙個人消費的擴大。目前,通過財政手段、金融手段來刺激經濟的餘地越來越小。因此,擴大對外出口成為維持經濟復蘇的主要動力。現在,中國(含香港)已經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從長期著眼,中國經濟對日本經濟的拉動作用不僅是巨大的,而且還是長期的。日本為保持持續復蘇勢頭,必然要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未來中日貿易的持續擴大不可避免。

  從日本企業來看,由於經濟長期蕭條、市場疲軟,使企業投資和發展受到空間限制,在國內已經失去競爭力的産業或企業不得不向海外轉移。目前,日本製造業在海外的生産據點的銷售額僅佔製造業銷售總額的12%,與美國的25%相比相差甚遠。對華直接投資,近幾年發展雖然很快,但僅佔日本對外直接投資比重的10%左右,潛力仍然很大。中國市場潛力巨大,可為日本企業施展能力提供巨大空間。連續幾年以來,日本希望向海外投資的大企業中,70%以上首選中國,這種趨勢恐怕今後只能越來越強烈。日本對華投資的前景,十分廣闊。另外,中國加入WTO後,將逐步放鬆“禁入”規制,包括日本證券商等在內的機構投資者正在躍躍欲試。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日本對中國資本市場的投資將會出現突破性進展。

  黨的16大已經明確提出我國將在2020年前後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國內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人均GDP將超過3000美元,達到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和親善的睦鄰環境,加強中日經濟合作對於確保和延長我國戰略機遇期、推動區域經濟合作具有重要意義。事實證明,中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日本的合作,而日本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的合作。日本經濟早已進入成熟期,充其量也只能處於低速“巡航”狀態,而我國仍正處於發展階段,正處於高速上升階段。假如説中日經貿合作將給雙方帶來同樣的實際利益,那麼從邊際效益來看,中國的利益將遠大於日方所獲利益。目前,中國經濟對日本經濟的持續復蘇的促進作用正在日益增大,日本對中國經濟和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也日益增大。我們應充分抓住這一機遇,在參與國際競爭的同時,加強對日經濟合作,特別是要加強兩國在高端技術和節能技術等領域的合作,以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力。通過加強經濟合作,來促進政治、外交以及國民感情等方面矛盾的緩解。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

責編:復蘇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