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工黨:推進農業信息化 促進解決三農問題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9日 10:44)
專題:2005年兩會
信息貧困是當前“三農”問題中的大問題。在我國信息化進程中,廣大農民是最迫切需要得到信息支持的弱勢群體。為此,農工黨中央在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期間提交了“關於推進農業信息化,促進解決‘三農’問題”的提案。提案指出,各級政府應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統籌城鄉發展,採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強農業,支持農業,保護農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農業信息化是必須著力解決的一大關鍵問題。
農工黨中央的提案認為,過去幾十年信息技術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得到了廣泛應用,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倍增效應。但我國在信息時代,還有一些地區、一部分人,因為缺乏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流而思維貧乏,生活在相對封閉、貧窮的信息死角。農民“信息貧困”造成的城鄉數字鴻溝,是造成城鄉貧富差距拉大、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的重要原因,也是影響我國統籌城鄉發展、社會協調進步的重大政治問題。
近年來,我國城市信息化進展較快,但農村信息化步伐卻明顯滯後。例如:北京市民上網率已超過28%,而全國農民上網率還不到0.3%;全國城市電話普及率近40%,而農村普及率不到11%,目前全國還有近7萬個行政村沒有通電話。河北省某縣共有34萬人、2053個自然村,各類微機僅有3000多臺,其中包括各級部門和單位捐助貧困地區的二手機,型號陳舊。這些微機主要集中在黨政機關和學校,黨政機關477台,各類學校2500多臺,絕大多數村連一台微機都沒有;全縣共有互聯網用戶1600戶,其中縣城1300戶,主要是黨政部門,其餘300余戶分佈在鄉鎮機關。全縣幾乎沒有農民使用互聯網獲取信息。
當前,我國大多數地區還沒有找到適合農村實際的行之有效的農業信息化解決辦法,絕大多數農民仍然不能大量的、廉價的獲取農業信息和知識。農業信息化工作嚴重滯後,造成城鄉信息嚴重不對稱。這一問題應引起各級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關注,並採取有力措施,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為農民傳播農業科技和市場需求等信息,消除數字鴻溝,促進城鄉社會協調發展。
一、農業信息化要堅持“一高、一低、一突出”
1、高度認識農業信息化的重要性。近年來有關部門為加快農業信息化步伐,陸續安排和啟動了一些農業信息化工程,但這些工程還不能從根本上大面積地解決農業信息化問題。社會各界對農業信息化熱情不夠高,企業界在農業信息化方面投資較少,也鮮有外資對投資農業信息化有足夠的興趣。積極參與者寥寥無幾,農業信息化被邊緣化了。
農業信息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環節,各級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視農業信息化的問題,要將農業信息化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研究適合本地實際的農業信息化方略,制定適合本地農村實際的農業信息化規劃,採取有力措施推進農業信息化,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
2、農業信息化要因地制宜、走低成本之路。我國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口沒有解決溫飽問題,因此農業信息化必須走低成本之路,不能照搬國外經驗--走發達國家大投入、高成本建設信息網絡的道路。我國農村要達到國外農村網絡水平,至少還需要10-15年時間,貧困地區恐怕會更長,所以,簡易實用、貼近我國農村實際是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必須結合農民的實際需求,以最低的成本和農民願意接受的方式傳播農業信息。在現實情況下,農業信息化完全依靠信息網絡鋪設延伸到村、到戶是不現實的。各地要利用一些成熟的途徑,如:廣播、電視、農技電話、科技明白紙以及各種培訓班等,為農民傳播農業信息知識。河北省某縣級市政府採用10余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傳播農業信息,比如在縣電視臺開辦農業信息專欄、與農技電話相結合發佈信息、利用互聯網絡為農民提供服務、與城市退役的尋呼機網相結合發佈信息、與科技進村服務站相結合發佈信息、與報刊相結合發佈信息、與鄉村大集相結合發佈信息、自辦刊物與簡報發佈信息、與仲介組織相結合發佈信息、與鄉村板報和小喇叭廣播相結合發佈信息等。我們通過實地考察發現,這些方式容易被農民接受,是農民獲取信息的有效方式。
不管是發達地區還是貧困落後地區,農業信息化的關鍵問題不在於花錢購買高級設備,而在於有沒有信息化意識和具體措施,是否根據本地農村實際,使用切實可行的多種手段整合信息資源,讓更多農民及時獲得所需信息。各地各部門必須最大限度地匯集整合各層次信息資源,採用農民願意接受的方式,多手段、多層次傳遞給農民,才能有效地推進本地農業信息化。
3、突出"農民增收"是農業信息化的主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多數農民在解決了溫飽之後,開始尋求致富發展之路,但是,農村分散的千家萬戶與農産品市場連接不緊密,影響了農民增收。一方面,是因為中國通常意義上的市場是一個個孤立的區域性小市場,市場與市場之間沒有不間斷的信息傳遞;另一方面,農民的交易圈小、信息不靈,與大市場無法溝通,所以單個的農戶生産經不起大市場風浪的衝擊,無法抵禦市場風險。當前農産品市場不斷擴大,農民如果不能準確把握市場行情,就無法在市場經濟中立足,因此,準確掌握市場信息已成為廣大農民增收的必然需求。推進農業信息化工作,一定要抓住農民增收這一主線,重點解決農副産品銷售信息不暢的難題。
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了農産品市場信息傳播系統,農業部門在全國共建立信息採集渠道33條,採集點8000多個,建設了一批全國性和區域性數據庫。各地、各部門要充分利用農業信息系統和市場信息,為農民傳播信息。農業信息服務只有和農民的切身利益相挂鉤,與農民的需要相結合,農民才能及時從獲取的信息中得到實惠,把農産品賣上好價錢。這樣的農業信息服務,才是深受農民歡迎的、效果最佳的信息服務。河北省某縣級市採用多種方式傳播農業信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們的做法是,將信息體系建設與基層農經站、農技推廣站結合起來,不僅充分利用了原有農技推廣體系的資産和人力資源,節約了信息體系的建設成本,還能促使傳統農技推廣體系轉變職能、更新力量、煥發活力,實現了信息工作與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緊密結合。
二、政府要在農業信息化中發揮主導作用
1、加強領導,增加投入,支持農業信息體系建設。近年來,各級政府為實現農業信息化做了大量工作,但利用信息技術為"三農"服務還只是剛剛起步,距離農民的實際需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一方面,各地農村受地理位置、人文和自然環境等條件的制約,經濟狀況差別很大,基礎設施建設很不平衡;另一方面,還有一些涉農部門對農業信息化認識不到位,工作力度還不夠大。雖然目前農村信息服務網站猛增,網站信息種類繁多,但很多內容缺乏行業特點和本地特色,信息源不明確,信息的真實性、可信度無法確認。信息網絡建設缺乏規範管理和良好的運行機制。因此,當前最迫切的任務,是加強政府在農業與農村信息化中的主導作用,把工作重點轉移到加強農業和農村宏觀調控、用信息引導生産的軌道上來。
我們建議,進一步增加投入,加速建設省市縣鄉四級信息網絡,逐步健全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同時拓寬農業信息採集渠道,加強農業數據庫建設;加強農業信息資源整合,逐步實現涉農數據的共享和利用。政府主管部門還要協調有關部門,充分利用現有的各種網絡資源,例如農村遠程教育網絡、廣電光纖網、電信光纖網等,多途徑、多方式地為“三農”提供信息服務。
2、以農業信息化為中心,開展網絡融合試點。當前廣大農民獲取農業信息的主要媒體是電視、電話、廣播電臺,其次是尋呼臺、互聯網等。雖然多年來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建設了信息基礎設施,但是各部門、各網絡之間信息相互封鎖,嚴重影響了投資效能。例如廣播電視網絡不能傳送互聯網信息、互聯網不能傳送電話信息、電話網絡不能傳送電視信號等,這種分裂、分割局面,主要是人為因素而非技術原因,造成了國家大量資源的浪費。中國的農業信息化建設,必須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走“多、快、好、省”的建設之路。
推行農業信息化,為不同網絡信息的匯集、傳播,提供了合作契機。近幾年,在國家尚未明確制定政策的情況下,部分省市已經開展了各種媒體間的信息互傳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為更好地推進各省的農業信息化,建議總結成功的經驗,選擇一些基層部門,集中在農業信息化領域開展多種網絡信息互傳試點,使農民利用現有網絡最大限度地獲取農業信息。選擇基層部門進行試點,優點是基層部門操控能力強,協調關係比較簡單,對全局影響較小,各部門不會産生抵觸情緒;這樣做,也符合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能夠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擁護。
3、開辦省級農業電視頻道。河北省總人口6769萬,農民就佔了將近5300萬。一份對農民的調查材料顯示:當問及被訪者“了解外面發生的事情”主要通過哪種途徑時,87.5%的被訪者選擇“電視”,表明電視是當前農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顯然,為廣大農民傳播農業信息,最有效的途徑是辦好中央臺和地方檯的農業頻道。
建議各省開辦農業專業電視頻道,這樣可在短時間內建成覆蓋全省的“三農”問題主流宣傳平臺。各市也要根據條件開播農村電視頻道,縣級電視臺播出內容也應作適當調整,重點結合農民最關心的實際問題,加強對本地農業信息的發佈。農業信息通過農業電視頻道迅速傳播到千家萬戶,可以縮小農民與主流社會的距離。由於農業頻道需要播出大量結合農時、農事的深度報道,政策性、時效性強,對農業生産實際指導意義大,建議除頻道管理權、節目審查和播出權仍由主管部門負責外,播出內容的製作主要由省農業廳、農林科學院等涉農部門承擔。農業部門負責農業節目的製作,可更好地發揮政府對農業的宏觀指導作用,權威性高,政策性強,聯絡實際,方向準確。地方農業頻道聯絡基層實際更為緊密,可以更真實地反映當地農民最迫切、最關心的問題,可以更有力地促進當地的農業發展。辦好地方農業電視頻道,必將對推進農業信息化起到顯著作用,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有力的工具。
責編:柳博 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