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一生志在富民 費老辭別鄉土中國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26日 08:27)

  中國青年報消息:費老走了,帶著他一生志在富民的夢想。

  大師離去,滿懷著對鄉土中國的眷戀。

  費老走得很安詳。北京大學社會學系邱澤奇教授説:“我理解,這是因為,今天的中國已經不可逆轉地走上了富強和崛起的征程,而這正是費老從上個世紀30年代開始,就立志要研究和給出的‘藥方’。”

  邱教授是費孝通先生生前最後帶的幾個博士生之一。從1991年開始,邱教授就一直跟著費孝通在全國各地跑,八九十歲的費老惦記的還是如何幫助農民擺脫貧困走向富裕。

  邱澤奇教授説,費老的學術生涯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上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第二個階段是上世紀70年代以後。這兩個階段有一個共同的主題是:志在富民。費老志在富民研究的起點就是農村研究,他的社會學名著《江村經濟》、《鄉土中國》等巨著和長期的社會調查,印證著他一生都在關心中國農村和少數民族的經濟發展,關心農産品流通和農民增收問題,探索著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可行途徑,為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費老的志在富民研究是從他的家鄉“江村”開始的。“江村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在一個人多地少的農村地區,如何在保證農民基本生活的前提下,農民還有富餘的資金。也就是説,如何在農村找到一條小康之路。

  1936年的夏天,費孝通到江蘇省吳江縣廟港鄉開弦弓村進行了一個多月的調查,然後啟程赴英國留學。在去倫敦的船上,他把在開弦弓村調查的資料整理成篇,併為該村起了個學名叫“江村”。在英國留學期間,費孝通師從著名的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基。他撰寫的博士論文《江村經濟》,被認為是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國外許多大學的社會人類學系把它列為必讀參考書之一。在“江村”調查中,費老産生了一個想法:中國農村的基本問題,就是農民吃飯穿衣的問題,內憂外患使他們陷入極端貧困境地。當時的現實促使他産生了盡力使中國農民脫貧致富的使命感,也使他一生“志在富民”的追求更加堅定。他在以後的學術工作中,提出了農民溫飽的“小康水準”、“現代工業技術下鄉”、“鄉土工業重建”等問題和想法。費老畢生的研究,大都圍繞中國農民脫貧致富這個主題作的文章。

  費老學術生涯的第二個階段始於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以後,費老受中央的委託,重建中國社會學。費老選擇了三訪“江村”。正是這次研究,他發現了“小城鎮”問題。調查研究的地域也從家鄉的一個村,擴大到包括7大鎮、十幾個小鎮的吳江縣,再擴大到蘇南、江蘇全省及浙江、內蒙古乃至東北等地。

  其間,費老最有名的文章就是《小城鎮,大問題》,他主張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問題要以小城鎮為主,大中城市為輔。小城鎮小則三五萬人,大者也不超過10萬餘人。當然,大中城市也是需要的,但不宜多,佈局要合理。他主張把城鄉“三大差別”消滅在小城鎮裏。“中國正在走向富裕,費老可以放心地走了。”邱澤奇教授説。(記者 萬興亞)

責編:唐峰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