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民被脅持事件對農民工輸出管理敲響警鐘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24日 23:05)
專題:中國公民在伊拉克遭綁架
新華社會北京1月24日電(記者程雲傑 劉東凱)八名在伊拉克被挾持的中國人已被移交給中方人員,這是自去年8月以來,福建省平潭縣農民工第二次因在海外遭遇困境而引起國內民眾的普遍關注,如何完善農民工輸出管理的問題也引起輿論進一步關注。
據平潭縣縣委公佈的消息,18日被挾持的這8名農民分別在2003和2004年以赴泰國旅遊為由申辦出國護照,但事實上卻是到伊拉克務工。5個月前,另有3名平潭農民因通過“黑仲介”在以色列非法務工而被遣返回國。
外交部領事司亞非領事處處長鐘瑞明説:“近年來,外交部多次針對伊拉克和中東地區的安全局勢提示國內民眾儘量避免前往這些國家,但還是不斷有人為了賺錢鋌而走險。”
自伊拉克戰爭發生以來,外交部領事司已先後發佈10條領事信息,提醒中國公民不要貿然前往伊拉克。然而,在福建平潭縣農村,依然可以看到出國打工的廣告。這些廣告聲稱伊拉克重建“蘊藏著巨大商機”。
福建省師範大學産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郭鐵民説:“大多數去伊拉克務工的農民對安全形勢都缺乏正確認識,完全是出於賺錢心切。”
鐘瑞明表示,實際上,由於局勢相當動蕩,伊拉克的就業機會十分有限。此次遇困的8個人就是因無工可做,在租車離開伊拉克的途中遭挾持的。
郭鐵民説,福建是國內主要的境外勞務輸出省份。人質事件暴露了沿海地區勞務輸出管理的漏洞,迫使政府在全面解決農民工的出路方面開拓思路。
中國對外勞務合作事業自1979年開始以來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截至2004年4月底,對外勞務合作已累計完成營業額280.7億美元,累計派出各類勞務人員301.4萬人。但是,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通過老鄉或熟人,甚至是非法仲介出去的,經常有人在海外遇到無法就業、生活窘迫和沒有合法身份的困難。
郭鐵民認為,農民甘冒生命危險前去伊拉克等地務工並不是一時糊塗或衝動,而是基於“比較利益的考慮”。因此要幫助農民對自己的就業目標有更理智、客觀的評價,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該在對農村剩餘勞動力資源的開發和有效利用方面進行更具體和系統的努力。
根據專家對農民工收入變化進行的跟蹤調查,過去10多年裏,沿海地區特別是福建、廣東等地的農民工收入基本在每月500-800元的水平,而赴伊拉克、以色列等地的招工廣告上卻承諾每月4000-6000元的高薪。
郭鐵民説,如果處在最基層的鄉鎮機關能夠對農民進行系統的職業技能培訓和教育,幫助他們及時獲悉外交部的出行提示,情況就會有所改觀。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説,為防止民眾受騙,避免花了錢卻身陷險境,地方政府應擔負起更大的責任,加大對出國黑仲介的打擊力度。
面對日益龐大的農民工輸出市場,雖然國務院早在2000年就頒布了《關於加強出入境仲介活動管理的通知》,並於2002年頒布了《境外就業仲介管理協定》,還是有一些非法仲介機構利用農民致富心切的心理進行非法經營。
有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03年底,福建省通過正規渠道在境外就業的只有4.7萬人,而通過非正規渠道到國外打工的勞務人員據估計有數十萬人。
此外,受經濟壓力的影響,一些地區的農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下降,輟學率上升。這次被挾持的魏武只有19歲。據其父魏守龍介紹,魏武因為初中畢業後沒事可做就出國打工了。
郭鐵民説:“由於中國的經濟發展具有梯度性,農民工在國內本應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由於教育培訓和就業輔導不配套,農民工的職業素質無法跟上生産力發展的水平,從而導致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浪費。”
此次挾持事件牽動了上至黨和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百姓的心。營救遇困人員花費了相當長的時間。鐘瑞明説,中國駐外使領館對所有在海外遇困的中國公民都會全力救援,無論其是否通過合法手段出境。但是,面對舉國上下所花費的巨大資源,以及家人親友焦急期待的眼神,外出務工人員是否應該考慮一下冒險的代價是否值得?
責編:曉星 來源:
|