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原創] 為何成了“檢查攀比”?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14日 14:11)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專題:2005年兩會
“安全檢查6次,達標檢查5次,負擔檢查7次,命名檢查8次,計劃生育檢查4次,示範校檢查10次……最多時一個上午要接待10來個檢查團 。”兩會上,一位來自基層的人大代錶帶來了他所在鄉的年終檢查統計數字,對基層亂刮“檢查評比風”提出了批評。(3月13日重慶晚報)
名目繁多的檢查讓基層幹部疲於應付,叫苦不迭。許多所謂檢查其實是走形式、做樣子,甚至是借機到基層揩油。然而就是這種“假冒偽劣”的檢查,基層幹部還必須全程陪同,還要準備好煙好酒聯絡感情──因為陪同是否到位、招待是否滿意,實際上已成為評比的標準。基層幹部對檢查的氾濫嘖有煩言,抱怨精力全花在接待檢查上,還有多少時間真正用於工作?
檢查太多太濫之所以成了老毛病,原因是在上級部門看來,檢查就是工作。這種“工作觀”,不僅導致了檢查的氾濫成災,而且透露了檢查氾濫成災更深刻的背景,這就是“檢查評比”實際上已異化為“檢查攀比”。下基層檢查被上級部門當成了“政績”,檢查越多,“政績”越大。一事當頭,首先想的是如何造聲勢。轟轟烈烈“檢”過了,熱熱鬧鬧“查”過了,誰還能説他尸位素餐呢? 至於這種檢查有無實效,那是不管的。眾多部門競相以檢查顯示“政績”,基層自然深受其害了。
檢查評比徒有其名已令基層不堪其擾,而徒有其名的檢查評比一旦異化為“政績攀比”,基層的負擔更是與日俱增。“政績攀比”走的當然是形式主義的老路,搞的就是花拳繡腿。形式主義害莫大焉──這話早已耳熟能詳,甚至連搞形式主義的人把它時時挂在嘴上。但為什麼這害莫大焉的東西,偏偏就成了“臭豆腐”──聞著雖臭,吃著卻香?這或許是比形式主義本身更發人深省,更值得警惕的。
剎住“檢查評比風”,首先要剎住“檢查攀比風”。怎麼剎?靠機制。這個機制,就是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如果這個評價體系缺失,評價一個部門政績如何,還是取決於包括下基層檢查了多少次在內的花拳繡腿的“臺賬”,那麼“檢查攀比”還是會攀比下去的。(作者:奚旭初)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 進入網評天下論壇 發現更多精彩話題
責編:劉英來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