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社會 處理好人民內部矛盾
央視國際 (2005年02月25日 16:46)
半月談消息:
胡錦濤主持政治局集體學習構建和諧社會
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 王偉光
(一)
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是要處理好
人民內部矛盾。應該看到,人民內部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的非對抗性矛盾,要多用經濟的方法、民主的方法、綜合的方法來解決,堅決防止用處理敵我矛盾的辦法來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機關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總的方針。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必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制定路線、政策,採取各種措施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當前要著重解決分配、就業、貧困、“三農”、腐敗等突出問題。要針對企業改制、城市拆遷、農村徵地、司法不公等,抓緊建立相關法律加以解決。
(二)
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係,在堅持效率的前提下,注意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是目前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突出任務。鄧小平同志在提出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同時,極為重視貧富差距過大和分配不公的問題,設想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利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各種方案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
關於效率與公平的關係,資本主義在發展市場經濟過程中積累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借鑒。市場經濟是一把雙刃劍:積極的一面,能較大限度地優化資源配置,調動人的積極性,實現效率;消極的一面,能帶來消極的東西,帶來分配不公和兩極分化。資本主義發展幾百年的市場經濟,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又充分嘗到了兩極分化、矛盾激化引起的社會動蕩的苦頭。資本主義在早期發展歷程中,推進了經濟快速增長,但是忽視公平,兩極分化,矛盾激化,社會激烈震蕩。二戰後,特別是六七十年代,資本主義在注重效率的同時,關注公平,採取高額累進稅、遺産繼承稅等措施進行再分配,重視社會保障,緩和階級矛盾,進入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效率與公平的矛盾是可以協調的,實現效率與公平的統一,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內在需要。注重效率,努力爭取用較少的投入最大限度地發展生産力,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實現公平的前提和基礎。有了效率,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才有高水平的公平。不公平也制約和影響效率,只有實現公平,才有利於爭取更大效率。
改革開放,首要的問題是解決效率,把蛋糕做大,當然也不能忽視公平。發展到一定階段,公平問題就會逐漸突出。平均主義是一種不公平,差距過大也是一種不公平,當前平均主義與差距過大同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一定範圍內,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突出了。社會公平是衡量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尺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構建和諧社會,涉及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
實現和維護公平,不僅僅是財富分配等經濟問題,還涉及公民權利、社會地位、民主施政、自由平等、公共服務、司法公正等政治和社會內容。要從經濟、政治全方位出發長遠地考慮公平問題,從制度、政策、法律上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
(三)
當前收入分配上的主要問題是,非常態收入突出,保障性收入不到位,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拉大,不良後果日益明顯。解決的出路是,在堅持效率優先的同時,逐步加重公平的分量,努力兼顧公平。理順分配關係,規範分配秩序,既要著重解決初次分配非正常收入造成的差距,還要著重解決再分配的社會公平保障,建立公正的收入分配體制。
第一,保證社會成員機會平等,解決好初次分配的合理。初次分配拉開差距,一般來説是正常的,有利於效率提高。問題在於由於不合理、不平等的競爭條件和機會,如市場壟斷、貪污腐敗、制假售假、走私販私、偷稅漏稅等造成大量的非正常收入,導致初次分配有些收入差距拉大的不合理。這就需要解決初次分配機會條件不均等所帶來的不公。在初次分配中,要建立健全市場機制,輔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以效率為前提,貫徹按勞和按要素分配原則,讓激勵性和效率性收入分配確實到位,控制壟斷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實現合理的初次分配。
第二,保證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解決好再次分配公平。目前再次分配體制不健全,保障性收入分配不到位,低收入層與高收入層的差距日益拉大。這就需要以公平為原則,加大政府調控力度,通過經濟立法、經濟政策,運用稅收、金融、行政等調節干預手段,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採取切實措施保證低收入居民的保障性收入,解決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和部分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拉大的問題。例如,進行稅賦改革,加大對各類收入的稅收調節;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增加公共開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支持落後地區和農村發展,提高落後地區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著力解決城鄉居民貧困層的生活困難,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採取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數量的辦法,逐步縮小貧富差距。
第三,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解決好保障性分配問題。政府要建立健全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慈善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向低收入傾斜,確保低收入層的最低生活保障,突出解決失業、醫療、養老保障,加大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投入,保證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
(四)
形成相對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合理的社會成員構成結構,構建有利於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經濟政治體制,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長效機制。和諧社會要有兩個層次合理的社會結構:
一是相對均衡的利益分配結構。有兩種利益格局不利於社會穩定和諧發展。一種是平均主義的利益格局,一種是貧富懸殊的利益格局。要構建既有一定差別,又保持一定公平的相對均衡的利益分配結構,首先要保證社會成員利益競爭的條件和機會平等。既要關注公平的結果,也要關注公平的起點、環境和條件。要建立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和分配秩序,保證競爭機會均等,徹底實施義務教育,實施農民和城市失業人員免費技能培訓,為一切社會成員提供平等的競爭起跑線和公正的競爭環境。其次要保證社會成員利益分配相對均衡。要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激勵性、效率性、保障性收入分配有機結合,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的利益分配格局,保證社會成員利益相對均衡。
二是形成與利益分配結構相一致的、合理的社會成員構成結構。兩極分化的“葫蘆型”的社會成員構成結構不利於社會和諧。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形成中等收入層為大多數的“橄欖型”社會成員構成結構,把社會分化、社會差別控制在適度的範圍,使各個社會成員都能享受到發展的成果。
責編:柳博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