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焦點訪談]連戰開始大陸之行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26日 18:39)

    進入[焦點訪談]>>



  CCTV.com消息(焦點訪談):26日16時40分,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團抵達南京祿口國際機場,開始了備受各界高度關注為期八天的大陸之行。

  今天上午10點50分,連戰一行150人從台北桃園機場出發,經香港前往大陸。他率領的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主要成員包括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吳伯雄、林澄枝,秘書長林豐正等國民黨黨務主管及連戰家人。

  連戰出發前曾表示,希望藉此機會與大陸領導人就台灣福祉、利益及兩岸交流等議題交換意見。他還特別強調,此行抱持的態度就是期待擺脫歷史糾纏,兩岸共同努力,開創未來兩岸互動關係。

  連戰自幼離開大陸,此前他曾多次在台灣媒體上表示要訪問大陸,但因為島內政治等多種因素影響始終未能如願。這次連戰衝破阻力前往大陸,台灣問題專家徐博東表示意義非常重大,是國共兩黨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有利於消除歷史恩怨面向未來。



  連戰訪問大陸在海峽兩岸民眾中間也引起了高度重視。台灣最新民意調查顯示,贊成連戰和宋楚瑜訪問大陸的民眾比例超過40%,20%的人不贊成,多數民眾認為對話有助於兩岸關係的緩和。大陸方面,據中國社會調查所發佈的最新民意調查,96%的受訪者對連戰的來訪表示歡迎。在大陸的臺商也紛紛表示歡迎,認為此舉開啟了一扇“溝通的門”。

  按照日程安排,連戰將於4月26日至5月3日到南京、北京、西安、上海參觀訪問。訪問期間,連戰將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會面,這將是60年來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正式對話。

  [詳細內容]

  主持人(翟樹傑):今天眾多媒體都把目光集中在了古城南京。應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的邀請,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先生今天下午抵達南京。這是中國國民黨主席自1949年以來第一次踏上祖國大陸。

  解説:連戰率領的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主要成員包括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吳國熊、林承志,秘書長林峰正等國民黨黨務主管及連戰家人,隨行人員共計150人。到達南京機場後,連戰發表了講話。

  連戰(中國國民黨主席):今天看到大家,實在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但是對我們來講,我們很高興終於讓我們進行了歷史性的第一步訪問。

  解説:連戰一行是今天上午11點15分乘坐港龍KA487航班先到香港後,再轉乘東方航空公司的MU502航班達到大陸之行的第一站南京的。

  離開南京路口機場之後,連戰一行將到達南京金陵飯店。金陵飯店是南京最早的一家五星級賓館,為做好這次接待工作,賓館在此之前進行了週密細緻的準備。

  陳孟超(南京金陵飯店市場銷售總監):我們主要重點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考慮到他的飲食,第二是考慮到他的一些住的情況。比如説飲食,我們今天是江蘇省委宴請連戰主席的一個主要的宴會場地,我們會重點考慮我們的金陵菜食,再加上一些台灣的特色的一些小吃。在住宿方面,我們主要提供了24小時管家的服務,介紹一個有經驗的服務員,了解主席的一些日常的起居,關注他在住店期間的每一分、每一秒。我們這樣做主要是讓他們感覺到祖國大陸和台灣是一家,讓連戰主席這一行有一個回家的感覺。

  解説:從今天起,連戰一行在大陸將進行為期8天的訪問。按照日程安排,4月27號上午,訪問團首先在南京拜謁中山陵;28號前往北京;29號上午連戰將在北京大學發表演講;當天下午,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會見;30號,訪問團抵達西安,連戰會到兒時就讀的後宰門小學;5月1號上午,連戰一家到清涼寺祭拜祖母后飛往上海,在上海訪問團停留兩天;5月3號從上海返回台灣。其中在西安的活動安排和連戰先生的個人經歷緊密相關。

  彭維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連戰先生他是抗戰期間,1936年的8月出生在陜西西安市的,他的孩童時代是在那裏度過的,他也是在西安市的後宰門小學,原來叫北新街小學,在那兒念的書的。

  記者:實際上他到西安去是為了了卻一樁心願?

  彭維學:對。從歷史的角度講,因為他很早以前在上世紀90年代初他就表示過意願,要回西安把他的祖母的骨灰迎回到台灣,和他的祖父連橫先生合葬在一塊。但這個願望一直沒有實現,今天,也就是説他此次訪問大陸,訪問西安的過程中,至少滿足了他祭拜祖母的願望。

  解説:2000年6月,連戰正式當選為中國國民黨主席。從離開大陸至今,60年過去了,在過去的日子裏,他多次公開表示要訪問大陸,但因為島內政治等諸多因素影響,始終未能成行。這次終於如願以償。

  彭維學:認同中華民族,主張“一個中國”原則,這是連戰先生此次能夠來大陸的一個很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礎。我們大陸講過不管是任何人,什麼人,什麼政黨,只要他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只要他認同,承認九二共識,那麼我們都歡迎他來大陸參訪,我們都願意就兩岸關係發展和和睦統一與他們交換意見。

  連戰先生能來的話,首先他過去一直,他從來沒變過的就是他認同“一個中國”的原則,認同“九二共識”。

  徐博東(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還有一種民意在背後對他支撐。他看準了目前台灣島內的民意主流是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特別是前不久的江丙坤訪問大陸之後,民眾反映非常熱烈,多數民眾都認為有助於兩岸關係的緩和,認為國民黨這樣做是對的。儘管民進黨採取法律手段想打壓,來迫害江丙坤,但是民眾並不是這樣看的。所以連戰敢於訪問大陸,也是看準了民意的主流,這個可以説叫做社會民意基礎。

  解説:目前,台灣島內政治力量主要分為“泛藍”和“泛綠”兩大陣營。“泛藍”陣營包括國民黨和從國民黨分化出去的新黨新民黨等,因國民黨黨旗以藍色為底而得名。民進黨屬於“泛綠”陣營,因民進黨黨旗的底色是綠色而得名。通常認為“泛綠”陣營認同“台獨”觀點,“泛藍”陣營則堅持反對“台獨”。

  國民黨主席連戰不顧阻力與今天上午11點15分離開台灣前往大陸。台灣民眾對此行的看法到底如何,我們打電話連線了當時正在中正機場採訪的本台駐台灣記者陳曉梅。

  記者陳曉梅:據我們當時在機場隨機碰到的一些民眾,大部分人都是表示是一種支持的態度,而且認為連戰這次出訪肯定會對兩岸,特別是對台灣的穩定,會有一些積極的促進作用。這是他們一個普遍的看法。

  島內最近有一個最新的民意調查顯示,説是贊成連戰和宋楚瑜訪問大陸的民眾比例超過40%,不贊成是的是20%,贊成的明顯高過反對的。

  解説:儘管台灣少數台獨分子反對,但是連戰仍然如約成行,這將是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60年後第一次正式握手。中國社會調查所發佈的最新民意調查顯示,在大陸方面有96%的受訪者對連戰的來訪表示歡迎。

  市民:我們覺得不管是在野黨還是執政黨,任何人來訪都是歡迎的,大陸民眾應該是。畢竟我們都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同胞,我們都是應該歡迎的。

  市民:我是感覺就是跟台灣的關係本身就是我們中國民族內部的一些事情,但是在現實的操作中受到好多外界的干擾,所以這次連戰能夠衝破重重阻力來,我覺得對加強兩岸關係和更好地促進關係的理解,我覺得會有非常大的好處。

  何宗智(北京市民革黨員):我覺得連戰先生這次來訪,最大的好是破冰之旅。因為兩岸60年沒有什麼來往,特別是李登輝執政之後,兩岸關係弄得非常僵,他整個是逆著歷史潮流在動。那麼連戰先生能夠毅然決然地衝破重重阻力,這次能夠到大陸來,來的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作用。

  解説:這些年兩岸經濟文化合作逐步增強,許多臺胞在大陸投資經商,他們對連戰的大陸之行也十分支持,熱情期待。

  黃梅寸先生是土生土長的台灣本省人,他們家族在台灣生活已有209年的歷史。1993年他來到大陸投資做食品生意,至今已有12年。他説像他這樣既了解台灣,又了解大陸的臺商都希望海峽兩岸能夠有更多類似的交往。

  黃梅寸(臺商):我們的話説“百聞不如一見”,他親眼來看看,國內的建設是如何進步,同時他也來了解現在大陸老百姓的生活到底如何。所以對連戰先生也好,對於宋楚瑜先生也好,他們到大陸來參訪絕對是必要的。

  褚重民(臺商):對大陸來講,台灣來講的話,都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尤其是他來訪完了以後,我相信台灣有更多的人,高階層的人士會到大陸來訪問。等於説他開了一個門,這個門是一個溝通的門。

  解説:兩岸民眾都期望連戰之行能夠掀開國共兩黨關係的新篇章,更好地促進兩岸的交流與溝通。此前連戰先生曾公開表示,大陸自實施改革開放後,政治、經濟都有很大的變化,他希望能夠借此機會了解大陸的發展情形,對於大陸領導人就台灣福祉、利益及兩岸交流等議題交換意見。

  徐博東:我想這個意義就在它,中國有句話叫做“一笑泯恩仇”。60年沒有接觸了,通過這樣的高層接觸,過去國共兩黨的恩恩怨怨就此一筆勾銷,這本身意義非常重大,這在國共兩黨歷史上來説,應該是重大的一個事件。對於今後國共兩黨面對歷史的未來,消除歷史恩怨以後面向未來,共同為國家民族來打拼,按台灣的話來説,是有重大意義的。

  彭維學:連戰先生這次訪問大陸,有利於兩岸關係相互增進了解,一方面是我們通過連戰先生增加對台灣的了解,另一方面就是台灣民眾可以通過連戰這次訪問大陸,增加對大陸的了解。就像美國的媒體,他們也是這麼分析連戰先生訪問大陸,這將是兩岸關係的一個重大的突破,認為兩岸關係將開啟歷史的新局面。

  解説:這裡是坐落于江蘇省南京市的中山陵,他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整個建築群因山勢層層上升,氣勢宏偉。明天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先生一行將來到這裡拜謁中山陵。

  主持人:連戰的大陸之行受到了海峽兩岸同胞、華僑、華人以及世界各國人民的極大關注,這是緩和發展兩岸關係,加強兩岸交流這樣的島內主要民意和大陸務實、理性、積極、善意的對臺政策,促成了連戰率團來訪。這是兩黨關係史上的大事,也是1949年以來,兩岸關係發展的重大事件。它將有利地促進和推動兩岸的經濟、文化的交流。

責編:曉星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