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落實科學發展觀
| |
| |
| |
CCTV.com消息(焦點訪談):以前人們常説“東北看遼寧,遼寧看瀋陽,瀋陽看鐵西”。最近幾年,歷史包袱較重的瀋陽市鐵西區,由於當地政府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振興觀,通過轉換機制,走上了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
從2002年開始,瀋陽市作出“東搬西建”決策,把部分老企業從鐵西區搬到經濟技術開發區,利用市區與郊區形成的地價差獲得資金,幫助老企業安置職工、轉換機制,技術改造,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瀋陽農機工業總公司從鐵西老城區搬走後,僅從地價差一項就拿到了2.4億元,這些資金分別用還欠職工工資、職工並軌、新廠房建設、技術改造。改造後,這個當初年産值不足6億元的企業一躍成為年産值15億元的大企業。而鐵西區政府也從土地置換中賺了9600 萬。現在,企業舊廠址已經成為繁華的傢具超市和住宅小區。
“東搬西建”工程不僅讓老企業走上了新型工業化道路,還為下崗職工提供了再就業機會,也為政府贏得了更多的改革資金,來做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美化居住環境等工作。 老工業基地的人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解讀和實踐著科學發展觀,謀求著經濟社會、城市鄉村、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詳細內容]
主持人(翟樹傑):各位觀眾大家好,歡迎收看今天的《焦點訪談》節目。
2003年10月,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提出了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戰略舉措。2004年3月,國務院全面部署啟動了振興東北的各項工作。當時《焦點訪談》欄目曾經製作播出過系列欄目《大東北》,從瀋陽鐵西區的三根100多米高的煙筒是去是留開始了我們的採訪。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今天,記者再次來到東北,而這次採訪依然還是從這三根煙筒説起。
|
解説:上次記者到達鐵西時,這三根煙囪還高高的聳立著,當時瀋陽市採納了一些人大代表的意見,認為它是老工業基地的標誌,應該保留。當記者一年後再來到這裡時,發現這三根煙囪卻再也找不到了。
何文江(瀋陽市人大代表):煙囪由於長時間運營,已經運營了八十多年了,在煙囪壁最厚的地方大概存有450公分的煙塵,這種存在式的污染一定要解決。
解説:原來為了環境不被繼續污染,這三根煙囪最終在2004年3月22號被推到。變化的不僅僅是這些。這是幾年前的鐵西,這是現在的鐵西(圖示),鐵西變了。遼寧是我國的老工業基地,遼寧的工業大部分集中在瀋陽,而瀋陽60%又集中在鐵西。煙囪曾經是鐵西作為老工業基地的核心標誌,它記錄了鐵西昔日的輝煌,也記錄了東北昔日的輝煌。作為新中國的工業搖籃,東北基本建成了涵蓋全面的工業體系,奠定了中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但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東北老工業基地落伍了,東北一度成為的全國下崗職工最多,全國困難企業和城市困難居民最集中的地區。
宋曉梧(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副主任):比如説在改革開放前,遼寧一個省的工業産值就比廣東要高兩倍左右,那麼到了2002年,東北三個省的産值加在一起,還不如廣東一個省的6%。怎麼樣能夠把東北地區的存量資産很好地發揮起來,把它自然資源很好地調動起來,實現整個地區之間的東西互動,共同協調發展。這是從全國範圍、度來看,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內容。可以説振興東北這個戰略的提出,也是我們(落實)科學發展觀一個具體措施。
張行湘(中共遼寧省委副書記、中共瀋陽市委書記):必須採取一個大的手術,來解決我們的觀念問題。
解説:瀋陽市委書記張行湘告訴記者,振興東北戰略提出後,瀋陽首先對自己的觀念進行了一個大手術。
張行湘:鐵西區過去的時候,就是煙囪林立、馬達轟鳴。在一定的條件下,我們剛剛建國,我們還沒有工業的時候,我們認為那是一種工業發展的象徵,一種工業文明。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資源浪費很大,污染很嚴重,這不是全面發展,這不是協調發展。
解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振興觀,是瀋陽這次觀念大手術的最大收穫。2002年,瀋陽市做出了東搬西建的決策,把部分老企業從鐵西區搬到了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區在郊區形成的地價差獲得資金,幫助老企業安置職工,轉換機制,技術改造。
記者(黃潔):老鐵西區有上千家的企業,但我們看到現在搬到新區的,大概有140家左右,當時怎麼決策誰搬?誰不搬呢?
陳國強(中共瀋陽鐵西區委副書記):當時搬遷企業,大體有這麼四個原則:污染嚴重的;企業在市場上産品沒有市場的;已經瀕臨倒閉的;還有就是需要擴大規模的;再一個就是影響我們區域規劃的。這四個原則歸納一點、一個理念:就是要使我們的企業和我們的社會可持續地發展。比如説那些污染嚴重的企業,我們把它其中搬到開發區,經過技術改造加工,變成無污染的企業,在那兒集中生産,從而改變我們地區的環境。
解説:瀋陽農機工業總公司由於産品沒有市場,有污染的同時還涉及影響規劃,被確定為第一家整體搬遷的企業。
記者:這裡是瀋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瀋陽農機工業總公司最終就搬到了這個地方。“東搬西建”究竟對這個當時危機重重的廠子意味著什麼呢?讓我們進去看一看。
于長深(瀋陽農機工業總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這個沙盤是按照(廠子)比例做的,這塊是匯豐(公司),汽車改裝,做一些礦業設備。這個是雙福(公司),三萬三千平方米。
記者:這些都是跟你們合資的是嗎?
于長深:都是合資的。
解説:“東搬西建”讓整個鐵西這一盤棋全活了,就拿瀋陽農機工業總公司來説,僅地價差這一項,他們就拿到了2.4億元,其中8000萬元拿來還清欠職工的錢,5000萬元完成了職工並軌,其餘的1.1億搞廠房建設、技術改造。舊體制舊機制隨著歷史欠賬的還清結束了。瀋陽農機工業總公司已經實現了當年搬遷,當年改造,當年投産,當年收益,這個當初年産值不足6億元的企業,一躍成為年産值15億元的大企業,職工的日子自然也好過多了。
瀋陽農機工業總公司職工:過去(工資)開二百多塊錢,現在一般都得開一千多塊錢。
瀋陽農機工業總公司職工:三險一金都給咱們上完了。
解説:全新的工廠也吸引來了諸多的投資者,對於和什麼樣的公司合資,鐵西人已經很挑剔了。
于長深:光引進資金不行,還得看技術,看有沒有技術作支撐。因為現在科學發展觀一定要牢固樹立,跟過去不一樣了。過去我們缺乏資金,企業很窮,你能拿一千萬進來,這下我馬上能做起來,我不想以後,就想眼下能不能行。過去是這個觀念,現在看來不行。我不僅要看眼下,更重要是看將來。
記者:我現在所在的這個地方,是瀋陽農機工業總公司,也就是瀋陽拖拉機廠原來的廠址,老廠房推平後,現在被一分為二,一部分蓋起了漂亮的住宅樓,另一部分建成了一個賣傢具的大型超市。
解説:這是個簡單的算術題,公司搬走後,政府對這裡進行了基礎改造,之後這片土地以3.36億元賣給了傢俱大超市和小區開發商。而當初支付給瀋陽農機工業總公司的地低價差價是2.4億元,最終鐵西區賺了96000萬。“東搬西建”工程不僅讓老企業煥發生機,還為下崗職工提供了再就業機會,也為政府贏得了更多的改革資金,來做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美化居住環境的工作。
鐵西群眾:下崗的基本上是,有願望,就是願意上班的都能上班了,現在。
鐵西群眾:環境是比以前好了,像以前來這邊,全是灰,現在空氣好多了。
宋曉梧:鐵西區對於老的工業企業集中的地方,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目前東北對於原來國有企業的改制和改革,大大加快了步伐。到現在來看東北三個省的失業率,2004年比2003年還有所降低,這是社會穩定的一個標誌,在加大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中,保持了社會穩定,而經濟發展速度東北三個省在全國來看,增幅都是最高的。
解説:2004年,東北三省國內生産總值同比增長12.3%,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8個百分點。全年糧食總産量增長15.3%,實際利用外資同比增長83.6%,增幅大大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在國家實施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推動下,東北地區改革、發展、穩定等方面出現了氣象。
解説:改造老工業基地,最終讓廣大群眾受益,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谷書記,救救我吧,我才19歲,我不想死”。2003年,鐵西區委書記谷春麗,收到了一名19歲的女孩劉淼的來信。劉淼患腎衰竭多年,長期靠輸血和血液透析維持生命,家人為了給她治病,賣掉了包括房子在內的所有能賣的東西。
劉淼:在我(病)最嚴重的時候,那時候朋友親戚都已經借過了,都不可能再借錢了。我媽媽跪著磕頭借的錢。
解説:掙紮在死亡線上的劉淼寫出了這封信,收到信後,鐵西區委、區政府立即向社會組織募捐,籌集來了15萬塊錢,替劉淼交上了換腎所需的費用,把劉淼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今年4月1日,鐵西區正式出臺了社會救助辦法,決定由政府出資,對貧困家庭的50種特殊情況進行救助。
記者:實施社會救助五十條,我們初步算一下,你們每年可能得拿出五個多億的資金,這筆錢從哪來?
陳國強:實話實説,過去我們鐵西財政收入只有四個多億,要想解決特殊群體中的特殊困難,也是很難的,經過這兩年大面積的改造,現在我們可以告訴你,到年底能突破二十個億,有了二十億的盤子,我們就可以砍出一塊來,解決特殊群體的特殊困難,以人為本。我們鐵西區有這麼一個口號,就是“搞好老工業基地,回報工人階級,幸福廣大農民”。
主持人:以前人們常説,“東北看遼寧,遼寧看瀋陽,瀋陽看鐵西”。所以落實科學發展觀,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採訪第一站,我們就選擇在了鐵西。在鐵西我們感受到了“東搬西建”所帶來的活力,聽到了劉淼這樣的動人故事。老工業基地的人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解讀和實踐著科學發展觀,而全國人民也在傾聽著東北振興的腳步。
好,感謝您收看今天的《焦點訪談》,我們下次節目再見。
責編:劉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