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西部大開發:産業撐起一片天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20日 09:29)

    專題:落實科學發展觀

  →→專題:落實科學發展觀

  人民日報消息:西部大開發實施5年來,西部各省區借大開發的“東風”闊步前進。2004年,西部地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7374億元,比上年增長12.7%,是西部大開發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

  相對於全國,西部仍感緊迫。西部人在思索:

  西部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千困難萬困難,不發展才是最大的困難;千道理萬道理,發展才是硬道理。”雲南省委一位領導説。

  西部最大的優勢是什麼?這裡有豐富的旅遊、文化、礦産和農牧業等資源。“資源為發展提供了基礎,中央為發展提供了機遇,現實為發展提供了空間。要發展,更要科學地發展……”

  産業開發,不忘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西部發展的願望很迫切,但他們堅持以人為本,注重生態、環保建設。

  在用地緊俏的防城港和北海,記者看到大片鬱鬱蔥蔥的紅樹林。紅樹林被譽為“海岸衛士”,廣西防城港市東灣和西灣有約6000畝野生紅樹林。1994年,華達公司在規劃區內取得了1000畝海域使用權,並在前期投入許多資金,開發效益可觀,但該區域內有大片紅樹林。幾經週折,1999年,市政府拍板:那1000畝海域改建紅樹林公園,供市民休閒,另外調整一塊海域給投資者作工業園區。

  銀灘是北海的一張名片。幾年前,景色宜人的銀灘附近豎起了30多座別墅,破壞天然海景,産生污染。“還銀灘于市民!”在民眾的期待中,市委市政府下定決心。近幾年,30多座別墅先後被拆除,2003年銀灘開始免費開放。當地老船工高永有説:“別墅拆掉了,種樹多了,遊客也多了。”如今北海所有景點、公園都免費開放,整個北海成了“沒有圍墻的公園”。

  滇池是昆明的“臉”,這張“臉”卻寫滿了“沉思”。昆明市民龔先生説:“1988年我在昆明上大學時,滇池有3個大游泳池,逢週末就人山人海。1992年後,滇池污染加重,水開始發黑髮臭,沒人敢游泳了!”

  痛定思痛,昆明全面治理滇池污染,經過三五年工夫已初見成效。今年2月,在雲南省人大會議上,19份人大代表建議中有5份涉及滇池治污。世居滇池邊的新河村村民楊福老人指著滇池的內湖草海説:“現在水裏還有藍藻味,其它怪味少了。今年有人開始下水游泳了。你看,紅嘴鷗也多起來了。”

  資源産業化,帶動農村富起來

  西部農村幅員廣闊。5年來,國家累計投入100多億元改善西部農村的生産生活條件。西部12個省區利用資源優勢,以産業開發帶動農民致富。

  欣賞西藏的風光照,許多人會以為是“假的”───天太藍了,雲太白了,山水輪廓太分明了……以拉薩為中心,輻射那曲、阿裏、林芝等地的西藏旅遊觀光區已經形成。2004年,西藏自治區接待遊客12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1.5%;旅遊總收入15億元,比上年增長44.2%。

  更可喜的是,去年西藏自治區2471戶農牧民參與旅遊經營,創造就業崗位29194個,總收入6796.9萬元,人均收入2328元。拉孜縣農民頓珠金巴辦了農家旅館,年收入10多萬元,穩定解決就業人員12名。普蘭縣巴嘎鄉康沙村共705人,過去單一經營牧業,生活不富裕。近些年,村民為遊客當嚮導、出租牦牛、出售特産,去年旅遊總收入80萬元,人均增收1135元。

  成都市錦江區紅砂村有2400多人,該村有種植花木的傳統。過去,這裡基礎差,一度成為“誰也不想要”的貧困村。2003年,四川省首屆花卉博覽會在紅砂村舉行。錦江區通過市場運作吸引了一批花卉種植、交易公司在此落戶,按照“川西民居”風格對農舍進行改造,推出集賞花、購花、休閒于一體的“花鄉農居”遊。如今,這裡每年吸引遊客過百萬,2004年該村人均純收入近6000元,比上年增加1000多元。

  2003年,紅砂村村民劉煥成投入2000多元,加上政府補貼的8000多元,在村裏較早辦起了“農家樂”。現在每年接待遊客1萬多,毛收入10萬元。劉煥成説:“環境好了,客人玩得開心,我們生活也舒心!”

  內蒙古的農牧業産業化催生了多家龍頭企業,輻射145萬農牧戶,佔農牧戶總數的41%。去年農牧民人均産業化經營純收入達820元,比上年增加120元,約佔全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33%。

  內蒙古涼城縣麥胡圖鎮前益村農民袁四娃,全家5口人。過去他家以種植為生,一年純收入不到1萬元。2001年,他抓住伊利、蒙牛兩大乳業公司擴張奶源基地的時機,籌資20多萬元飼養奶牛。目前,他家年純收入5萬多元,是2002年前的5倍。在內蒙古、青海等地,像袁四娃這樣從産業輻射中受益的農牧民越來越多。

   有序開發,改革創新,發展注重可持續

  雲貴川等西部省區,礦産資源種類多,儲量豐。以貴州為例,該省有42種礦産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十位。

  財富就在腳下,關鍵是如何開發。一度亂採濫挖之後,西部人清醒了:必須合理開發,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2004年1月12日,四川省道孚縣農戈山鉛鋅礦探礦權公開拍得1066萬元高價,創該省單宗探礦權拍賣成交價之最。過去,當地存在“先開發、後治理”、“先發展、後規範”的思想,無證開採、掠奪式開採現象比較普遍。“礦權實行拍賣後,勝出的多為有實力的業主。他們開採技術先進,減少了資源的浪費。競拍成本很高,他們特別珍惜開採機會,注意加強環保。否則,遭‘一票否決’後就賠慘了。”四川省國土資源廳礦産管理處處長田華光説。

  近年,西部在産業化過程中改革和創新也有很多“得意之筆”。

  在西安高新技術開發區,西安康鴻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耀強憑著一股創業的衝動和借來的2.6萬元,經過頑強的探索和堅持,如今在壓電陶瓷領域內扛起了民族自主科技品牌的大旗,總資産達1.6億元,擁有知識産權20多項,其中5項擁有國際專利。

  “有外國企業前來洽談合資,為了保持自主知識産權,我們還是拒絕了。”康鴻公司副總經理黃建華坦言,合資對企業眼前發展來講是有益的,能引進大量資金,儘快投入批量生産,但從長遠看,保有自主知識産權,是企業佔領國際市場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重慶長安福特汽車有限公司,以前每年研發投入不過幾十萬元,近4年共投入10多億元搞自主創新,要“造自己的車”!重慶力帆集團副總裁黃德明説,自主創新和專利技術保護關係企業的長遠發展,5年來該公司累計獲得授權專利2000多項。

  改革和創新的嘗試也出現在文化領域。2000年,在“日子過得還可以”的情況下,四川省新華書店開始整體轉制,職工轉換身份,取消幹部行政級別,全員競聘上崗。國有老店轉成以出版物經營為主業的四川新華發行集團,集團創立“文軒”和“時代新華”兩個連鎖經營品牌。短短4年,該集團凈資産從10億元增至15億元,年銷售收入從34.6億元增至50億元,利潤從7470萬元增至1.6億元。四川新華發行集團投資的西部出版物物流配送中心,預計今年6月竣工試運營,這將是國內新聞出版業規模最大的出版物物流配送中心。

責編:春天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