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中國地方政府踐行“和諧”理念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4日 14:45)

    專題:2005年兩會

  新華社北京3月4日電(記者林嵬 馬揚 呂雪莉 閆平)3月的北京沉浸在“兩會”的莊嚴與熱鬧中。各界都預測,今年的“兩會”將對“和諧社會”的內涵與外延進行充分的闡釋。事實上,自從中共中央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後,各級地方政府已紛紛從自身實際出發,踐行這一新理念。

  構建和諧社會,前提是協調矛盾。農業大省河南,前不久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官員下訪。4萬名各級官員成為下訪隊員,調查處理尚未解決的信訪案件、排查可能引起上訪的社會問題、督促健全信訪工作長效機制。

  客觀地講,官員下訪仍是一種應急之舉,不可能徹底解決長期累積的社會矛盾。但已結束第一階段下訪工作的官員卻認為,工作組督辦案件、解決問題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一點一滴地重樹黨和政府的威信、化解矛盾的過程。

  失地農民保障問題、下崗失業者數量增加、貧富懸殊……不僅河南,這些問題也是中國其他地區普遍存在的社會“不和諧”之處。河南省委幹部李新華説,“從某種程度上講,河南問題是中國問題的一個樣本。河南面臨的問題也是中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目前,中國已進入人均GDP1000美元階段。國際經驗表明,這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黃金期,也是社會走向的微妙關頭。在這一時期,極有可能出現失業率高居不下、貧富差異過於懸殊、社會動蕩不安等問題。

  改革開放20多年,中國政府以“發展才是硬道理”、“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效率優先”等經濟發展理念使越來越多的國人嘗到了“小康”的甜頭。然而,日益增多的社會矛盾也使高層清醒意識到“公平”與“兼顧”的重要性。“和諧”成為用來詮釋“小康”的關鍵詞。

  2004年秋天,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今年春節剛過,大約200名黨政軍高官趕赴北京,參加以構建和諧社會為主題的中央黨校研討班。在開班儀式上,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説:“我們所要建設的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今年的北京市“兩會”上,“三農”問題成為熱中之熱。為什麼“大都市、小郊區”的北京,此次如此強調“三農”?有專家稱,這其實顯示的是北京市領導層對“和諧社會”理念的具體踐行。首都要在致力於統籌城鄉、區域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方面帶個好頭。

  作為中國老工業基地之一的吉林省,每年都有100萬左右的城鎮勞動力需要就業、再就業,而政府能安排的就業崗位只有40萬個。為了讓更多的人找到工作,吉林省各級政府正在做著最大的努力。

  吉林省就業服務局局長李公達説,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既造成了失業問題,同時也造就了新的就業崗位,比如,在今年吉林省新增加的就業崗位將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發展中的社會服務業;鄉鎮企業、民營企業也越來越成為吸納勞動力的磁場。“其實,我的工作就像是安排‘蘿蔔’和‘坑’對上號。”

  地處中國西部的青海省,今年則把落實《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當成工作重點,計劃2010年前,政府共投資75億元人民幣用於恢復三江源地區的生態,使工程區內近10萬畝耕地重新變為草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00平方公里,安置5.6萬因生態惡化而面臨生存危機的農牧民。

  可以想見,當今年的“兩會”一如既往地在如潮掌聲中閉幕之後,代表、委員將帶著中央關於“構建和諧社會”的憧憬、辦法、動力和經驗返回家鄉。今年適逢“十五”計劃煞尾之年,緊張準備中的各地“十一五”計劃必將力推中央和諧理念,而力推之後的實際效果如何,又將考驗各基層幹部駕馭市場經濟、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

責編:常穎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