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原創] 拯救母語 期待教育部具體舉措
央視國際 (2005年02月28日 16:08)
據新華社2月26日報道,在瀋陽召開的2005年度語言文字工作會議上,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袁貴仁認為,目前語言教學中要糾正重視外語而削弱本國語言的傾向。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 /h3>
有個笑話,母老鼠帶孩子在外散步,遭到貓的攻擊,母老鼠學了幾聲狗叫將貓嚇跑。事後,母老鼠語重心長地説:“學好一門外語是多麼重要啊!”當然,笑話終歸是笑話,可笑話裏反映出一個事實──外語是進行溝通和交融的工具,掌握好外語是全球化進程中的現代人應該具備的素質和能力之一。更何況,目前教育的國際化已經是一個席捲全球的客觀事實。身處“地球村”中的我們,要想在國際化大潮中置身度外,無異於“揪住自己的頭髮要離開地球”,顯得極不現實。
然而,就在這種全民外語熱的背後,掩蓋著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對母語的冷落。本來,漢語是聯合國的6種工作語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我們理應為之感到驕傲和自豪。可不少人卻對漢語表現出一種嚴峻的冷漠,他們只會為能説一口流利的英語而自鳴得意,卻毫不在意母語表達上的詞不達意。我們曾經無數次地面臨這樣的尷尬情形:人們為託福滿分而歡呼,卻對母語的錯別字連篇無動於衷;高校中文系學生過不了英語四級考試就拿不到學位,可寫不出“錦繡文章”卻無人計較。相形之下,漢語的被冷落,以及漢語運用中的粗糙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正如武漢大學朱湘教授所説的:“漢語現在已經明顯成為了一種弱勢語言、一種第二階級的語言,甚至説得不中聽點是奴隸的語言。”
眾所週知,語言本身是一種工具,但同時它又是一種文化。也就是説,一種語言是一種文化的承載體,對於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結,弘揚民族文化都有極強的凝聚、教化作用。因此,漢語對於我們來説,已不是單純意義上的語言工具,而是培養我們民族情結、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種手段。無疑,母語的衰落也將深刻地影響到民族文化的純潔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倘若任憑母語在外語熱中衰落,那意味著以漢語為載體的中國民族文化處於一種尷尬的危險境地。不敢想象,如果我們的國民真的如一些熱衷於“No Chinese”的人所期望的那樣,最終與西方人説著同樣一種語言的話,我們的民族文化還將繼續存在下去嗎?
一個民族要繼續存在,只有從整體上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特性。一個民族如果喪失自己獨特的文化,這個民族也消失了;而要傳承民族文化,就必須有系統的母語教育。此前,“保衛漢語”之類的話題已經提起過不止一次。此次教育部負責人公開表態應糾正重外語輕母語現象,我們期待著能夠拿出具體措施來“拯救”母語。畢竟,祖國母語,民族之魂,每個炎黃子孫都有責任來弘揚。(作者:毛天祥)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 進入網評天下論壇 發現更多精彩話題
責編:張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