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通訊:訪班達亞齊華人災後救濟中心

央視國際 (2005年02月05日 08:37)

    專題:東南亞南亞海嘯

  新華社班達亞齊(印尼)2月5日電 印度洋海嘯災後第二次從雅加達進入班達亞齊災區當天,記者來到了位於市區華人商業區貝納約臨近的潘格利馬波勒姆大街70號,慕名拜訪了當地小有名氣的天益廟。這裡過去是華社活動中心,而如今實際上已經成為當地華人華裔災後的救援中心。

  走到近處就感受到了華人文化和傳統的氣息。一座兩層樓高的建築,正門上方是二龍戲珠的造型,門廳前四盞大紅燈籠高高懸挂,兩座獅子門前蹲臥。當地華人組織天益社的負責人賴福源介紹説,它名為天益廟,實際上是以祖籍為福建人後裔為主的天益社和廣東客家人後裔為主的佛教組織活動場所,大堂裏供奉著觀音佛祖、玉皇上帝和福德正神三大神像,香火終年不斷。而如今,少了昔日廟堂的安逸與寧靜,多了幾分人間的生活氣息和嘈雜。據介紹,班達亞齊地區華人不到一萬人,當地沒有如同雅加達和棉蘭那樣眾多的華人組織,只有以天益廟、觀音廟、海南廟和一座連當地華人也不甚清楚的寺廟為中心進行社交活動。此次世紀性大災難中亞齊地區大約有1000人喪生,更多的人逃離家園,到棉蘭或雅加達等地投親靠友。無家可歸者由北蘇門答臘省會棉蘭華社賑災委員會設立的華人救援中心所收留。在班達亞齊,天益廟成為落難者的溫暖港灣。

  前一天,來自棉蘭華社賑災委員會和美德村華人華裔救援中心的第五批救援物資由一輛大型貨運卡車剛剛運到,天益社組織了二、三十人卸貨,忙乎了一個多小時。這些都是棉蘭和其他地區華人華社捐獻給災區的救濟物品,體現出了他鄉故人親,患難見真情的互助真愛。此次從棉蘭經過12個小時陸路運輸運到的物品中有飲料、食品、床墊、涼蓆和衣物等,一時間廟前人流穿梭,熱鬧非凡,出現了少有的朗朗笑語。

  時隔一天,筆者從下榻的華人棉蘭旅館出發,穿過污水尚未清理乾淨的街道,步行到天益廟,人們在廟前正在以帆布搭架一座臨時帳篷,以接待從棉蘭回歸越來越多的落難人。棉蘭運來的救濟物品越來越多,許多東西堆積在廟內和後面庫房內,華社開始進行需求登記。一位看上去年紀在40歲左右正在進行登記的女士用華語表示,她的家裏已失去了5位親人,她現在已經無家可歸了,只好尋求華社的幫助。

  在徵得主人同意後,筆者按照當地規矩,脫鞋上了天益廟的二樓。上面很寬敞,也很亮堂。除了堆砌著許多救援物品外,基本上成為無家可歸者的住宿地。以一塊床墊或一張涼蓆為鋪,分兩排做睡床。

  一位年齡在50開外的廖先生告訴記者,他原先在班達亞齊繁華區開了一家文具店,已經在海嘯中被徹底摧毀,好在家裏沒有人傷亡。海嘯後不久跑到棉蘭避難,前幾天回到班達亞齊。截止目前的統計,已經有700多華人華裔在流落他鄉後回到了這一故土,有的在清理後重操舊業,有的還在等待別的機會。天益廟組織了一些人整天忙於接待從外地逃難回來的華人。每天準備70多人就餐和50多人就宿。這多虧有棉蘭華社和美德村伸手幫助,班達亞齊華社也從中學會了自救。(記者翟景升 詹傑鋒)

責編:陳卓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