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為什麼會感動─《感動中國》評選熱的冷思考

央視國際 (2005年02月15日 14:10)

  CCTV.com消息(新聞評論部 孫金嶺、邊巍)幾個月前的金秋,《感動中國》在全國尋找感動過你我的人。2004年的11月底,以袁隆平為代表的20個候選人在眾多媒體和推委團的支持中形成了2004的感動輪廓……

  與此同時,許多素不相識的人們為“感動中國”的人獻出了自己的感動。據初步統計,從2005年1月3日到1月15日,網友、觀眾和讀者的總投票數達到九十余萬張……

  2005年的大年初九,這是人們收拾起節日的心情開始忙碌的日子。這一天,中央電視臺一套晚間黃金時間將播出《感動中國?2004年年度人物評選》的頒獎盛況。

  這個中國的春天是否會和往年一樣在感動中淚光閃爍、震撼人心?現在揭曉答案還為時尚早,但在這股“感動熱”中冷靜地回望本屆以及以往《感動中國》的評選經過,那些歷久彌新的話題和動人心弦的故事,便會長久地閃現在我們每一個平凡的日子裏。

  “感動中國”源自靈魂

  2003年的大年初二,中國的大多數家庭都還沉浸在節日的歡聚氛圍中。而在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李挺主任辦公室裏,審片的主任們看完了《感動中國》的樣片後,都默默無語,眼裏充滿淚水。這個場景對《感動中國》的總策劃朱波來説,印象極為深刻。相同的情況一再出現在中央電視臺領導的審片現場。

  就這樣,《感動中國》順利通過了審片,儘管當時僅僅以“《東方時空?東方之子》特別節目”的身份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間播出,沒有一個貼片廣告,但節目卻獲得了上至中央領導下至黎民百姓的熱情回應,人們絲毫沒有吝惜自己的情感和淚水。從此,那些感動的記憶就這樣延續了一年又一年,而《感動中國》也因為節目強大的影響力和震撼力成為中央電視臺最有影響力的品牌節目之一,而今單一節目廣告標的金額就達到了1450萬元。對於《感動中國》主創班底來説,他們實現了“不可能不感動”的最初設想。

  一句“不可能不感動”,透露著一種媒體的自信。這與其説是對節目選題的成功把握,不如説是對當代中國人和當代中國社會的深入洞悉:在邁向新世紀的歷史時刻,人們太需要精神的信仰了。但是無庸諱言,在信仰面前人們常常是無所適從的。清華大學社會學院的院長李強在接受採訪時曾經説:“我們的時代並不缺少偶像和英雄,重要的是這個時代推崇的是什麼樣的偶像和英雄,《感動中國》借助中央電視臺傳播主渠道地位給社會做了一個良好而清晰的示範。”

  很多時刻還記憶猶新。在過去的兩年裏,人們因為中央財經大學普通教師劉姝威的仗義執言而對知識分子的獨立和良知肅然起敬,因為楊利偉的拼搏太空而牢記人類探索未知的從容澹定,因為鐘南山這位“非典”勇士而謹記科學精神的難能可貴……今年,又有更多的人加入了對候選人的討論當中,並把“感動”的話題引向了深入。

  在2004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候選人的行列中,一位普通的北京老人的事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佘幼枝祖上因敬重明代袁崇煥大將軍的英雄行為,世代為其守墓,到佘幼枝老人已是第17代人。佘幼枝守墓幾十年,遭受過無數次變故,曲折頗多,並曾因為守墓而痛失愛子,但她始終衷心不改。在她的不斷努力下,袁崇煥祠被修葺一新,守墓義舉得到了延續。袁崇煥畢竟是封建社會的英雄人物,佘家這种家族式的行為與現代社會是否存在較大的距離?把佘幼枝老人列入“感動中國”候選人的行列,能否代表中國人整體的一種感動情緒?面對這樣的質疑,專家推委團也進行過激烈的討論。

  但是許多觀眾則更多地從自己的切身感受中來理解這個特殊的人物。“快讓佘幼枝感動中國吧,在缺少誠信的社會中,還有什麼比如此堅定的遵守承諾更令人動容?”一位電視觀眾在給組委會的信件中這樣寫到。而推委委員陳錫添給組委會的推薦理由無疑則代表了大多數人的心聲:“374年,曆盡滄桑,信守承諾,這簡直是一個傳奇!”

  關於佘家守墓的討論已經超越了“感動”本身所能承載的內涵,其實,人們通過這件事已經開始考慮在人和人之間如何達成一種理解、在人性之間如何建立一種信任等等這些觸及靈魂的深層問題了。

  節目組的一位編導在製作節目的過程中,曾經深有感觸的説:“在一個信息渠道多樣化、價值形態多元化的社會裏,一個英雄樣板的樹立遠遠不能滿足現代人所有的精神要求。儘管人們越來越多地學會獨立思考,也越來越多的拒絕被動接受,但是那些令人感動的人和事情,能讓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之外留下一些空間來關照自己的精神和靈魂,來關照我們共同生長的這個社會,這也許就是《感動中國》的魅力所在。”

  “感動中國”沒有標準

  今天的很多人也許會問:三年前,《感動中國》是怎麼誕生的?它為什麼要叫《感動中國》?

  談起當時的情景,新聞評論部主任、《感動中國》總製片人梁建增這樣回憶的。當時評論部想搞一個年度人物評選,但它是個什麼樣的人物評選呢,大家心裏的確沒底,因為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物評選太多了,什麼‘十大新聞人物’、“年度經濟人物”等等,林林總總的已經很多了,如何與眾不同而具有自己的特色實在不容易。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我們大家對此有一個共識:“梳理過去一年所發生的事,發掘新聞事件中的主角,感性地刻畫歷史瞬間,放大歷史細節”,這應該是當初創辦《感動中國》的一個基本理念。

  有了這樣一個共識,於是評論部一群充滿了創作激情並對社會懷有深沉責任的新聞人,開始了一系列爭論不休的“頭腦風暴”聚會。當時的總&&人朱波説:“至於哪一天實在記不起來了,好像是10月底吧?五六個人,大家又一次聚在一起開始討論。説著説著,不知道是誰冒了一句,話裏有‘振興中華’字眼,於是大家的話題一下子就順著深入到了‘究竟什麼可以振奮中國人,什麼可以凝聚中國人?’的問題”。正是因為這個大家相互碰撞出來的“感動”這個詞彙,一錘定音的默契便由此延續了今天,整整三年。

  那麼,一個以內涵多樣的“感動”為標準的評選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發現這一年中曾經有的一種感動,並把它凝固下來,化為一種力量,在人們心裏留下一點關於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的記憶。”新聞評論部副主任陳虻對《感動中國》有著這樣的理解。

  今天,我們在網上、報紙上以及中央電視臺自己的宣傳資料中,在很多地方可以找到《感動中國》的評選標準,基本上可以歸納為:無論他們的身份、背景、經歷有多麼的不同,但是在過去的一年裏,他們的所作所為卻感動了公眾,感動了中國。他們或者用自己的力量,推動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詮釋著一個人對這個國家、對這個社會,應該擔當的責任,以堅強的民族精神挺起國人的民族脊梁;他們或者用自己的故事,解讀人與人之間應該有著的情感,帶給人們感人至深的心靈衝擊。

  但是不可否認,這些標準還是比較含糊,倒是“用感性的方式表達,以細節的魅力展示,積聚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用國人的心路歷程來見證重大的新聞事件”,這一當初設計者的理念至今仍在延續著,並不斷地豐富著它的內涵。於是,鐘南山成為了抗擊“非典”的一個符號,而楊立偉所代表的飛天夢想已經起步……

  《東方時空?東方之子》的製片人張恒説,我們在看《感動中國》的時候,會發現人物的背景、身份、職業、地位的界限已經模糊了,節目面向的是全社會、全人類的精神世界,人選不僅包括大陸、港澳、台灣的中國人,還包括全世界的華裔及國際友人,只要他的精神代表了全人類共同的理念內涵,《感動中國》的視線就會延伸到那裏。

  2003年《感動中國》的入選人物來自日本的尾山宏律師,就是這樣一種眼界的體現。這位七十多歲的老人,以一顆善良的心,無償地幫助日本侵華戰爭的中國受害者討回曾經失落的權利。他頂住騷擾、恐嚇的壓力,通過訴訟還歷史以真實。當尾山宏出現在頒獎現場時掌聲雷動,有幾位青年的觀眾在儀式結束後,專程到休息室找到尾山洪,鞠躬致意。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推委會委員喻國明教授在推薦理由中這樣寫道:“一個外國人,特別是長于遮掩家醜的日本人,為了給中國人伸張正義,不顧同胞的威脅利誘,挺身而出捍衛真理,這確實令人感動。”

  節目創辦之初,人們還曾有過許多的疑慮:以媒體價值標準為核心的“感動”是否能夠感動中國?這種“感動”和社會主流認知以及中國人對“感動”的深沉理解是否相一致?他們能代表廣大公眾的意見嗎?

  “一些人在媒體中工作久了,見識得多了、經歷了多了,對許多事情就有些麻木了。但是《感動中國》節目錄製時,我們的編導和攝像,卻是常常因為淚水模糊了雙眼而無法正常地進行拍攝和畫面的切換。”《感動中國》頒獎典禮總導演樊馨蔓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經這樣表述過工作人員的感受。

  敬一丹是中國家喻戶曉的一位主持人,主持過大大小小、各種形式的晚會,在舞臺上為無數的人頒過獎。然而在連續兩年主持《感動中國》頒獎典禮中,她經常是聲音哽咽,淚光閃閃。“我相信能感動我們工作人員,就一定能夠感動我們的觀眾,感動大多數的中國人。只有感動了我們自己才能感動觀眾,如果連自己都不覺得感動,相信也不會感動其他人。”

  對此,評論部主任、《感動中國》的總製片人梁建增則説過這樣一段話來表述:2002年的《感動》讓我們無法忘記那些無畏前行、努力抗爭的人們,而2003年的《感動》則見證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同舟共濟的奮鬥歷史,2004年的《感動》在表述剛剛過去的一年時,它一定會展示這個社會剛剛發生的顯著變化,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時代特色。從這個層面上來看《感動中國》節目,其實它已經不單單是一期節目了,它已然成為了一個時期一個階段一種民族精神的高度凝聚,一段難忘歷史的精彩濃縮,媒體的價值標準已經融入到了整個民族的價值標準之中了。正因為如此,《感動中國》已經不再是節目的感人至深了,而是一個民族承先啟後的內在精神、一種居安思危的憂患力量在打動著人們。

  在評比的取捨之間,誰是最動人的?這是許多觀眾很想知道的一個問題。《感動中國》的總策劃朱波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認為這個問題其實是個誤區,因為通過廣大公眾的尋找,最後進入《感動中國》候選範圍的,都是符合評選標準,只要他能夠代表大多數人的願望,就是最動人的。每一個打動人心的人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具體的時代背景相勾連的、與發生的新聞相聯絡的、與這個時代的追求相吻合的,所以在最後的取捨之間,這裡面不存在誰比誰更能令人感動的問題。

  2004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評選,在僅僅12天的投票期限內收到了高達90萬張的選票。這其中,很多人把自己內心的這份“感動”獻給了一位年輕的律師田世國。一個權威數據表明,百分之九十的父母會為子女奉獻生命,而只有百分之十的子女會為父母做出這樣的犧牲。烏鴉反哺,羔羊跪乳,38歲的律師田世國就成為了這百分之十當中的一個。為了使患上尿毒症的母親能夠延續生命,田世國隱瞞實情把自己健康的腎臟獻給了母親。直到現在,老人仍然不知道在自己身體裏工作的腎臟來源於親生的兒子。也許,僅僅一個“感動”已經無法表達這個行為所傳達給人的心靈撞擊了,因為它對當代中國的家庭倫理觀念所産生的啟示必將引起人們長久的思考。

  在採訪曾經觀看過《感動中國》的一些觀眾時,記者曾這樣問他們:在兩年的評選當中,誰讓你感動了?面對於此,大部分觀眾回答是:所有的人都讓我感動。

  在很多人的眼裏,感動與否,只有權威,沒有標準。

  真實,是“感動中國”的力量

  《感動中國》總策劃朱波説,我們推選出來的人物之所以能夠感動那麼多人,並且讓這種感動凝固下來,化為一種力量,融入人們的記憶,是因為他們就在我們的身邊,他們的事跡不是我們包裝出來的,更不是我們杜撰出來的,我們只是把它們實實在在的擺在觀眾面前,讓事實説話,讓觀眾從事實中去領略和感受那種崇高的精神。

  程序上的嚴格篩選保證了人物事跡的真實性和可信性,這一點毋庸置疑。更為重要的是,對於這樣一個直面廣大觀眾心靈深處的節目,一批富有經驗的記者和編輯所進行的一線感受成為重要的一個環節。

  《東方時空?東方之子》的編導王偉達在前往貴州貧困山區拍攝候選人物許本禹的支教生活時,真實的記錄了這樣一個事實:看到許本禹所在山區學校的簡陋,記者留下了自己的1000元錢出差費。結束採訪的幾天以後,王偉達收到了許本禹一條短信息:“891元我給學生們訂了報紙,剩下的給他們買了文具,發票過幾天寄給你。” 王偉達到現在都無法用任何語言來評價這件事情,在他的印象中,面對艱苦環境的許本禹在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總會露出一臉憨厚的笑容。

  前往重慶開縣採訪教師群體的《東方時空?東方之子》編導楊嘉在回味全部採訪過程的時候,一直為一個叫做海英的16歲女孩輾轉難眠。楊嘉説:海英哥哥是第一個知道井噴事故的人,他只要騎上摩托車,15分鐘就能跑回家裏報信兒,可哥哥知道事故後騎著摩托沒有往家趕,而是往鎮裏別人家一路趕一路地奔走呼告,竟然把自己家裏人給“忘了”。接到海英的哥哥報信兒的人及時撤離全活了下來,而海英家裏人根本不知情,直到毒氣已經很重才知道趕緊跑,但為時已晚。陪同的人告訴我們,壓井後,工作人員拿著裹屍袋進村收屍體,只看見她家門口十幾米遠的地方,奶奶、爸爸、媽媽、侄女等等八口人齊刷刷地倒在地上,死成一排。哥哥自己也死了。他光顧著報信兒,自己在毒氣瀰漫的鎮上跑了7個小時喊了7個小時,最後連人帶車倒在地上中毒身亡。

  編導楊嘉曾經問海英,覺得哥哥是個怎樣的人?海英回答説:“平凡的人。就是一個平凡的人。非常平凡。”楊嘉驚異於這一連三個“平凡”追問下去,海英説:“因為我願意記住他的平凡,他本來就是個平凡的人,一生就幹了這麼一個不一般的事兒,我要是記住他英勇的一面,那就是一瞬間的事,我要記住他的平凡呢,能回憶起來的東西就很多很多。”

  “聽到海英這樣説,我真不知道該説什麼。這就是一種感動,它普通,平凡,真實。如果非要讓我清楚地表達一下的話,我認為那就是平凡的真實是《感動》的靈魂。”楊嘉面對記者這樣説。

  在一個媒體鼓噪的年代,一夜成名的事情屢見不鮮。但是,對於記憶力退化的現代人來説,究竟什麼可以留存下來?那些曾經感動過中國的人,在遠離媒體關注、走下領獎臺恢復到日常狀態下的時候,他們都在做什麼?

  在記者的回訪中,我們又看到了劉姝威那份久違了的執著,王選依然為當初的訴日案子辛苦奔波,張榮鎖的那條路早已修完,共産黨員的徽章還是端正的佩戴在胸前,高耀潔老人身體不太好,但是從沒有怠慢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好書記梁玉潤調動了工作,依舊樸實地表示要儘自己最大的能力造福一方百姓……這些真實的存在,使那些美好動人的瞬間轉化成一種化物的溫暖、一種堅強的力量,甚至一種懸挂在人們心間的永恒。這也正是《感動中國》回歸生活、保持真實的另一種解讀。

  《感動中國》有一首主題歌,名字叫做《感動》,那是三年前評論部的一個實習生作詞、著名歌手韓紅譜曲並演唱的。如今,詞作者喻江已經是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一個很有經驗的編輯,而韓紅在2005年新出版的個人專輯中收錄了這首歌曲並以此為專輯的題目:

  “用第一抹光線的純凈,為世界畫一雙眼睛;

  用第一朵花開的聲音,為世界唱一首歌曲;

  用所有春天的消息,為你寫下傳奇;

  用初次看見你時我的眼睛,流下幸福的淚滴。

  感動中國,感動你我,這世界有愛才轉動……”

  在為《感動中國》而徹夜難眠的日子裏,很多人都會唱這首歌。

責編:曉星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