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央視國際 (2005年02月26日 07:05)

  人民日報消息:新春伊始,中共中央舉辦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集中研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特別是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的問題。這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的一個重要舉措。這一重要舉措,表明我們黨高度重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也體現了中央十分重視提高黨的高級領導幹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參加這次研討班的領導幹部,堅持理論聯絡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集中精力,認真研讀,提高了認識,統一了思想,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理清了思路。專題研討班的成功舉辦,對於做好當前和今後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必將産生重要作用。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在新的國內外形勢下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好地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舉措。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反映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規律的新認識,也反映了我們黨對執政規律、執政能力、執政方略、執政方式的新認識,為我們緊緊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導。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是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提出的重大任務。黨的十六大在闡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時,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我們黨要為之奮鬥的一個重要目標明確提出來,這在我們黨歷次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是第一次。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並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這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佈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要求,是我們把握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有力應對來自國際環境的各種挑戰和風險的必然要求,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內涵十分豐富。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這些基本特徵是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全面把握和體現。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就要切實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切實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切實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切實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切實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切實處理好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切實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治理工作,切實做好保持社會穩定的工作。

  在我國社會發生深刻變革的歷史進程中,能否建設一個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是對我們黨的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艱巨複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需要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而不斷推進的很長歷史過程,需要全黨全社會長期堅持不懈地努力。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深入做好新形勢下黨的群眾工作,加強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研究,切實加強和改善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各項工作的領導。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産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我們在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充滿信心。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有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有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斷發展奠定的較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有各階層、各黨派、各民族、各團體根本利益的一致,有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不斷鞏固和全體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我們一定能夠扎紮實實做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責編:唐峰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