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新聞分析: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汽車視角”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13日 19:25)

    專題:2005年兩會

  新華社北京3月13日電(記者 南辰) 在北京的出租車上與司機聊些兩會的話題總會讓人有些“意外”的收穫。幾天前,記者與一位“的哥”在車上閒聊時,這位師傅快言快語地説道:“和諧社會?在我們看,就是份錢別定那麼黑,把國家法定節假日的份錢給我們免掉!”

  與專家學者和兩會代表、委員們對和諧社會在宏觀、學術層面上的探討截然不同,一位普通“的哥”對和諧社會的理解顯然既簡單又微觀。但平心而論,普通百姓對和諧社會的這種直白、具體的理解和渴求,卻又是實實在在構成和諧社會的基石。

  在記者看來,這位“的哥”的渴望其實也僅僅是構成汽車社會和諧要素的一小部分。由於近幾年,我國汽車尤其是私家車保有量持續高速猛增,汽車與人們生活的聯絡越來越緊密。當我們探討如何構建和諧社會的時候,已經不能將我們的社會與汽車割裂開。毫不誇張地説,汽車社會的和諧度直接關係到整個社會的和諧度,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有“汽車視角”。

  拿剛剛過去的2004年來説,無論是“南二環奧拓撞人案”引發的“機動車負全責”大討論,還是引發消費者廣泛質疑的“人保車險免賠風波”,汽車社會一次又一次的陣痛都折射出了和諧要素的欠缺。

  專家預計,我國汽車需求量有可能在2005年達到590萬輛,到2010年將超過1000萬輛,2020年將有望達到1700萬輛。反思近期我國汽車社會遭遇的一次次不和諧陣痛,凸顯出的是,我國雖然已經從汽車保有量上快速邁過了汽車社會的門檻,但在配套法律法規、工作方法、思維意識等很多方面,我們卻依然站在汽車社會的門檻之外。這種“汽車視角”的欠缺,造成了汽車與人的不和諧、汽車與法規的不和諧、汽車與社會的不和諧、汽車與環境的不和諧、汽車與能源的不和諧、汽車與道路和停車場的不和諧、汽車與城市規劃的不和諧等等。

  例如,隨著“3?15”臨近,可以預計即將被放大的一個不和諧就是汽車消費者的維權問題。由於汽車三包法規的長期缺位,我國汽車消費者應有的正當權益長期得不到保護。很多消費者投訴無門,與廠家的關係劍拔弩張,甚至不惜用砸車這樣的“極端手段”引起媒體的關注,這種不和諧完全是因為汽車社會的配套法規不健全逼出來的,對此,管理者和廠家都應當自我反省。

  再拿一拖再拖,至今仍在“擇機出臺”的燃油稅來説,這項各方翹首企盼的改革無疑非常有利於汽車與能源的和諧、汽車與環境的和諧。但是久拖之下,國際油價一路飚升,哪去尋降的空間;同時,國內汽車保有量瘋狂增長,“時機”在何處?

  記者認為,汽車社會的和諧是全社會和諧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汽車社會的和諧急需全面發揮國家各項法規政策的引導和調控作用。如果説以前國家在這方面的調控集中在汽車生産領域,例如制定新的汽車産業政策、《構成整車特徵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等等,那麼未來,這種引導和調控必須更多地滲透到汽車的使用、消費和流通領域。伴隨汽車保有量的高速膨脹,我們對未來汽車社會的種種不和諧應當未雨綢繆、超前調節,絕不能消極等待、被動調節。

責編:復蘇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